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人和女人去送货。返程途中,男人碰碰女人说,还记得我们来时路边有一条很深的水沟吗?女人说记得,就在前面大概六百米远的地方。男人说等到了那里,我喊一声跳,你就跳进水沟。记着,要快! 女人这才发现不大对劲儿。她看到男人已经把刹车踩到底,货车却仍然疯狂地向前冲去。那是一条很长很陡的下坡路,货车放任着可怕的加速度,像一块石头跌向深渊。  相似文献   

2.
刘士林 《学术界》2002,(4):186-190
“刀耕火种”  在日常学术交流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一个好题目、一个好领域、一种好方法 ,总因为“歪嘴和尚念不了正经” ,而使得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处女地 ,顷刻之间就成为谁也不愿再耕耘的荒漠。而当代这种粗糙的精神生产方式 ,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 ,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与中国社会中残存的属于农业文明的意识形态有关 ,从小学生的历史教科书开始 ,人们就一直赞美这种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却远没有看到这种粗糙的农业工艺技术 ,对各种自然资源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破坏与毁灭。我是在偶然看了费孝通的《行行重行行》之后…  相似文献   

3.
据说古时候演戏,是戴假面具的。后来渐渐地就演变为化装了,这比假面具要形象,灵活多了,扮演一个角色活象真的一样。要是不知道这些扮演者的底细,在台下一看,是想象不出他们原来的真面目的。这自然是化装术的巧妙了。 然而,化装术再高明,也莫过于变幻术。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记得书中有个吃人成性的白骨精。它吃人,常常变幻假面目先骗人。你看:为了吃唐僧,它趁“师徒们饥饿难忍”之机,变作个“美女”,装出一副“慈善”的面孔,手捧饭罐来到路口“斋僧”。被孙悟空识破后,它将身一摇,化一阵风去了,又变作个老妇人,拄着竹杖,哭着来要女儿。孙悟空认出还是那妖,“举棒照头便打”。那妖又将身一摇,化一阵风去了,又变作个老公公,一步一把泪地来要老妇和女儿。孙悟空认定仍是那妖所变,奋起金箍棒打死妖魔,原来是堆白骨。  相似文献   

4.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词典》,我流了泪。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家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远在加拿大,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  相似文献   

5.
我开了一个儿童食品批发部。开业第一天我只卖了36元钱,这样子几十块钱一天,维持了十来天,我发愁了,怎么办?儿童食品并非没有市场,这十来天附近那么多学校里的商店居然没有一人到我这来进货。我请家人照看店铺,自己把那些小糖果用自行车拉到每个学校去推销,起初有些店铺看到我那些“唐僧肉”、“山植片”、“香葡萄”之类的都还不敢要  相似文献   

6.
菜场受窘记     
春暖花开,又到了鳝鱼大量上市的季节。说到鳝鱼,我想起了前年一段在菜场受窘的故事。 那一天老伴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菜场里刚到了一批鳝鱼,好肥好鲜,许多人都抢着买,她要赶去买几斤回来给我下酒。 “夫人辛苦了。这区区小事何劳你再去奔波,就让下官前往如何?”看到她刚才上得楼  相似文献   

7.
书的诱惑     
人世间的诱惑万万千 ,一般我都能抵挡得住。唯有一种诱惑我却怎么也抵挡不住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那就是书。书是我永恒的爱人。一次次逛街 ,一次次出差 ,不管时间多紧张 ,我都要去书店 ,看到想买的书 ,就像初恋时看到恋人那样喜不自禁 ,不由自主地掏出钱来。妻 30岁生日 ,我送给她的礼物也是书 ,气得她直说“书呆子”。一年 36 5天 ,没有哪一天能离得了书。节假日经常呆在家里、办公室看书 ,忘了去看父母 ,忘了去走亲访友。读到喜欢的书 ,就像恋爱时读到情书 ;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如果谁向我借书 ,我心里一千个不愿 ;如果…  相似文献   

8.
早晨,我一路小跑去了学校。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还没有到呢。正合吾意。我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开始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我现在可以给你讲一个故事吗?”突然,我身后的墙上传来说话的声音。我吓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别怕,别怕,我是螳螂。”看到他了。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那是一张贴在墙上的画。“我是米多多。”我壮起胆子,问:“你是螳螂?你怎么就像一张纸那么薄呀?”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根据从80年代初以来多次农村调查所得的材料,写了一篇同本题有关的文章《当前农村的家族活动和我们应取的态度》,(江汉论坛》991年第10期),希望自己的一孔之见,能多少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此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农村,但是从农村传来的信息,似乎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少数地方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我想就这个问题再发表几点意见。一、如何认识当前部分农村家族活动的性质和形势对于当前农村家族活动的性质究竟应该怎么看?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认为:是农村残余的封建家族势力的重新抬头,是历史上的沉积物在新条件下的再一次泛…  相似文献   

