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友兰将历史区分为“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他在主张历史客观性的同时,指出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传统是历史上主观精神所创造的产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历史的建构。传统与历史共同成为民族精神联续的纽带。冯友兰的历史本质论是受其“新理学”哲学立场决定的。在他看来,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受到“理”的贯注、由诸多历史事物组成的有机体。冯友兰主张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体现了他维护和发展儒家文化的新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2.
王学川 《东岳论丛》2008,29(3):148-151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历史哲学领域里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划时代变革,使之真正成为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及其关系,主要探讨历史哲学研究的人学理论、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等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研究必须遵循和把握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银川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一些著名的历史街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银川历史街区保护的历史和现状。在对改造后的中山南街和仁义巷历史街区的重点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银川历史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参照日本历史街区保护的理念和经验,提出了加强银川历史街区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和完善银川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浓郁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历史眼光,既能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古今中外,又能借鉴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对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党的历史观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以当前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生成背景,以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三重意蕴为问题域界,科学回应了以什么样的理论对待和审视历史、以什么样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三重历史之问,实现了实践的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运思的历史三个层面的系统集成。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崇尚历史、记录探寻历史、运用反思历史中形成的正确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立论的科学性、内涵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厚的民族性,有助于民众在洞察历史进程与规律中增进历史自觉,在研判历史方位与方向中增进历史自信,在把握历史创造与预见中掌握历史主动,在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障中保持历史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厚植历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其价值分析来回答。历史至少有三重价值:新时期的历史书写和历史消费中,流行的是历史的娱乐价值;古典的历史书写中,重视的是历史的经验价值;在更高意义上,历史又有精神价值。历史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尊重和珍惜。  相似文献   

8.
陈书焕 《理论界》2014,(5):105-107
安克斯密特对当今历史哲学界的历史表现问题有着集中的关注和讨论,他对历史研究中的认识论形式和指谓形式展开批评,提出历史表现的词汇对历史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对艺术和历史的类比阐释,安克斯密特重点论述历史表现的替代理论,认为该理论切近地关联起了艺术和历史编纂的和睦状态的可能,因此是目前为止深入历史研究中心要义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明确要求,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体现。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命题在于人如何对待历史,尤其是如何发挥历史主体作用、推动历史变革发展。其关键意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基础及唯物史观逻辑;二是在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辩证统一中确立主体意识;三是在普遍趋势和具体国情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历史趋势;四是在政党领导和民众活动的辩证统一中建构实践力量。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主体自信、优化历史实践方式、加快历史发展进程,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据此,历史主动精神的建构应从深化唯物史观教育、历史趋势激发、夯实“历史合力”的实践基础等方面持续用力,运用好历史主动精神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0.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审美活动是指把“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过程。历史审美活动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历史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历史审美的本质就是在人们创造的历史中审视人类的本质力量。历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向人们展现历史美,让人们在品味、享受历史美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锻炼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审美新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其特征是世界性、未来前瞻性和开放性。因此,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封闭的自然民族状态,而是进入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人却是手段。自然和历史,民族和世界,既往和未来,封闭和开放,必然和自由,是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而不是从属于历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自然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其特征是世界性、未来前瞻性和开放性。因此,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封建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封闭的农耕自然民族状态,而是进入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人却是手段。自然和历史,民族和世界,既往和未来,封闭和开放,必然和自由,是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自由的道路。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而不是从属于历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自然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4.
卢铁澎 《社会科学》2008,4(3):181-187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挪用西方现代主义历史观念,融入"民间文化形态"的叙述立场,疏离唯物史观,以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重释和重构历史的工具和归宿,表现为在历史叙事中对历史的泛化和内化的追求,颠覆和瓦解宏大叙事的历史及其历史意识,还原民间叙事的个人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邹兴明 《东南学术》2003,(6):98-101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曾有争论,争议点在于如何理解思辨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与马克思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历史观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视角予以辨析,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批判直指其唯心主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反思德国现实历史和扬弃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历史哲学性质的唯物主义变革。马克思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的历史科学性,主动深入人类史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有效地回应了思想史上“使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话语革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最后成果”,在历史阐释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中具体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体系,进而给予马克思历史哲学以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求真,是历史教学的本质。历史教育的要点,一是拒绝谎言,二是自由思维。思辩:是历史教学的本职。获取真实的知识,是为了形成思辩的能力。内省:是历史教学的价值。学习历史,是为了不忘历史,铭记历史的教训,吸取历史的智慧。历史不会重演,但灾难可能再现,人类需要不断反省自己。人文关怀:是历史教学的最高目的。历史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认识自己,具备健全的人格,服务人生。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