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4.
郭全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不速之客”。有人谓“速”之本字为“(?)”。盖因“速”之本义为“疾速”,“不可能发展出‘召’的意思来”;“(?)”,《说文·言部》:“铺旋促也”,乃“催客人快来吃饭”义,“引申而有‘请’、‘召’之义。”按“铺旋促”三字本身就难理解。故段君云:“未闻,疑有误字。”疑甚是。因为经籍中从未见有此用法。 相似文献
5.
1921年7月30日,中共一大的第六次会议开始不久。就有一个不速之客闯入了会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中止会议,马上转移。闯进李公馆的密探究竟是谁?谁确认了密探的身份多位一大代表对密探闯入会场有过回忆,包惠僧的回忆最具体,“穿着灰色竹布长褂”。陌生人的态度很好,“对不起”是几乎所有回忆者都听到的,显然,陌生人不希望打草惊蛇。 相似文献
6.
冯志明 《市场瞭望(下半月)》2008,(2):51-5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双面性,"噪音"永远不可能消失在词典里。在精神上,我们永不停歇地为噪音付出无畏的宽容;在物质上,我们购买隔音耳机,将隔音列入装修计划、住进密不透风的房子,再购买成套的 BOSE、B&W 家庭影院……是这样吗?别忘了噪音是谁制造的,莫名存在的噪音那是打雷。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本来应该是充满阳光、活力四射的,但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让少男少女们对周围的一切变得敏感起来。尤其是男孩女孩之间的关系,开始摆脱小时候的亲密无间,逐渐微妙起来,其中有喜悦,有好奇,也有困扰…… 相似文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