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玲 《老年世界》2009,(3):30-30
老人总是对儿女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地关照儿女以及孙辈的生活,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结果,很多老人把自己逼进了困境,晚年生活在经济上穷困潦倒、精神上痛苦不堪。“人无远虑,则有近忧!”老人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在健康上、老窝上、金钱上都要留一手,自己给自己“留”出一个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2.
《华夏少年》2007,(4):15-19
向他人介绍自己,可以介绍自己的相貌、性格、好恶、生活习惯,也可介绍自己学习、品行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与众不同之点来写,内容要真实。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1994,(3)
大胆发掘自己“岁月峥嵘,应留足迹;精神焕发,莫负流光”。人人都有许许多多潜能,只是有人往往因山道弯弯、生活坎坷而自己不觉知晓或未予珍视,何其可惜!认识自己,是件好事,发掘自己更是喜事。认识自己,本已不易,发掘自己则更难。发掘自己,需要信心、信念,需要...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大学是自由的天堂,可就是在这天堂里,许多大学生都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文中从学习、工作、生活、交际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该从中获取各种自己所需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主动权,从而为自己争取一个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都问过我,怎样才知道某一种养生方法适不适合自己呢?对于养生保健,很多人都喜欢从书本、网络、电视、报纸上去学习各式各样的保健方法,而极少注意到自己的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着很多对自己特别有效的法宝。其实,您只要多留心一下自己平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祛病法。  相似文献   

6.
杨琳 《老人世界》2010,(3):48-48
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完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这是自我意识良好的体现.也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原则。在自知的基础上,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及疾病.不苛求自己。如有条件,应定期检查身体,千万不要因担心和怀疑自己的健康便对检查身体有精神负担.担心查出病来。其实老年人只有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才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俗话“人往下亲”,说父母把孩子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育成人,待孩子成家立业后,又养育了自己的孩子时,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首先选择并愿意承担养育责任的都是孩子。因为忙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对曾经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的赡养就无暇顾及,渐渐的淡了、甚至可以忽略了……似乎父母成为空巢老人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初到延安 萧军一行于1940年6月14日来到了延安。萧军自己说,他在此地并无安家落户、长居久住的打算,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活动的天地应该在“大后方”,那里有刊物,有报纸,有朋友,有自己的读者群众,同时,他也不愿意受团体的约束,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自己的“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9.
萧钢 《当代老年》2008,(3):12-12
【典型案例】冯某夫妇早年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冯甲、冯乙、冯丙。后来冯甲离婚,其儿冯丁和他一起生活。冯乙独身,并因病去世,留有房屋三间,存款1万元,以及一些家具杂物。冯乙死后不久,冯甲也死于车祸。至此,冯丙认为,自己三兄弟中两个已经死亡,仅剩自己一人,因此他们的遗产应由自己一人继承。冯丁则反对三叔的说法,认为自己父亲的遗产应由自己和母亲一起继承,  相似文献   

10.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概括,是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品”。时下,人们一般把养生分为生理、心理、哲理养生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皮广洲 《职业》2010,(5):39-39
人的一生,无论职务高低、岗位变迁,每天都要与无数人打交道,但认真总结归纳,终其一生所接触的无外平以下“五种人”:一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二是自己的部下,三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四是自己的家人,五是自己。那么怎样才能与这“五种人”打好交道呢?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中,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如女性在男性面前往往想比在其她女性面前更有魅力,希望所有的男性都为自己的美貌、温柔、贤淑所打动,从而对自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而男性在女性面前,竞争意识将会大大提高,相互之间都想表现出自己的出众才干,以显示出自己的强大和所具有的权威性。这种心理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但大多数男女均不愿承认自己有超越同性取悦于异性的心理。心理学把这类现象称之为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在人文重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接受外国的方法甚至经验,但所走的路要由自己决定。文化自觉、文化适应的主体和动力都在自己。自觉是为了自主,取得一个文化自主权,能确定自己的文化方向。相应的,在我们这些以文化自觉、文化建设为职志的社会学、人类学工作者来说,也要主动确定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费孝通  相似文献   

