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马 《女性大世界》2006,(3):159-159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展”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全面的文艺复兴主题的艺术作品展。此次展览涵盖了意大利13世纪——18世纪前后六个世纪的八十二件伟大艺术珍品,按照时间的发展线路,更翔实,更确切地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全貌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正>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从大约1600年至1750年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在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否定和恢复且崇尚古代文化的时期之后与有着华丽风格的古典主义时期、强调情感的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这短暂一百多年的音乐风格定义为“巴洛克音乐”。一、巴洛克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十三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各类文化都按照一个既定的规则原则去进行,是“中规中矩”的风格。而“巴洛克”表达的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各种规则原则的否定与改变。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田小满 《公关世界》2016,(20):104-107
除了达·芬奇之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还涌现出不少伟大的艺术家,其中就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三人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之作,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在梵蒂冈博物馆,人们能够一睹五个世纪前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她与他是在大学里认识的,那是一次由学院团委组织的“五四”演讲比赛,题目好像是“经济全球化与我们自己”。她代表工商系参赛,他则代表历史系,有意思的是两人并列一等奖,这在他们人文学院乃至整个大学的历史上都不曾有过。他们能够骄傲的也就是学习和能力上的出类拔萃。他们都属于特困生,她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一个  相似文献   

5.
讲中国的“文艺复兴”,最近是《南方周末》开的话题,后来有其他学者的回应,论者顺着话题还谈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得失问题。在我看来,最有洞见的,还是来自艺术家陈丹青先生的回应:他先将“复兴”与“文艺”两个概念分别对待,然后再讨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特殊关联的思路,使他能很快进入问题的关键点。他认为,秋风先生把今日中国的问题归结于“个性解放”过头,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同感。陈丹青先生谈到的启蒙理念与跟随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出人意料,我已在《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一文中有所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讨论的主要是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要在中国期待何种“文艺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晚明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与封建王朝的衰败同步,发生了所谓“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或“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本文通过“世风”演变的描述,揭示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内在的广泛深刻的驱动力及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家茶座》2008,(6):F0003-F0003
南京大学的社会学,可以追潮到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最显著者是以孙本文为代表的“文学学派”),以及历史更为久远的私立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以“边疆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闻名)。  相似文献   

8.
卑贱的大学     
“卑”是自我的心理认识,自己看不起自己,在人家面前抬不起头来。“贱”是对方的评价,多少带着些鄙夷的态度。现在,这里的大学以及大学各方面的延伸都可以用“卑贱”二字来形容,它还跪着,尽管我们这个国家在60年前就已经站起来了。大学的工具化是表现之一。在这里,大学被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来使用,并且把大学作为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赵红 《职业时空》2008,4(3):43-44
对于大多数上过大学的人来说,大学都有着很深的意味。因为在他们一生中,大学虽然只占去了四五年时间,但这四五年的经历将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可惜的是,一般在校的大学生,都忙于应付各种功课、社团活动,乃至考虑恋爱、毕业后的工作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大学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反而疏忽了。那么大学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在大学中究竟应该受到哪些方面的教育,笔者就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读大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周先生:一位是周谷城,一位是周予同。两人同年(都生于1898年)、同学(都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师大前身。周予同学中文,周谷城学英文)、同行(都改行教历史),所以人称“复旦二周”。“文革”初起,二人以“反动学术权威”的身份被揪出,  相似文献   

1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与苏联打得火热。为“纪念”孙中山,也为了更好地“支援”中国的革命。苏共决定在莫斯科开办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年秋,学校开学,首批有三百多名中国学生入学。学校开办时,全称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孙逸仙大学”或“孙大”。1927年,国共分裂后,又改名为“中国孙逸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现代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从文艺复兴算起,一是从启蒙时代算起。由前一种说法,现代人是人文主义者;由后一种说法,现代人是启蒙人。其实,这两种人可以合成在一个整体形象中,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起点,而启蒙主义则是资产阶级转向革命并“夺权”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近来,针对大学行政化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们在对此种高校管理的消极行为进行批判之余,更应该探究的是大学作为社会组织中的特殊机构.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影响?文中通过对高校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高教管理内部与外部行政化以及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与失衡。得出,大学行政化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一种被歪曲了的观念。说明大学行政化并不是高校管理的“需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某些利益相关者的“想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班级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在分析当前大学班级的“关”育功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模块化管理对策。将大学班级的“美”育功能分为大学班级“关”育素质考量、大学班级“美”育内容架构和大学班级“美”育建设评估三大模块.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实施方法,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大学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有序推动大学班级建设均衡动态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曾经忠告我们:如果你要知道你该往哪儿走,知道你已经到过哪儿、现在站在什么地方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未来趋势,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进行考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从世界范围内来回顾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发展史,我们至少可以归结出以下四种特点鲜明却又有所联系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世纪:巴黎大学“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不懂装懂     
1998年。我一位大学同学回国探亲.他叫顾重之,是我在大学时唯一佩服的人。他是顾准的儿子,1979年全国高考北京状元,入学那年28岁,大二时太太生了个女儿,一家三口住在一间8平方米的单元房,没有钱和地方请保姆,太太也上班,因此他最多算个“业余学生”,但每次考试永远第一,并且拉第二名很远,以至于我们班在比成绩时,往往把他排除在外,我们总说:“不算老顾,我第一。”没办法,他有顾准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金牌”是前段日子各大媒体最津津乐道的事情,也是我们小民百姓最主要的谈资。的确,又是一届奥运会,又是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幸运的是,我们又一次成功了。我们不仅追平了上届奥运会的金牌数(28枚),而且与美国的金牌数只相差3枚,来了新一次的“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二大“体育强国”了。  相似文献   

18.
引言如果以科学的方式和概念在对待青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重新统一的全面的对青年本身的看法的话,我们已经接触到当代令人误入歧途的认识和科学的历史。我们必须利用对青年的一般了解上的发展──—不再把青年仅仅看作是学童,与此同时,重构教育和青年研究的关系。这一重构战略来自经验性的教育历史,这是自从上一世纪以来使从事农业的儿童现代化,加上青年本身的现代化以及早期青年研究的一个过程。我们将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首先是人们对于不同时代“十几岁儿童的正常状态”的看法,这包括他们在学校内和在学校外的表现。其次是关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刘继兴 《老年人》2010,(4):40-41
王明(原名陈绍禹)与张国焘两人都曾经在中共历史上叱咤风云,他们身上有不少共同点:一是都出身于富裕之家;二是都是我党早期的最高层领导干部;三是最终都在反党叛国的道路上“殊途同归”。然而,这两个在我党早期颇具分量的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却很糟糕,彼此间曾有过两次较量,结果都以张国焘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