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认为孙中山的训政构想存在"实践困境",实质上这是片面解读训政而导致的错误推论。孙中山的训政理念以通过地方自治养成民主政治文化为根本使命,因而将荡涤专制依存的基础,确保导向民主。孙中山的训政规划也旨在完成训政的根本使命,台湾训政更以实践佐证了训政导向民主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孙放 《东岳论丛》2000,21(3):83-85
在孙中山建国三时期的法制思想中,其“训政时期”的法制思想常为学术界人士所抨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其一,从“约法”到“训政”,其法制思想的某些变化或差异,只是属于具体操作方面的,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更不能视为倒退。其二,作为从“军政时期”到“宪政时期”之过渡阶段的“训政时期”,体现了孙中山法制思想正视社会现实的科学精神,不是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轻视人民群众的表现。其三,“训政”的口号为其后国民党中的反民主势力所利用并达到了实现专制独裁统治的目的,这种批评实际上也是似是而非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确立决非是孙中山“训政”法制思想的必然产物,两者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
在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的 2 0多年间 ,蒋介石集团长期以“训政”为幌子建立并强化其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由于它背离了孙中山“还政于民”的初衷 ,也违背了广大民众的意愿 ,这种改头换面的“训政”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并注定了其最终破产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胡汉民“训政”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李黎明胡汉民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最早的组织者,而且是国民党"训政"制度的奠基人。研究胡汉民的"训政"思想,特别是它的形成和特点,对于研究国民党的训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胡汉民的训政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国民...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纯 《江苏社会科学》2003,8(2):181-185
“以党治国”理念是“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权运作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国民党自称是遵循孙中山遗教,履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对孙中山的思想有继承的成分,但实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由胡汉民一手拟订出来的《训政纲领》,以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以党治国”体制初步确立下来。其后不久,蒋介石主持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取代了《训政纲领》。蒋介石“以党治国”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由他个人独裁。  相似文献   

7.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侨与黄花岗起义述论任贵祥吴北战辛亥革命期间,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多次武装起义中,属黄花岗起义最悲壮、最感人,影响也最大。海外华侨在这次起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称颂。一、华侨与黄花岗起义的酝酿和准备黄花岗起义的酝酿...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的"天国梦"与孙中山的"民国梦"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洪秀全渴望天王专制,幻想以均等的方式化解民生难题,实现人人温饱,最终人去梦碎;而孙中山倡导"民有、民治、民享",希望民富国强。斯人虽去,但他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由于洪秀全、孙中山的梦想都滋生于中华大地,他们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都吸收借鉴了西方思想文化元素,都以推翻清廷为己任。  相似文献   

9.
"弃儒就贾"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与明清易代以及清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息息相关。清朝异族统治的历史特殊性以及其后统治者施行的一系列文化专制政策对广大文人的心理和生存境遇造成的影响在文人做出"弃儒"和"就贾"的选择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这一时代动向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训政思想与其军政思想、宪政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以县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建国构想。该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理想追求,但与训政相结合的设计导致其后国民党的相关实践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当时的政治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作为训政主体的国民党虽独裁之心有余,但独裁之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主要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民众由此获得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理由,对宪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民党自身的回旋余地却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之精华张星炜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创立并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核。C,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也是他政治思想中最有光彩的一部分。研究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揭示其精华并加以总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共)知识分子/无知大众"的对峙,不过是"哲学王/平民、救世主/被救者"对立的现代翻版,它继承了"知识精英为了拯救世界而统治世界"的专制神话,既违背知识史和政治史的实情,也违逆"公众民意高于精英真理"宪政原则,拙文倡议"人人都是公共知识分子"有助于推进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国民党独裁之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但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即不但使民众对宪政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它自身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而且使民众有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借口。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党魁集权制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魁集权制是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为了重新凝聚革命力量,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民主革命斗争的需要,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家长制存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是党魁集权制赖以推行的原因。它对于确立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内崇高的领袖地位、保证党的思想统一、组织巩固、行动一致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又极易造成党魁专制独裁和一党专政的政治格局,对日后国民党的统治乃至现代中国政党政治均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民权理念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 96年孙中山在伦敦受到英国社会各界全力营救的传奇经历 ,对他确立民权理念关系甚大。与其说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一脉相承 ,还不如说陈天华的“开明专制论”与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一脉相承。倘若适当回顾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孙黄关系、孙章关系的波折与同盟会分裂之起因 ,不仅有助于总结孙中山与革命党人的成败得失 ,而且有助于考量孙中山本人的民主素质。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