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纪"对于解读正史所反映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宋史》本纪记载皇帝气象具有三教共相的特征,反映了宋代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特质:帝诞气象的三教交融,拓展了皇权的文化基础;皇帝个体、群体素质及其家国政治气象的三教合一,表明君主集权政治的加强。三教共相作为宋代政治文化的展现形态,其中蕴含了宋代之所以为宋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满洲八旗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入主中原,建立清政权后,清朝皇帝面对的是两个文化世界:满族的传统和被征服者的传统。他们通过种种措施了解、掌握儒家文化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但这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理解为汉族文化的"俘虏",因为在借鉴汉制的过程中,清朝皇帝对自己族群身份的政治重要性高度警觉,仍旧有意识地坚守着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3.
汉代典籍与新出土文献,多见有"宦皇帝"、"官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的记载."宦皇帝"与"官皇帝"的意思一致."宦皇帝"是封建政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有宦者,有士人,也有官吏."宦皇帝而知名者"则拥有比一般"宦皇帝者"或内、外朝官员更大的特权."宦皇帝"、"宦皇帝而知名者"与皇权或封建王朝内、外朝的关系,涉及到汉初上下、尊卑等礼仪与政治秩序的建立问题.贾谊<新书>提出的建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成为汉初诸子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话语主题".他们不断从儒家等经典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或叙经典,或明政术",成为当时著书立说的基本主题.这就使汉初诸子文学在撰写与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母题共性"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1954年《春柳堂诗稿》发现以来,关于《春柳堂诗稿》究竟是不是乾隆时期作品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主张《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时期作品的王牌证据,就是把诗稿自序中出现的"我皇上"一词是解释为专指当朝皇帝。笔者2015年刊文《"我皇上"一词用于称谓前朝皇帝事例举隅》,列举8个使用事例,证明"我皇上"一词也可以用于指称前朝皇帝和历代皇帝。之后,张志先生撰文《"我皇上"称谓前朝皇帝八个例证的考证讹误》,对拙文提出全面质疑。针对张志先生所提出的质疑,笔者逐一进行了具体说明和进一步补证。事实证明:"我皇上"除指当朝皇帝外,确实可以用来称谓前朝皇帝和历朝皇帝。仅靠"我皇上"一词来证明《春柳堂诗稿》是乾隆朝作品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皇帝制度之下,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此权力通常也称作"皇权".在唐朝的制度中,法律的制定之外,日常皇权是通过"王言"来实现的,"王言"就是皇权的日常表达式.那么,作为皇帝本人与皇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龙朔二年的两件诏书,这里展示皇帝意志遭遇挫折的过程,试图揭示皇帝制度的另一个面向.这对于认识皇帝制度的丰富性,无疑是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张志君 《社区》2011,(17):12-13
后蜀皇帝孟昶的“知识产权”知多少 作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文化建设的“二代”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促进后蜀文化事业上那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7.
唐朝武臣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代宗皇帝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有一天,小两口发生口角,气头上的郭暧对公主说:"你倚仗你老子是皇帝就想欺负我吗?告诉你,我老子根本就没瞧得起皇帝,给个皇帝还不做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因不循古礼而为后世所讥讽。随着儒家礼治思想渐趋浓厚,汉元帝永光、建昭年间,依据礼典规范皇帝宗庙典制。其主要内容就是罢弃西汉初、中期建立的西汉"祖"、"宗"郡国庙,定皇帝宗庙迭毁之制。  相似文献   

10.
王充闾先生的散文集《龙墩上的悖论——中国皇帝命运大思考》一书,在对"悖论"的寻找和揭示中也显现着创作主体自身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矛盾纠缠,理性精神与审美情感的彼此博弈,寻找意义与洞见虚无的相互龃龉。  相似文献   

11.
有辽一代,每有高官显贵去世,辽朝的皇帝们大都要派遣临时使职官前往,处理丧葬诸事。诸如"总襄事"襄理丧事,护灵官礼送灵榇,敕祭使祭奠赙赗,"治攒厝"护棺督殡,"督营造"监凿茔穴,发引使执绋引柩,敕葬使主持葬仪,传旨官宣诏追封,等等。这表明,辽朝建国后,特别是到辽代中后期的圣、兴、道及天祚四朝,以儒家礼仪文化为重要构件的汉文化,已为包括最高统治者——皇帝在内的辽朝各阶层人士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象棋的"帅"和国际象棋的"王"地位相当,都可称为棋盘上的皇帝。但帅是不能走出九宫格的,王就不同了,他可以走遍天下(棋盘任何一格),冲锋陷阵,本身就具有战斗能力,不像中国象棋的帅必须依赖士、相保护。我想棋盘上的不同,就真实反映了东西方皇帝地位的不同。中国的皇帝是"至尊",是"天子",除了起自民间的开国之君可能打过仗之外,皇帝是只能住在紫禁城中,不和外面接触的。不但御驾亲征少  相似文献   

