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水建 《老友》2013,(8):52-52
"布衣将军"冯玉祥故居在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里,一个明显与周围房子颜色、式样不同的院子就是冯玉祥故居。看护院子的老人说,这个故居原来并不是冯玉祥将军自己的家,而是当年冯将军购买其堂兄房子改建的。推门进入院子,绿色的松树映衬出一个高大的塑像,浓眉重目、面容和蔼的冯玉祥将军一身戎装,很是威武。布衣将军冯玉祥,安徽巢湖人,1882年生于河北青县,11岁时就在前  相似文献   

2.
"布衣权"的兴起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现象.表现在文学领域,即在权力世界中被边缘化的布衣山人,尝试利用诗歌与古文书写突破阶层壁垒.布衣书写的文体选择,既是对权力世界的被动适应,也是对利用有限资源实现阶层流动的尝试.自阶层关系而言,"布衣权"的可能在于,布衣在同官员的资源交换与利益制衡中换取文名.特定的制度环境及权力与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布衣原指人的身份,即身处下层的平民。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到了唐代,布衣几乎成为未仕的士人的代名词,即所谓的布衣之士。布衣之士不同于普通的平民,他们是平民中的读书人。布衣之士虽身处贫贱,却以通经籍、明道义而自高。布衣之士,虽然始终没有形成自觉的阶层意识,但是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士文化中一种突出的现象:布衣精神。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的士人气节,即不以贫贱为耻、乐道安贫、寂寞以守志的情操;平交王侯的布衣立场。总结这些布衣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士人出处之道。  相似文献   

4.
高处在哪里     
邵纯 《百姓生活》2014,(7):19-19
登临高处,视野开阔,江山如画,风光无限,尽收眼底,心胸为之宽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是人们所向往的。人生也有高处,人往高处走。这个高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心目中的高处是大不相同的。住豪宅而小陋屋,载名表挎名包而小一身布衣,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证了“布衣”从单纯的服饰含义(物质范畴)发展到身份含义(政治范畴),再扩展到具有人格含义(精神范畴)的内涵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集社会人格与个人人格为一体的布衣精神的内涵。布衣是平民知识分子,布衣精神是平民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6.
“游侠”在历史上以不同的身份出现 ,或为刺客 ,或为卿相 ,或为布衣。侠是“义”的化身。侠义精神为后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7.
董继兵 《社区》2012,(17):48-48
布衣暖,暖的是一种心境:菜根香,香的是一种胸襟。 心境平和的人必定是幸福的,胸襟豁达的人必定是快乐的。 幸福快乐往往十分简单。布衣在身,依然可以举止优雅。从容洒脱;菜根在前,依旧可以知足陶醉,回味绵长。悠闲地流连于山水之间,与阳光雨露为邻,感受鸟语花香,让生活回归到本真淳朴的原色。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与睿智呢?  相似文献   

8.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我国得到很多赞扬,特别是在我国民族矛盾加深需要一种民族精神时,岳飞精神更是得到人们的极大宣赞。但是岳飞被杀之后当时的士大夫及民众(除韩世忠、赵士亻褭、布衣刘允升三人外)对岳飞被杀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激烈的反应,直到20年后才有两个太学生为其鸣冤,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对于岳飞被杀之后朝野上不同的考察,不但有利于了解岳飞被杀时的历史状态,更有利于理解岳飞被杀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诗人卢仝 ,少达多穷、终生布衣 ,诗体怪异、风格奇特 ;作为诗人 ,其创作才华极为不俗 ;作为凡人 ,其人生旅程极为不幸。  相似文献   

10.
女朋友前两天叫我吃饭。我说,哪啊?她说,巴国布衣。巴国布衣、巴国布衣……我念叨了好几遍,说,巴国,不会是川菜吧?她眯着眼,一脸萌相地向我点头。我很严肃地用商量的语气和她说:亲爱的,你装可爱可以,但你不能叫我去吃川菜啊。我不能吃  相似文献   

