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知行统一是道德建设的追求目标 ,科学客观地评价道德知行状况是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道德知行离合测度理论测量道德知、行的离合程度 ,能够使测度值更科学、更趋于真值 ,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知、行离合程序 ,提高德育绩效 ,更好地实现道德知行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事实上涉及到现今我们社会精神状态的一个核心问题——在社会面临剧烈改组后的失范状态下道德如何重建?现今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很大,社会阶层和文化出现"断裂",价值观日益多元,如何重建道德意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道德意识的现状入手,从中国社会改革现实和全球化的影响角度探寻现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原因,认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建大学生道德素养,必须从社会层面和大学生个人层面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知行冲突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引起道德知行冲突的原因 ,可以为解决道德知行冲突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道德生活领域“知行分裂”现象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洁 《兰州学刊》2004,35(6):79-83
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仍然处于困境.处于困境的突出表现在于道德生活的知行分裂,即人们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与道德践履相互脱节、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要实现知行统一、走出道德建设困境,必须弄清知行分裂盛行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对症之策.  相似文献   

5.
朱熹认为,理与欲的纠缠是人的生存状况,理与欲的冲突构成道德认识的内容,格物正心、情德相彰、重意践行、循序渐进是道德认识的方法,"天人合一"则是道德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合法性形成的过程中,权力除了需要为自身寻找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终极依据,还需要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作为依托。中国自西周以后,政治合法性的焦点从天上回到人间,德成为构建中国传统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实质条件,由此铸就了中国传统政治强烈的道德伦理性格。  相似文献   

7.
贺宾 《江淮论坛》2006,(4):79-82
现代道德教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民间伦理资源的匮乏,民间社会在接受国家伦理教化方面出现了机能障碍,导致基于引导的国家道德教化丧失了植根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国家伦理与民间伦理的复杂关系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教化实施的先决条件,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伴随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也分化为两个具有不同目标函数的利益集团.面对不断出现的公司经营者失信丑闻,笔者认为,规范公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既需要外在经济因素的诱导、法律制度的强制,更需要经营者主体内在诚信德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方法与工程学方法对于经济学的发展本应是有机统一的 ,但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伦理学方法的重要性已经严重淡化。通过对经济学的伦理之维这一“现代性”问题的古典追问能看出 ,“不讲道德”的经济学就等于否定了人类经济生活本身的道德性 ,人类原本就不存在不讲道德的经济学 ,从经济本身的结构和内涵上能直接推导出经济伦理学。同时 ,正义性问题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伦理之维的终极关怀 ,探究经济制度所体现的道德追求、道德原则以及制度公正等问题成了经济学发展的题中之意 ,经济学必然是以合理的道德性为基础的。通过对正义理论和从理性选择中推导出道德的逻辑的学理梳理能看出 ,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在当代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共同语境对话 ,将会孕育着一个向亚当·斯密经济学和康德伦理学在学理上的回归 ,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和道德的经济分析必然从经济学的现实走向伦理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对于道德失范问题的思考必须深入到信仰层面,信仰构成了伦理道德的根基.笔者进一步对于伦理道德和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解决道德失范的可能途径离不开对于精神信仰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朱熹的知行理论是在继承孔孟和二程思想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其中在知行的轻重关系上,朱熹强调以力行为重,但不以知为轻,实际坚持的是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这种看法与学界一般认为程颐"知重行轻"、朱熹"行重知轻"的观点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与近代西方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确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有着明显差异。前者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性;后者强调道德的外在性,也即功利性,认为人们追求道德是为了得到利益。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体系,应当充分吸收两种道德观的精华,对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功利基础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3.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和网络服务的商品服务属性出发,分析了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并就如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从原则到具体措施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加强师德修养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阐述了师德的新内涵 ,提出了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铸造教师之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大华 《文史哲》2006,(1):30-36
在被儒家伦理观念笼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儒学的“公私之辨”,也能彰显出一种儒家的公德精神;但通常是在一种巨大的伦理危机的情境中,才能将这种精神激活。儒学主要是通过伦理关系来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理论特性,使儒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发生认同障碍,阻滞了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的释放,表现为公德的缺弱。这里是儒学笼罩不住的空间,但也是儒学会有新的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曹植诗文蕴涵的道德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植重视立德 ,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坚持不渝。曹植诗文中蕴涵的道德内容 ,主要是传统的儒家的伦理道德 ,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表现是 :立德与立功相结合 ;德性与人性的统一 ;浓重的宗亲伦理情思 ;重信义轻利害。曹植能把道德内容和艺术表现融为一体 ,这主要是源于他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既有明显区别 ,又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现时代 ,道德可分三品 ,即至德、高德、平德。不同品的道德应不同地对待。“道德法律化”是必需的 ,但更须强调法律实行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