14.
特立独行     
在青少年当中有一句话十分流行,就是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从这句话当中为自己的“个性”、“特点”、“狭隘”以至“一意孤行”找到了借口。不论自己做的对与不对,不论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都固执己见地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恰恰是自己成功的捷径,别人的不理解恰是别人的普通和庸俗短见。有些年轻人为了标榜自己,甚至故意地做出特立独行的样子,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15.
丁耀忠 《职业时空》2005,(15):14-15
2005年的4月18日,皮尔·卡丹在他位于巴黎北郊的新落成的皮尔·卡丹国际创作中心,度过了自己55年的职业生涯。55年来,皮尔·卡丹从时装、餐饮到化妆品,构筑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目前,他在全球98个地区拥有分公司,雇员超过20万人。他曾风趣地说:“我能够喝我自己生产的酒,到我自己的剧院看演出,在我自己的餐馆里就餐,在我自己的饭店里睡觉,穿我自己生产的服装,用我自己品牌的香水……”  相似文献   

16.
逍遥 《金色年华》2014,(10):5-5
一个人的舞台即使很少有人给自己鼓掌,自己也要好好的活出自己。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好好的生活,生活就是为了好好的活着。干百年来,瓦古不变的就是生活。活着,就有生活。即使无人为自己喝彩,自己也是自己的观众,为自己喝彩,努力的创造出自己的一片蓝天。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确,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可能活出自己的最后都成了有所作为的人物。人生本就是经历的过程,谁能活出自己并且能好好的生活着才是最战功的人士吧。  相似文献   

17.
欣赏自己     
关邑 《老年世界》2006,(18):34-34
和老友们聊天,常常欣赏和赞叹别的人和事。谁个当了官,出尽了风头,谁个退休又打工,大把大把进钞票,谁个风流潇洒.桃花运随身走,谁个子孝孙贤有福气……却很少有人欣赏自己,珍爱自己。其实,世界是五彩缤纷、瑰丽多采的,是惹人欣赏的。在欣赏这世界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自己一点信心,留一点时间欣赏自己。  相似文献   

18.
刘勇强 《职业》2009,(6):48-49
初进职场,面对领导肯定“发怵”,这也许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对立起来。顶头上司有严肃的、随意的、苛刻的、创新的……如果你能扮演好自己的职场角色,把上司当导演一样尊重、看待,并分清他是哪种类型的导演,按照他们的“风格”不同,去揣摩自己的“戏份”。这样,不仅能与上司的配合达到心灵的默契、共同的提升,而且最终能增添自己“角色”的分量,找到如鱼得水的美妙感觉……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的今天,贫困大学生就业尤其令人关注。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焦虑、自卑、被动、从众等因自我认知失调导致的心理障碍,分析发现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包括对自己认识不充分、自我认识矛盾、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原因。因此,贫困大学生需要从多途径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坚定地相信自己、充分认识求职单位等方面来认识自己.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兴趣特长、不断完善人格来完善自己,扬长补短;并运用转化法、宣泄法、慰藉法、放松法等多种手段及时调适、缓和冲突。  相似文献   

20.
逼逼自己     
还自己,未免对自己有些不够客气。但为了砥砺砺自己,也只好如此,一番心意,还需自己体会才是.身为“万物之灵长’”,我们有着做人的可贵的自觉与主动;可同时我们身上还潜伏着很深蒂固的惰性,常常安于现状,贪于安逸,不思进取,无为度日,自己迁就自己,自己糊弄自己。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纵容自己所致.要根除这一顽疾,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由我们自己来做主治医师。灵丹妙药便是自己逼自己,让自己重整山河东山再起,亮出自己的主动与勇气。不是总嫌自己得过且过,把本应该早完成的事一拖再拖直拖得一塌糊涂吗?那好,就来迢迢自己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