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可以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追索其中事实的一面和表述的一面,它不仅是被历史、文化、政治等外部力量形塑的产物,也是记忆主体能动性的建构的结果,以保存和延续他们认可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规范。家族的集体记忆成为了形成集体人格的文化背景,在抽象的人格结构背后真正为我们所观察和掌握的就是记忆。南村的历史表明,家族性格来源于记忆,我们能够在过去的记忆中追索现存体验的更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精神在国家观念上的生动体现,它在具体实践中,与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反对外族的侵略压迫、反对分裂离间、维护本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主权和独立上,还表现在发扬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精神,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团结进步,推动祖国社会历史的前进,开发祖国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繁荣祖国的经济文化,热爱自己生长的家乡和国家,对祖国英勇献身的大无艮精神。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处在经济崛起的历史时期,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严重大事。而青海又是一个民族大省,他的发展和稳定对西藏自治区乃至整个西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制定民族地区特殊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既有共同性的一面,也有特殊性的一面。共同性是指全国的统一性,特殊性是指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共同性适用于共同性的政策,特殊性就要从…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我国内部各民族的关系十分复杂,时分时合,时和时战,既有互相矛盾、对抗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友好的一面。一部中国民族关系史,既是不断矛盾、斗争的历史,又是不断融合、统一的历史。准确而真实地反映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是戏剧工作者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剧作中,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民族观科学地进行分析;在反映或涉及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时,应当从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联系  相似文献   

5.
穆哈麦德·苏尚洛教授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著名学者,毕生致力于东干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硕果累累。他曾到甘肃访问,与我所回族学者马通先生等进行了座谈、交流,马通先生也曾应邀前往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学术访问,与穆哈麦德·苏尚洛教授等东干族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明年是穆哈麦德·苏尚洛教授逝世十周年,我们谨发表与穆哈麦德·苏尚洛教授相知相交近半个世纪的我国著名回族学者胡振华教授的这篇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6.
廖方容 《民族论坛》2006,(10):46-46
雄据于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这里雪山耸立、林海莽莽、湖泊错杂其间、经幡与寺庙相映.蓝天白云伴牛羊成群,处处风景如画。然而它更加让人着迷的应该是其悠远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那雄浑拙朴的岩画、古老辉煌的王室宫廷建筑、庄严大度的藏传佛教寺院、恢宏妙好的寺院雕塑,美轮美奂的壁画、精美绝伦的唐卡、古朴神秘的法器……这一切无不给人深深诱惑。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一百多年前的大学问家黄炎培曾玩笑似地这样戏称成都人。黄炎培是个能真正品味出老成都“地道”的人。长街与茶肆,就像那老成都“城脉”的两条根。都说老成都人懂生活,晓情趣,善给自己找乐子。于是乎那些个长街胡同、茶肆店铺,也就成为了记录老成都人旧年习俗生活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8.
共和国诞生伊始的1950年8月. 大西北--中国民族最多最聚集的地区,用一面上马一面完善的办法,先于全国成立了第一座民族学院.当时媒体用"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来称谓她;各族同胞奔走相告视为举族特大喜事--共产党专为少数民族办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破天荒!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0.
土司制度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间接统治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经历了几个朝代,延继了近千年,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影响极大。关于此一制度的历史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曾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土司制度是一种极端反动、野蛮、落后的社会制度,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障碍极大;一是认为这个制度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笔者对于前一种看  相似文献   

11.
西北回族社会是作者自幼生长于其中的一个社会群体。它既有千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的一面,又在某些方面具有颇为稳定甚至被误称为“顽固”的一面。这种集社会变迁与某些稳定性于一身的社会现象,无疑是由西北回族社会的许多基本因素所致。正是这些基本因素的存在、自身运动及其互动,构成了西北回族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进行一定的历史阐述和总结,更重要地是为了探索西北回族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从而为西北回族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既有民族精华的一面又有糟粕的一面.因此,民族精神与治穷致富有其相适应的一面,也有其不相适应的一面.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出发,要想加速治穷致富的进程,必须善于寻找两者的交汇点,促使民族精神中团结、竞争、拼搏、奋进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民间艺术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它不但记录、保留了人类生产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伦理观念等历史文化元素,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活态的、流动的历史文化见证;它是人类情感的再现;它是文化活化石,是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民间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历史时空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维关系中。  相似文献   

14.
沂州古城是一座蕴藏上千年历史、深厚人文的历史文化名城,汉晋文化、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孝文化、商文化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当前,“千城一面”已经成为各类古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破解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如何让古城真正活起来,本文将从梳理沂州古城现存文化资源入手,分析沂州古城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剖析当前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史学家,他在中国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中国史学研究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白先生就史家修养问题提出了不少有益见解。他认为,新时代的历史工作者,应充分占有资料,提高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用新的综合体裁写出客观真实的历史著作,这实际上是以新的标准来发扬刘知几的三长和章学诚的史德说;同时,还要加强历史文学修养,力求历史著作中的文字表述达到确切、凝练、生动之目的;此外,还要敢于有成一家之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正> 少数民族消费习惯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受本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为着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主要通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等方面的活动中表现出来,使人们明显地感知到它的客观存在。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少数民族消费习俗除有顺应协调的一面外,还更多的存有矛循冲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多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湘鄂黔川边界。据“五普”统计,全国共有803万土家族人口,其中世居于湖南有260万,湖北220万,贵州143万,重庆142.4万,四川3万多人,其余散居在全国各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族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创造了灿烂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极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包括土家族古籍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民族古籍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自《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183;土家族卷》编目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会议的布置,采取措施,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克服人、财,物等方面的困难,认真做好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截至目前,五省市共搜集、整理、登录(卡)条目2800余条,其中湖北1200条、重庆166条、贵州146条、湖南1200余条。所搜集、整理的条目数与去年(1286条)同期比,增加了一倍多。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宋史》是《二十五史》中最芜杂、错误最多的一部书,其《吐蕃传》部分的某些记载也难免有误。《宋史·吐蕃传》是研究宋代吐蕃的基本史料。为了在研究中更好地利用《宋史·吐蕃传》,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历史以真实,有必要对其作一定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在谈到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时,一致认为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产物,意即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旧制度留给社会主义的遗产。我认为这个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它不能全面地说明存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存在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探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指出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也是现实的产物,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对民族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 要断定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是否完全是一种历史遗产,最佳的办法是把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这一社会现象量化,使其能够通过计算来确定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而后以新中国成立时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作为一个基点。假如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民族间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赵国栋 《西藏研究》2023,(1):99-110+158-159
1950年西藏东南部发生大地震,相关史料中保存了有关震后救济的文本情况。拒绝救济的文本话语及与之相关的话语体系深刻反映了当时旧西藏社会的群体状况,以及地方治理方面的问题。对这些史料的话语研究表明:史料中的历史是一面观察社会的镜子,特定历史中的社会群体、个体的真实境遇能够通过史料中的话语逻辑得到体现。充分重视史料中的细微之处,突出对文献史料话语运用的研究,可以为民族学、藏学研究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