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成国 《北方论丛》2005,(4):96-100
唐代渤海国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还有高、张、杨、窦、乌、李等右姓,以及几与汉族姓氏相通的所谓庶姓.从渤海民族姓氏构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个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汉化后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渤海灭亡后,其民族原有文化特征已经显现不出来了,完全被中原文化所同化.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城市经历了初期以军事职能为主向后期兼具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种职能的转变。其中的佼佼者是五京。这一进程与渤海国军事起家、经济守业的发展历史有很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渤海国打造了五京,而五京也助推了渤海国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4.
九世纪末 ,渤海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总危机爆发 ,国势急转直下 ,明显衰落。失去了唐王朝的保护后 ,在强大的契丹攻击下 ,渤海国承受不住外力的打击迅速灭亡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在陇右地区曾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立国时间持续386年。仇池国文学的发生与陇右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及仇池灵活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仇池国文学家迄今可考者仍有十余人,杨氐政权300余年的文坛并不寂寞。仇池国文学表现出氐人特定的文化精神,其丰富的原创性文学资源,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地图组成部分之一,也彰显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显祖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这部不朽杰作,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他受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关。唐代文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奇”、“神”、“丽”四个方面。所谓“情”,是指唐代文学重视抒发真情;所谓“奇”、“神”,是指唐传奇重视情节构思的新奇、重视人物刻画的传神;所谓“丽”,是指唐诗特别是晚唐七言律绝重视语言的工致婉丽。汤显祖对唐代文学极为熟悉和喜爱,他写作《牡丹亭》时有意在以上四个方面继承借鉴唐代文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7.
李朝后期,朝鲜学者对渤海国史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将其纳入到朝鲜史体系中去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是实学派学者柳得恭和丁若庸。柳得恭的《渤海考》首创“南北国论”,但缺乏属于自己的具体的研究成果。丁若庸主要在渤海的地理问题上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的努力,形成了朝鲜关于渤海史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8.
唐代翰林学士是“天子私人,“”侍从亲近,人臣第一,”在皇权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国家位极人臣。翰林学士由文士充任,因此又可谓是词臣之首。身负政治与文学的双重角色,占据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制高点,他们跟文学的关系不同于普通的文人。翰林学士对文学有隐性与显性的双重作用,不仅以卓越的创作与理论丰富了唐代文学,同时还以特殊的身份影响着文人心态与文坛走向。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虽为唐的属国,但私设年号,有自己的纪年。对于渤海的纪年,学界考订颇多,几乎所有的关于渤海的重要著作都附有年表。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不下十种。各年表间,或多或少,总有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新王即位是当年改元还是次年改元的不同认识;二是对有些史料的不同的理解。前一问题已由刘晓东同志很好地解决了。他在《渤海纪年再考订》一文中考证出:唐的即位改元法分为三个阶段。太宗、高宗、中宗前朝行即位次年改元法;睿宗、武后、顺宗、宪宗时期行即位当年改元法;穆宗以后又行即位次年改元法犤1犦。渤海的即位…  相似文献   

10.
论渤海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时期在东北亚地区存续二百多年的渤海国,积极从事与唐廷和日本的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从而将渤海国建设成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对盛唐的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3而与日本的化交流,则是同一化圈内各子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渤海国热心对外化交流的动囚,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捍煌的渤海化几乎顷刻淹灭,也成为一个令人费解的化史之谜。  相似文献   

11.
12.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学传播的角度入手,将唐文学的传播置于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予以审视,同时,分别从文学传播主体、讯息、传播手段、受传者和传播效果等五要素分析唐代文学传播条件的改善及其对唐文学的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以期说明唐代文学传播的发达对文学繁荣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御史制度是一个注重文学的职官体系,《文苑英华》《全唐文》中收录的御史授职制诰达百多篇,显示出唐王朝对御史任职资格中文学的基本要求.唐代御史的任职制诰中主要包含好儒、尚文、吏能、重德四个方面的标准:儒求经济、文尚词藻、才重吏能、行崇正直,它全方位考察文人在文、儒、吏、行、法诸方面的综合素质,赋予了唐代文学和文学家御史重大的政治使命和责任.唐代御史任职资格中强调的“文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而是对传统士人知识结构的全面要求,是唐代文人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和行政能力的具体实践.它不仅引导唐代文人的为学、做人的方向,确立文人的政治奋斗目标,而且还使其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更契合于现实人生而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4.
毛炳汉 《云梦学刊》2001,22(6):84-86
唐代的湖南文学与以前比较,本土作家和流寓的外籍作家增多,作家的活动范围和文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得到扩展。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东亚医疗观念中,特定地域的“风土”(自然地理与风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对渤海国的风土与疾病都形成了独特的认识。通过对日本史料记载的永忠通信以及遣渤海使所配备药剂清单的梳理与分析可见,入唐学问僧永忠根据亲身见闻在其通信中提到的“土地极寒,不宜水田”是当时日本人对渤海国风土的基本认识,而因“不伏水土”所造成的呕吐下痢、瘟疫毒气及疮肿等则被认为是日本遣渤海使团在渤海国最易罹患的疾病。其中,又以霍乱与瘟疫最为突出,甚至被日本人视为渤海国的“风土病”。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渤海国与日本在“风土”上的显著差异,加剧了遣渤海使团罹患霍乱与瘟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唐代士人冷淡“国婚”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士人冷淡“国婚”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门第观念的制约 ;二是想避免政治斗争的牵连 ;三是唐代公主多骄悍无礼 ,为礼法之家所反感。另外 ,唐代驸马政治前途暗淡 ,无法满足封建士人开拓进取之愿望 ,也是“国婚”遭到冷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姚海燕 《船山学刊》2003,(2):117-120
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不是大一统,而主要是得益于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树芹 《江汉论坛》2005,(1):130-132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类题材专门涉及到医药学知识,或写药物名称,或述疾病症状,或述治疗方剂,或讲医理病因,或记医师事迹等等,这就是涉医文学。涉医文学的创作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不论是作品数量的剧增、作家队伍的扩大,还是体裁范围的开拓、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越了前代。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盛及人们的心理等方面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旅游景区市场开发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还是从资源特点来看,“渤海国”景区发展都应定位于国内以及区域国际文化旅游市场。景区只有在逐步转变管理体制、理顺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及保障游客体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产品组合、营销渠道、形象塑造、沟通方式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立民 《中州学刊》2006,(5):242-245
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成因,是治唐诗者长期未加注意或未显言之的论题。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呈地域集中、北重南轻的不平衡状态,尤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渭河关中平原、晋南汾河平原、华北豫冀大平原诸区。由此可见,唐代文学是以黄河流域文化圈为基调,以豫、冀、秦、晋地区为核心,以北方文学人才为主流的文学。造成如此的分布状态,是唐代及唐前北方文化、经济、政治、人口、交通优于南方以及文学人才的迁移、文学传统的传承等多力合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