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2.
五凉政权“崇尚文教”及其影响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封建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在当时北方地区干戈不息,兵连祸结、经济凋敞,文事荒落的情况下,五凉政权却对儒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无论是汉族建立的前凉、西凉,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后凉、南凉、北凉,莫不倡导儒学,兴办学校,以“崇尚文教”,从而使传统的中原文化得以在河西地区生存延续,并对随后的北朝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河西先后建都立业的五凉政权,如果从前凉张氏开始经营河西的时间(公元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沮渠氏为北魏讨灭(公元439年)为止,总共不到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其间还包括了前秦后秦统治河西的一段时间,五凉政权对河西的治理,实际上只有百余年,为时很短,所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段历史。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历史时期,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汉人张氏前凉政权(301—376),氐人吕氏后凉政权(385—403)、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397—414)、汉人李氏西凉政权(400—420)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398—439)。五凉政权的历史,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五个政权,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是前凉、北凉和西凉,屡有专文发表。后凉和南凉则研究不够,多年来文章屈指可数。近有赵向群同志《秃发南凉始末》一文,对秃发南凉和它的建立者秃发鲜卑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这无疑是对河西五凉史,尤其是南凉史研究的一个推动。翻读之后,良有收益。但也觉得赵文在有些问题上,如秃发鲜卑西迁的时间和原因、“秃发”一词含义、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关系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与赵向群同志讨论,并请教于对此有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五凉文化交流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摧残,“既而中州极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①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出,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②关于五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盆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从很早的古代起就是一个独自的行政单元。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此后历前秦、后凉、西凉、北凉。高昌一直是凉州或沙州的一个郡;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灭北凉沮渠氏流亡政权,立阚伯周为  相似文献   

7.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收复凉州后不久,河西地区又与中原隔绝,陷入各族混战之中,凉州自立政权就是其中之一.胡小鹏在《西北师大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如题文章,就凉州自立政权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凉州地区唐戍兵与(?)末的关系.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王朝曾重筑州城,并由山东调郓城兵二千五百人西来,与沙州归义军派出的将士共同戊守凉州。此后不久,凉  相似文献   

8.
全书九万余字,分作七章,对东晋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治下一百多年间的学术、文学、佛教、教育、艺术等文化领域的成就,利用现有史籍记载、文物遗存和出土文物等资料,并广泛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论述。书前有李鼎文、曹道衡两位先生的序文,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则为混战割据的十六国对代。这时五凉治下的河西地区,文化事业出现了进步繁荣的局面,取代了中原地区的优势,成了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并对其后南北朝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了曹丕代汉的“禅让”故事,篡魏建立西晋王朝,国家得到了短暂统一和安定。但是,司马氏家族是世族的代表,腐朽之极,相互争夺权利,很快又导演了“八王之乱”的丑剧,使中国重陷于混战割据的状况。这时,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偏远的河西也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等五个政权。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的版图,在频繁的改朝换代和豪族的左右之下,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历程。本文试图对敦煌这段历史上的政治状况作一概述,错误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柏俊才 《兰州学刊》2010,(10):164-167
凉州是河西重镇,依山傍河,地理形势险,故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水草丰茂的地理环境,富饶的物产储备,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是战乱之际流人理想的避难所。在凉州建置的百余年间,迁徙的流人促进了凉州的开发,也促使了文学的繁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河西走廊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凉后,大批平凉户涌入北魏。这批人大多是饱读经书的儒学之士,他们的到来,促使北魏儒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汉晋时期河西地域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为北中国学术中心的历史过程。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儒学是由东向西传播的。外来之佛学则与之相反。佛学在其东传过程中,必然要与地域社会发生关系,尤其与地缘政治。汉晋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经历了由敦煌到姑臧,以及姑臧中心解体的过程。敦煌成为汉译佛经中心,得益于其华戎交会、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姑臧成为中心,得益于其为河西礼佛小国,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本土豪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姑臧汉译佛教中心的解体,则是由北魏荡平北凉政权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西汉晋佛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是:地缘政治控制着士族在区域社会的发展空间,士族势力的涨落左右着区域佛教的兴衰,而佛教僧团则利用其为家族佛教与王室佛教的影响力,与区域政治势力相颉颃。因此,汉晋河西文化的繁荣,不仅有本土士族与外来避乱之儒英之贡献,传教之僧侣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由省社会科学院、武威地区文联、张掖师专联合发起的五凉文学座谈会,于九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当年五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威召开。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四十人。中共武威地委副书记杨作霖同志出席并讲了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邓绍基、副研究员曹道衡作了学术报告。历史上的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地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当时北中国文学最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高昌王令分为"下令"和"传令"两种形制。"下令"以高昌王名义直接颁下,均有完整文本,见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令"由王国中央出纳审查机构官员直接宣传,大致均为口令,散见于公文书的辞、奏、符以及一些帐中。高昌王令及相关公文书制度,应始于阚爽首次建立割据政权时期。但根据现有材料,只能从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时期说起。本文以高昌王令形制为切入点,结合吐鲁番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术史,依次对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阚氏王国、张氏王国、麹氏王国的高昌王令形制及相关公文书制度进行分析和解说,对其与河西政权及中原王朝相关制度的继承、差异、流变进行比较和探讨,指出:沮渠氏北凉流亡政权的政治传统与河西北凉政权一脉相承,与后来高昌国的制度设计不是一个概念。高昌一直实行高昌王集权体制,高昌王令构成高昌文书行政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一西凉乐与伊州乐的共同特点唐佚名撰《大唐传载》中说:“天宝中(公元742年——755年),乐章多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是焉。”伊州(今哈密县及邻近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凉州(今武威县及邻近地区)和甘州(今张掖县及邻近地区),均位于甘肃省的西部,即河西地区或称河西走廊。把上述两个地区的乐章并列在一起,是由于这两个地区的乐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融合了龟兹乐舞和汉族  相似文献   

