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1年7月,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只是一个由50多人组成、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之中的弱小组织。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由一个幼小的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由一个处于被压迫、被围剿的非法地位的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执政党;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  相似文献   

2.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必先认识社会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原教旨社会主义提高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新的认识水平,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关注民生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初步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内涵的科学性、内容的层次性、内在的辩证性充分证明:这一崭新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邓小平同志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新贡献、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认识关键在党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基本原则,对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探寻革命道路的一个缩影.对于立志改革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青年人来说,青年毛泽东的成长道路又是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李方祥 《中华魂》2011,(6):34-38
从1921年到201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不平凡的90年,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曾把党的光辉业绩精辟地概括为“三件大事”:一是“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里,着重谈谈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了在一个落后国家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索在落后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困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国内外形势不断突变的环境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和其他党派长期合作、共同奋斗的实践中,1956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我国新的历史阶段阶级状况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此方针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明确地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英勇奋斗了整整70年。凡是尊重历史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全中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发展中国。 一、伟大创举和光辉里程的历史回顾 1921年7月28日,在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13.
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真理性命题的认识,中国人是在经过反复比较和艰辛探索之后才获得的。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11年的90年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建党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等四个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理论的先进性是党先进性的一面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形成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通过理论的先进性来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 5 0年 ,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理论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辩证法 ,是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的理论成果。学习这一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坚持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具有人民性、崇高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共产党人所共有的精神特点,又因中国社会主义进程而呈现出独特的内涵,是共性与个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又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这些精神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推动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创新、推进党的执政水平的提升以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曲折的英勇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却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主观意志的产物”、“历史的  相似文献   

18.
巴西共产党的一百年既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努力的一百年,也是对中国共产党认知不断深化的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巴西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认知较少。新中国成立后,巴西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经验持认可态度,并努力翻译、学习毛泽东相关著作。在新时代,巴西共产党重点从治国理政经验等方面学习中国共产党,并认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为巴西共产党实现走向社会主义的巴西式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也为巴西共产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魂”“根”“本”,并把握“两弹一星”精神的独特价值,将涵养对党忠诚大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国家富强是1840年雅片战争以来数代中国人的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实现国家富强,这种选择的因由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而且在对于建国初期国际国内特殊环境的理性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意味着选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毛泽东及同时代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苏联模式没有盲目地照搬,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长点,而毛泽东时代30年的建设则为邓小平时代的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