10.
张慧在孩子小的时候养了一条小狗,养了五六年后,小狗死了,孩子就说要去把小狗埋了.第二年孩子说要去看看,但那草坪上的草都已经长平了,很难找到当年埋小狗的地方,最后找到当时埋小狗附近的树,然后再一看,那个地方的草已经比其它地方高出一小块——因为那里埋了一个生命. 通过这个故事他想表达的是,单个作品只是一个节点,更重要的是作品之间形成的关系.就好像平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平平的草坪,但他希望视觉可以看得出那个高一点的地方——你要有一种观察社会和现实的能力."当然,前提在于作者要能够综合地构建一种东西,不然你无法透过现实看到背后的那些",张慧如是说. 1967年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的艺术家张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后感性"小组最重要成员之一.其实践领域包括绘画、装置、现场戏剧以及行为表演.和"激浪派"突破单一媒介形态、突破再现语言的做法不同,"后感性"的成员互相延展、繁殖对方作品,使之产生歧变,难以从媒介形态上对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1.
肖杨 《中文信息》2004,(7):24-28
那吹走红颜的风啊/几时来/满头青丝都已是枯涩的等待/那落满故事的尘啊/几时再来/谁还想走进这乱世的年代/那咫尺天涯的花啊/几时再开/寂寞香魂都已被沧桑来掩埋/那迢迢银河的人啊/几时回来。站在因大地震而形成的叠溪海子边,耳畔恍惚飘来了这首熟悉的歌曲。此时,整个脑海都被一个词语占据,那就是——沧海桑田。这个词在最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色彩:据说是东汉一个女子(麻姑)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麻姑还是十七八岁的模样,却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于是,人们就用“五百年沧海桑田”来形容人或者事在漫长的时间里缓慢而不为人察觉的变化。后来,“沧海桑田”渐渐演变,被用来比喻世事的巨大变迁。而很多时候,沧海桑田的变化并不需要漫长的五百年,也可能只是短短的、短短的一瞬。来到叠溪,对这一点就会有强烈而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谈恋爱别急     
英国的一位哲人说过:“谁在恋爱中最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他说得很对,许多没有结果的恋爱,都是因为一方操之过急、缺乏耐心造成的。 如果你遇到一位姑娘,你觉得她就是你梦寐以求的,你不能马上向她倾诉爱慕之情,那样,她会被吓坏的。你应该想个办法跟她聊几句,熟了以后,再提出约会的请求。第一次约会,你不要很快就去拉她的手,要耐心等待时机。你应使双方增进了解,以便进行深入交  相似文献   

13.
做个真人     
关于真人,过去以为是云里来雾里去,不吃人间烟火的超人。一次与一位普通人的偶然接触,改变了我的看法。其实,真人就是普通人、本份人,在我们周围就有不少真人。 那天,办公室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相貌平常的人。因为我们那摊子事属于服务性,加上自己的性情不很好,在机关里呆长了,便练就了一张左右逢源怎么说都有“理”的嘴,这大概就是通常说的“机关病”。而这位来者一不套近乎,二没撒香烟,等大家把手头的事干完了,才问那位姓李?于是,我们开始扯起来……这是第一次接触。不知怎的,他给我留下颇好的印象。要知道,我这儿整天人来人往,一开始就在记忆中占上  相似文献   

14.
篇首语     
有位朋友告诉我说,他学习一种编程工具一般会买三本书:—本比较简单的入门手册,用来熟悉编程环境;再一本书就是实例比较多的技巧应用之类;然后再要—本词典式的参考书,其中可以查找到大部分的函数,关键词等。这个朋友用这种方法学会了好几种编程工具,但我总在怀疑,学好了一种或者几种编程工具是不是就算学好了编程,编程是不是就如此简单,机械?我还认识一位程序员,他自认为对 Java 的编程技掌握得不错,但他却做不好求素数的程序——因为他没有能够正确清楚地分析出这个程序的算法。或许你长期地进行一些可视化的编程,用方便的方式重重着鼠标的拖放,敲入非常少的代码,  相似文献   

15.
时光如梭,岁月沧桑,转眼《学术月刊》已届知天命之年,在这不算短暂的时日里,她总是风雨兼程,曲折前进。蓦然忆起,在那“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一件往事。记得那是1965年上半年,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工农兵登上学术论坛”之风,《学术月刊》自然也不例外。当时,哲学编辑乔彬和我被要求去拜访上海市劳动模范、三轮车工人程德旺,请他为《学术月刊》写稿。一开始,程德旺面露难色,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从来没有写过文章,要我们另请高手等等。我们完不成任务,非常着急,向程德旺说明了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内容要求,一再恳请他为《学术月刊》写稿。程德旺…  相似文献   