16.
198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周纯麟将军的回忆录《血战河西走廊》.该书第三节以“永登城攻坚受挫”为题,记叙了西路军攻打永登县城的事。但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和史料记载,西路军无有攻打过永登县城,也没有在现在的永登县区域里经过.我们走访了永登县城和永登县秦川地区的一些老人,他们都否认此事。据史料记载:1936年10月25日,西路军开始从靖远渡河西征。11月5日,张国焘、朱德电令西路军“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11月6日,西路军制定了《平(番)、大(靖)、凉(州)战役  相似文献   

17.
西征功臣集团是以吕光主要西征将佐为核心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后凉政权建立,西征功臣诸将掌握从中枢到地方的各级权力,或出任河西地方要郡太守,或统领西征诸部镇反平乱,成为稳定河西地区政治秩序的重要军事力量。随着河西政治形势变化和君主强权意识觉醒,吕光与西征功臣诸将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激化。杜进被杀、彭晃叛乱、段业自立标志着西征功臣集团分裂和解体,吕氏统治河西的政治军事基础以此削弱、瓦解,后凉政权迅速走向覆亡。  相似文献   

18.
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当值唐末、五代、宋初之时,占据着河西重镇凉州的吐蕃各部落,由族帐林立、部落分散,“大者数干家,小者百十家”的互不统属的局面,逐步走向联合。在中原地区,特别是五代政权相继更替,无暇顾及位于西北的边陲诸族,“不能抚有其众”,凉州地区出现了“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的半独立性质的政权。 在后汉时期,“凉州留后折逋嘉施米请命,汉即以为节度使。嘉施,土豪也”,“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  相似文献   

19.
五凉政权,偏居西北,与中原政权"东西隔塞,逾历年载",且周邻强敌,和战不时,因此,五凉政权的外交活动尤显重要。五凉政权的外交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西晋、东晋的外交联系,即所谓"遥尊晋室";二是与强邻的周旋,审时度势,待机而动;三是五凉嬗替,时而共存,五凉之间的外交活动。五凉时期,行人肩负国之荣辱兴亡的外交使命,五凉政权重视对外交人才的选拔和任用,重视外交手段的运用。五凉行人辞令显示出行人高超的外交才能,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0.
南凉与乐都     
<正> 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一带和湟水流域,先后建立了五个短期的、彼此征战吞并的小王国。他们是:鲜卑族乞伏部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氐族人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部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匈奴沮渠部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汉族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其中的南凉建都于青海省乐都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