11.
正"出郭共寻真,松风吹角巾。茶烟僧舍午,草色石坛春。话旧联双鬓,谈空净六尘。重游元有约,交自布衣身。"这是明代金坛人、云南知府张祥鸢所作《偕丁少鹤、贺澹庵游普慈寺》,一幅人文古寺的景象跃然纸上。金坛佛缘起自南朝梁武帝时期,普慈寺是当地为数不多的早期佛寺,始建于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初位于金坛城东三十里的礼智乡,几经兴废。如今的普慈寺坐落在金坛城  相似文献   

12.
张祖仁 《山西老年》2008,(11):31-3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是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集大成者,汉太史公司马迁赞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可谓至圣矣!"因此,孔子被誉为世界文化巨人名副其实。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德治,在思想上强调一种"无过之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郎"现指新婚的男子,而在中国古代,其意思却是指刚刚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国历朝历代都采用科举制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大批读书人将科举考试作为"咸鱼翻身""脱去布衣换紫袍"的重要机会。金榜题名的举子,统称为"进士"——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进士当中,便有被朝廷封作"郎"的。  相似文献   

14.
衣服的故事     
记忆中母亲除了一件又一件的蓝布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几乎没有别的色彩。她的衣服总是洗涮得得发白泛红。儿时的我问妈妈:怎么老穿蓝布衣?妈妈答非所问:“我看哪,只要洗得干净,穿什么都俊。”  相似文献   

15.
丁綵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布衣散曲家。综观其散曲,主要包括缠绵怨婉的闺情曲、郁愤直讽的叹世曲、恬淡静谧的田园曲,直白露骨的艳情曲等四类;体现出了"情真"、"俗趣"、"灵活"等较为突出的风格特点。从中,我们大致可窥见这位乡野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志趣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史学的官方性格与民间性格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反映史学民间性格的布衣修史现象就是一个重要表征,以官方与民间双重视野来省视这一矛盾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史学发展路径的理解。在唐宋以降平民化趋势加剧的历史背景下,晚明布衣阶层话语权势增强。这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社会结构、没落的等级秩序和腐朽的身份体制,并深刻地波及史学领域。晚明时代,布衣寒士不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历史创造,还饱满激情地致力于历史书写。“史在布衣”现象成为晚明史学平民化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由“官史”向“民史”的演进,在数千年来中国史学的辩证实践中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军事权力的君王和大臣(如武王、周公),也包括那种以其思想学说救世的布衣之士。出现这种将"圣人"范围扩大到民间无身份人士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绕开了那些垄断宗教资源的天子、诸侯、宗子们,而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来实现他们"救世"的宏伟目标。始于春秋末期的"圣人崇拜"思潮正是中国经学孕育的温床。  相似文献   

18.
终身布衣、世居绵山脚下的宋廷魁是清代剧作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介山记》是一部出色的剧作。前人曾评论这部戏剧作品可与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的剧作相媲美。但不知为什么,这位剧作家后来不曾被人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彭德怀元帅诞生100周年,作为他故乡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写点东西,以资纪念。为此,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承担了这项组织任务。写什么呢?我们反复地琢磨彭德怀元帅的功业与为人,以及这些功业与为人产生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因而最终选择了脸德怀与毛泽东》、《彭德怀的人格扭力》、《生死皆为民》和《彭德怀与湖南》,作为《布衣元帅彭德怀》丛书的选题。彭德怀是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享有盛誉的元帅。斯大林赞誉他是无才的军事家;毛泽东赞颂他是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人民敬颂他是布衣元帅;诗人歌颂池是真正的人。彭…  相似文献   

20.
母爱的自省     
母爱,本应是温暖传递的一环。从前说起母爱,人们容易想到棉花。领受布衣的柔软,感觉棉被的慈祥。你会看见门口遮阴的老树,灶里烧煮的南瓜。母爱。把人安顿得很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