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视角来看,西方主流社会对流散作家的种族歧视和偏见是以一种性别的形式将其女性别化、边缘化和文化他者化,使其一直以来都在经历着文化变形的生存体验。因此,流散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首先应该是性别身份的建构,获得平等的国家身份和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是流散文学改变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处境,获得平等权利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4.
“流散”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嬗变,古典阶段“流散”一词具有神学内涵,主要指《旧约》中的犹太人流散和《新约》中的基督徒流散;20世纪后该词开始现代转向,逐渐发展成为人文社科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指称某一族裔群体自愿或被迫地离开故土,分散迁移到其他地方的经历;20世纪90年代流散研究成为一个专业领域,向系统化、学科化和理论化的道路迈进。当代流散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派理论家以“根源”为导向,强调起源和回归的单一目的论;另一派理论家以“路径”为导向,强调流散经验的多元场景、动态变化和去领土化特征。历史源流的追溯和理论话语的阐发,可以廓清当下流散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研究者对于流散问题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5.
对在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加速形成的流散文学大语境下处于边缘状态的作家及其创作主题越来越鲜明的持续关注,使近期的诺贝尔文学体现了当今多元化视野中的世界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对时代精神的全面地深层次表现中,有着对新的生存观和新文学观的大体一致的流散价值取向,以及由流散而必然产生的混杂与边缘特征.流散性是随着一波又一波全球性的移民潮而形成的特点;混杂性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冲突、渗透、交融的产物;边缘性则是文化消费主义对文学原有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以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到来,对文学书写产生巨大影响.文学书写一方面要拓展视域,将生活言说、聊天评论、多元艺术纳入文学书写的范畴;另一方面,要从简约型、参与型、综合型文本等方面深入探讨样式创新.最后根据微时代的特点提出文学书写的变迁趋势,即媒介化要进一步扩展、精英文学要实质逐网、学界研究要真正融入,以促进文学更稳健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在欧洲》是台湾作家龙应台旅居欧洲期间的流散写作,双重视域互为镜像是其文本最显著的诗学特征。双重视域既是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本土与母土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观察这两个疆界不同的文化视角。作者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观察欧洲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则以欧洲为参照系反观台湾社会现实;在对他者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同时,对自我进行审视和反思,二者互为镜像。双重视域既是一种外在视域,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视域,其意识形态视点的选择与作家的自由主义身位具有同构关系,它是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9.
柯勒律治的文学本体论的创建初衷在于突破认识论本体现.认识论本体论认为文学是价值创造活动,既反映现实生活,又要反映几乎所有精神领域.价值问题被简单地归结为认识论问题."摹仿说"体现了这种本体论的主要源流.柯勒律治的文学本体论引入了文学想象的概念,为本体论的变迁提供了新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相较于上世纪美国种族冲突的密集性和激进性,以及族裔文学屡屡传达的愤怒和抵抗主题,21世纪前后的美国少数族裔平添了诸多理性和冷静,以至于有些文化学者断言美国因奥巴马当选总统而进入“后种族时代”。事实上,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逐渐淡化了种族意识,并非美国主流社会疏于规训和歧视少数族裔,而是少数民族本身更倾向于探索人性和伦理等因素。它强调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面临的种族政治远未结束,而是更多地分布在日常生活、人性交锋和微观权力中。族裔作家通过重构传统历史叙事、探索当代城市众生相、呼唤流动性共同体等途径,构想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弥合主流人群和少数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富豪与穷人之间的藩篱。 相似文献
11.
孙旭辉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2):76-79
叙事学的多元发展为研究当下文学生存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本文着重梳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叙事学对文化意义诉求的波折历程,廓清这一文化诉求对当下合理文学样态构建所产生的影响,廓清其间两次变迁的不同实质,进而探寻理解新世纪文学特殊境遇的合适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私人化"写作,有其合法的本土语境和全球语境.它的出现,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文学的话语表达,更新了文学批评观念,拓宽了意义生成的空间,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但由于"私人化"写作不断向"欲望化"、"肉身化"滑落,导致了审美价值的畸变,并陷入商业操纵和男性窥视的双重陷阱,从而走向了女性解放的反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爬梳了道家文化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认为“五四”新文学与道家文化存在着深层意义关联,揭示了“五四”文学的历史多元化状貌,显示了“五四”文化人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借此说明了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16.
谷珍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4):127-130
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由审美想象再现力、审美想象扩充力、审美想象组合力构成。文学作品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语言训练;积累审美表象,提高表象质量;理解作品蕴藉;丰富知识经验;发展联想能力;加强对客观逻辑和情感逻辑的认识;培养丰富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文学时空的再现,其变动主要源于文学观念的改变;1980年代中后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出台本意是对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书写的反拨,它带来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历史转型与巨大飞跃,这在文学史书写中具重要历史意义;站在21世纪的今天,从时间的视角进一步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会发觉它照样建筑于意识形态之上,这是一个带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它所深具的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积极意义与消极性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18.
张兴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24-1025
通过对一所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反馈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教师评改作文的看法和要求。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肯定教师对作文的评改;学生希望教师给出具体评语,包括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评语应以赞扬、鼓励为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周奥杰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19
T县宅基地流转市场不活跃,交易方式单一,交易价格偏低,与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宅基地交易市场的火热场面迥异。“同心圆梯度差”现象客观存在.城郊农村与偏远农村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偏远农村宅基地城乡间流转的条件尚不成熟。偏远农村地区宅基地向城市居民流转的渠道不畅通,相关政策和规定的限制、农村地区基础建设落后、熟人社会的排外意识、农村居民对房宅的惜售心理构成了宅基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宅基地的使用价值优先于财产价值,保障作用重要于融资作用,宅基地城乡间流转的必要性不充分、效率性不显著。宅基地制度改革需稳妥推进.宅基地城乡间流转应以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为试点,从城郊农村向偏远农村逐步推进。同时,要借鉴土地发展权制度,对尚未实施宅基地城乡间流转政策的农村地区的居民予以补贴。对于宅基地所具有的财产价值,主要通过放开抵押、担保、出租等与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较为兼容的财产收益方式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