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短篇小说在中国古代虽则源远流长,但古代并没有“短篇小说”的概念。本文从近代报刊确立“短篇小说”栏目入手,揭示短篇小说在近代崛起的原因,它们的发展线索,指出它们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思想内容以及形式技巧的变化。并且特别分析了民初短篇小说的发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2.
金庸200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月云>,是一篇自传色彩很浓的作品.男主人公童年宜官真诚对待弱小者丫环月云,并对她产生"主人--婢女"模式的朦胧情愫.整个作品流露出忆念江南的"江南情结",都可以看成是金庸后来创作的武侠小说中倡导平等博爱思想、描写"一男多女"式情感关系、对江南和其他地域的描写笔法各异的源头.作者通过追忆童年经历,实际上为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和人生道路做出了某种自我诠释,这篇小说是透视金庸其人及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短篇小说体现出来的新的小说观念,从下面五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新型短篇小说的崛起;二、多姿多彩的新型短篇小说;三、清末民初风云录;四、鲁迅、叶圣陶、罗韦士等人的社会人生小说;五、艺术手法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个世纪以来,托尔斯泰的作品不断被人们重新解读与阐释.这其中他的三部长篇巨作一直为世人瞩目,除此之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也贯穿了他执笔写作的始末.在这些中短篇小说中倾注了他的思想和信仰.文章将从人物形象方面对其中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再从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观念对“死亡”这一人类终极性学说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期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月”一词,一般释为“匝一月”,其本义当为满一月,时间跨度也当以一个月为限。但在某些文献的具体上下文语境中,有时又指自本月至来年同一月,时间跨度为一整年,意义则与“期年”相合。笔者试图揭示这一矛盾现象出现的缘由,并对相关文献中的某些明显的误释进行辨析,认为《左传·僖公八年》之“复期月”及《论语·子路》所载孔子所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等处的“期月”均指“匝一月”,不能解为“周一年”。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史上的奇才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近年来,除了他的长篇著作之外,他的短篇小说也重新获得了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以其短篇小说《怪物》中亨利的身份认同为焦点,剖析其身份处于可见和不可见状态的原因,继而揭示《怪物》中隐含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走向叙事自觉时期的短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在借鉴了现代派小说理论及叙事话语之后,重新发现了叙事的重要性,不仅改变了以往小说忽略形式因素的模式,而且在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文本策略.本文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者、叙事方式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进行深入考察,认为199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真正进入了文体自觉时期,小说的叙事"话语"与文体相互对照、补充,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如归》是日本近代作家德富芦花的代表作,因其被视作明治时期的大众小说,极少受纯文学研究关注。小说创作中包含作者精心设计的各种机关,解开其构造有助于加深对小说的理解。从“不如归”与“月”两个意象入手重新进行解读,发现小说的创作与审美皆离不开东方文学的滋养。把握好此点,可更深入理解这部小说脍炙人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关于岳飞转世的说法,历代并非一成不变,正史和野史、笔记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说法也不一样。岳飞的转世经历了一个由只有象征意义的鹄鹏,到具有初步果报预言思想的猪精,再到蕴有佛家深意的张飞、大鹏金翅鸟的转变。而这一演变,突出表现了民间道德的正义感和对英雄人物的美好期望,是百姓心愿的一种宣泄。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中后期岭南出现了一批地方故事集,目前可见的有6部,包括《五山志林》、《霭楼逸志》、《邝斋杂记》、《粤小记》、《粤屑》、《越台杂记》。这6部地方故事集彰显岭南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及岭南各阶层人民的美好品质,抨击岭南官吏的残暴和官场的腐败,描绘岭南民间疾苦,批判岭南社会丑恶现象,记叙岭南民间奇幻故事。这6部地方故事集在艺术上各有独特之处,《粤屑》、《粤小记》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6部地方故事集对后世岭南小说、戏曲,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说林》短篇小说的类型多样,在晚清期刊中具有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叙事模式、内容是否为横截面、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等方面。从中不仅可以认识《小说林》短篇小说在文体革新上的依据及其与传统古代短篇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其价值也值得重估。  相似文献   

14.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5.
孙方友的小小说以奇动人,一篇一千多字的小说含着曲折的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无疑是来自于前代的文体,该文体获得娱乐精神从而性质发生转变显然有深厚的原因:一是唐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前代"小说"之精神。先秦以来民间就存在着"小说"(说故事以求娱乐)传统,这类故事形成文字后就被收录在"小说"名录之下。唐传奇的产生过程,证明其确实继承了"小说"传统。正是"小说"娱乐精神融入叙事性的杂史、杂传以及宗教宣传,才改变了后者的文体性质,使得它们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传奇"。  相似文献   

17.
短篇小说的创作自清末民初开始复苏,此时期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表现出了既现代、又保守的过渡性特征,短篇小说也不例外。说它现代,是在形式上开始借鉴西方;说它保守,则是其现代化的步伐迈得还不够彻底,尤其在精神内涵上,它还与传统母体藕断丝连,甚至貌"离"神"合"。但不管怎么说,清末民初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已经起步,并且其创作上的经验和努力,已经为"五四"短篇小说的发展和迅速繁荣铺设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古代通俗白话短篇小说的杰作 ,但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划入俗文学的范围 ,归入文化小传统。相反 ,“三言”较多地体现了儒家正统思想 ,与处于自发状态的说话艺术和宋元话本小说有较大差别。它们在思想内涵、文学形式、审美趣味上都发生了变化。“三言”是白话短篇小说雅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且多产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中短篇小说尤其出色。《菜园》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抒情的环境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简约的文字描写——冰山风格;客观冷静的叙述。以《菜园》为主,并结合沈从文的其他短篇小说,对他的短篇小说艺术风格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以便我们更好的领会他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