16.
“学问是做出来的”,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这里把它做为一个题目,是强调“做”字的重要.如何做学问?我用四个字概括一下:一是“法”,二是“学”,三是“出”,四是“高”.先说“法”.很多人都讲读书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也就是“道”.做学问的方法和“治学之道”是一样的.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历代留传下来的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很多很多.具体到每个人,则各有各的方法.我不主张把“法”讲得很死.我和一些外国专家(包括作家)在一起开会,有时也谈到念书的方法问题,得知念书在国外也没有一定的方法.“书法”叫法,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当然它是从有法到无定法.念书更是这样,你要别人给开一张治学之路上的“通行证”,可以肯定地说你这张“通行证”是走不远的,甚至是行  相似文献   

17.
从小处着手,做精做细小产品,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大市场。 缝衣针的针眼 十几年前,有人从日本往国内带缝衣针,不少人感到奇怪:小小的缝衣针也要买日本的,是不是太那个了……仔细端详才发现,日本产的缝衣针,针眼是一长条孔,你眼力再不济,拿线头往针眼上下一扫,总能对上。从圆孔到长条形针孔,就这么一点小改动,穿针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其实,从小处着手去寻求大市场并不难,日本缝衣针就因为它更方便了一些,所以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从而占领了更大的市场。 空心香皂 世上从不缺少机会,只是缺少发现机会的眼睛。29岁的谭兴椿两年前还是重庆一个普通下岗女工,而现今已成为一位叱咤商场的女老板。她曾在一家招待所做服务员,一天在收拾房间时,看到客人买的香皂只用了一两次就不要了,而招待所配送的一次性香皂因为开了包装也不能再用了。她灵机一动:客人大多  相似文献   

18.
漠磬 《优雅》2013,(10)
不算热的夜晚,在上演《贾宝玉》的戏院里,正看到宝玉与黛玉"读西厢"一场.原书里,得了《西厢记》喜不自禁的宝玉,大观园正遇上葬花的黛玉,忙将宝贝文章与黛玉共读,口中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羞红双颊,丢下书便走,心里却是情根深重,再至听梨香院里女孩子隐隐约约唱来"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由心驰神往,怔怔落下泪来.这一章节的情窦初开与悲从中来,纵是后面章回里宝玉对黛玉的痴狂表白,"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在意境情致上也远及不上. 见得舞台上,宝玉握一卷书,头挨头与黛玉靠着,两人亲昵说话,宝玉又轻轻将头枕在黛玉膝上,再说一会话,蓦然间,声音从舞台上消失了,"好妹妹……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段段令无数往来人断肠的文字,无声,只出现在舞台的荧幕上,整个舞台安静着,剩下两人淡淡立着.舞台下也安静异常,大家都凝神屏息,深怕惊了台上这一对娇俏人儿.  相似文献   

19.
<正> 我跟华岗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但在年龄上他比我大十来岁。我和他接触较多是解放战争中在香港那一段时期。当时我在香港担任党办的《群众周刊》的编辑工作。华岗是《群众周刊》的创办人之一,我们要他写稿,记得他用林石父笔名发表了不少文章。同时他又参加中共香港工委的工作。香港工委是直接受党中央领导的,他除担任工委的工作之外,还进行研究工作,写了好几本书。那时在香港出版书并不容易,特别是革命的书。香港有个“海燕书店”是我的一个朋友开的,他要我给他出些主意,我给他订了个出书计划。“海燕书店”本是专出文艺书籍的,我建议也可以出些广大青年需要的社会科学书籍,这样我就介绍“海燕”的经理去认识华岗。我告诉他,华岗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著作很多。后来华岗的好几本书都是在“海燕”出版的。解放后我只在北京见到华岗一次,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我们相见甚欢。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  相似文献   

20.
刷微博 吐槽:如果说乔布斯把我们绑在了"苹果"身上,那微博简直就是一个恶魔,它攫取了男人们和女人们的时间和心灵.对于女人来说,嘿咻之后,微博就变成了另一个美妇人,生生把男人从我身边抓走了.男友自从买了iPone4s,吃饭在刷微博,走路在刷微博,上床,自然也不肯放过,最讨厌的,就是嘿咻完之后,他立马翻身刷微博.完全不管小鸟依人般靠在他腋下的美娇娘.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那天又是嘿咻之后,看他又使劲刷着,我劈手夺过他的手机,对着他的弟弟咔咔了两张,快速分享到他的微博上……一分钟之后,他删掉了那图.后果,后果就是他的狐朋狗友都看到了,一片@之声.据说第二天在公司,他立即就红了.好在没被人截图,要不然他恐怕要比凤姐还要红一点.不过,从那以后,他再不敢在脱了衣服的时候刷微博,老实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