13.
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纪年"论争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并围绕"纪年"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纪年"论争。文章从"国家认同危机"、"正统性诉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内在要求"等三方面对晚清"纪年"论争进行文化解读。剖析其所蕴含着的深层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4.
皇帝面前的每个大臣,几乎都知道"明哲"才能"保身",也大都想明哲保身免于被逆向淘汰,然而明什么"哲"才能保身?就未必每个人都有到位的悟性。就拿被当代历史剧热捧的纪晓岚来说,这个被当代编导誉为"智慧化身"的大清国家图书馆馆长,一度在皇帝面前摆不正位置,被皇帝大骂一顿后,方才对号入座,找到了"哲"之所在,遂固宠三十余年,成为朝堂之下的不倒翁。  相似文献   

15.
元末明初,瑞安高明著《琵琶记》,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许,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该剧自问世之后就风行海内,甚至达到了"几半天下"的盛况,明人胡应麟记载说"每奏一剧,穷夕彻旦"。此剧经过改编,长期流传在各地舞台,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温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什么?本文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16.
皇帝处于罗马帝国政治体系的核心。即使在不列颠这样的偏远行省,通过一定的途径,皇帝仍使自己的权力在居民中实现了合法化。遇到紧急军事情况,皇帝会出巡行省。但了解行省要求更日常的途径是批复来自行省的申诉。在希腊罗马文化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是不死的和强大的,皇帝的所作所为容易突破这条含糊的界限,把皇帝的地位从人上升到人神之间。广泛流行的帝王崇拜集中体现了臣民对皇帝权力合法性的认可。但皇帝统治主要满足于对来自下层的压力和要求做出反应,具有被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小太子顽皮好事,一日竟然坐到了老皇帝的龙椅上去玩耍嬉戏,被一位太监发现了。这还了得,这可是犯了僭越之罪:龙椅是皇帝的御用器具,旁人不得滥用。于是赶紧领着小太子去向老皇帝请罪,没想到老皇帝宽宏大量:"小孩子年少无知,不知者不为罪,罢了,罢了。"至此,太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位老皇帝的"不知者不为罪"也并非其专利,我们平常也经常说类似的话,特别是在一些礼仪性场合中,年少的行为不太合礼时,年老的一般都会以"不知者不为罪"而宽恕原谅。在这里,"不知者不为罪"就是在不知道情况的前提下做出了不合乎情理的行为可以不怪罪的意思,是挺合人心的。不知道的下一步似乎是当然不怪罪,要不就太苛刻了。  相似文献   

18.
论语絮言     
<正>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使他当帝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古代皇帝坐北朝南,故称南面王。孔子说冉雍可以做皇帝,不是要他造反称帝,而是说他有帝王  相似文献   

19.
宋朝政府在借用僧道威仪行祭祀祈雨时,相继颁行画龙祈雨法和蜥蜴祈雨法,并杂行刑白鹅、沉虎头、投鲫鱼等"生物祈雨"法。"画龙祈雨"属于道教龙神信仰,简便易行且具神政威仪,但"画龙祈雨"无法直接彰显人间帝王"体恤民生"的政治情怀。宋代皇帝常常通过君臣对话或诏令文辞以"罪身祈雨"方式表达"责己之意",太宗是宋代皇帝中"以身祈雨"的肇始者。宋代"以身祈雨"包括罪身、暴身和焚身三种方式,其中民间"焚身祈雨"信俗受到了佛教燃指、断臂等"舍身文化"的影响。"以身祈雨"是传统时期人们对降雨现象的非科学认知,宋人对"暴身"和"焚身"祈雨的危害和非科学性有着较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大礼议"是在明代嘉靖朝发生的、围绕着世宗生父兴献王朱祐杭尊号问题而展开的一场政治论争,是明代政治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大礼议"中,湛若水站在杨廷和等人这一边,反对嘉靖皇帝追尊其父兴献王、反对嘉靖皇帝在奉先殿侧建庙以祀兴献帝.后来,在"郊祭礼"等问题上,湛若水亦与嘉靖皇帝意见相左.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被人理解为处于心学与理学之间的思想家,湛若水企图用自己的思想、用传统的礼制观念来影响嘉靖皇帝、影响当时的政治,他的愿望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