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科研与科研管理工作现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取得了不小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调整、解决的问题。"职称科研"、"膨化学术"等现象一直为世人所诟病;重管理、轻服务,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的科研成果自然有失公允。强化高校学术组织职能,调整、优化高校学术组织模式,强化、细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倡导、培养诚信精神,是做好高校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不端事件,又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俊生 《学术探索》2013,(8):126-128
高校科研评价结果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对各项科研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高校当前的科研评价制度在质量导向、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失范现象,对高校科研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文章在充分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就改进高校科研评价工作提出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实行分类科研评价、建立中长期考核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逐渐实行代表作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与高校科研考核标准的互动与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及各种数据库的称号毕竟还是文献的核心评判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或胜任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特别是不能代替学术文章价值的评价标准。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媒介之一——高校学报应尽全力全面反映高校科研实力及科研动态,应成为学术公平竞争发展的平台,而不能盲目追随文献计量指标。高校科研考核以刊名划线、以量取胜的做法不够公平客观。  相似文献   

5.
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及各种数据库的称号毕竟还是文献的核心评判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或胜任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特别是不能代替学术文章价值的评价标准.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媒介之一--高校学报应尽全力全面反映高校科研实力及科研动态,应成为学术公平竞争发展的平台,而不能盲目追随文献计量指标.高校科研考核以刊名划线、以量取胜的做法不够公平客观.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对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这一评价机制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某种量化评价指标来衡量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漠视了学术评价固有的具体性、复杂性,背离了学术创新规律,不利于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推动创新。它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多种学科相辅相成的平等共生关系,造成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不和谐局面。它满足了管理者对科研评价机制"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需求,也适应了当前我国高校注重权力集中和资源集中管理的行政化现状,但更多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而不是科学评判学术研究的要求,强化了我国高校办学行政化和同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1.科研管理与科研评价体制的改革。学术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组织、指导、协调学术活动;制定学术规范;开展学术评价;做出学术决策;开展学术咨询;研究指导学术道德建设等等。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学术管理存在着弱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高校教师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没有清楚地界定高校教师评价的类型。高校是研究学术的场所,而学术不仅包括科研和出版,而且包括"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从这个层面上,高校教师评价也即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应用评价。在此从高校教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设想,更好地解决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相脱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确立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对提供科研导向、建立激励基础等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确立科研评价指标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稳定性、可行性和全面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的权威说法,中国高校科研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五[1]。对此官方说法,学者们感到"无奈而悲哀",因为"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科研能力的评价方式,造成‘学术泡沫’炫人眼目与‘学术垃圾’堆砌如山"的现况[2],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和科研评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马克思的“尺度”理论和价值观构建科研评价原则,既是科研评价的理论需要,又是规范科研评价行为的实践需要。价值中体现着主体和客体、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因而主体性和客体性必然成为科研评价的两个基本原则;而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错的关系,从中又可抽绎出科研评价的一系列具体原则。  相似文献   

12.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11,32(6):28-31
当代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产生既存在科研价值认识模糊、科研规范意识淡薄、科研荣辱之情缺乏和科研追求集体偏向等主观原因,也与高校管理体制的政学合一、学术职称评定集权操作、科研评价数量化、科研纠错机制被动无力等客观原因密切相关。而这些原因为我们探讨科研不端行为之防治模式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高校必须主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还不容乐观。为此,要加强科研训练,成立学生科研组织,把对学生的科研要求制度化,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明确以科研促教学的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研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节 《理论界》2007,(4):218-219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科研管理已经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市场经济时代,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培育科学研究的创新环境,加强科研竞争力建设。在高校内部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科研人员的追求精神,强化学术带头人的战略思考能力,并大力培养和发展可持续的学术资源,以推动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素质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1世纪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高校能否多出科研精品、能否造就科研干才和提高学术水平的宏伟目标。新世纪的高校科研管理干部应该具备 5种基本素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和鲜明的民主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状况,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如果仅仅从一些数据和硬件来看,如学术从业人员的数量、学术成果的产量、科研的经费多少、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个学术界的灵魂——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却着实令人担忧。许多有识之士坦言,当下我们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极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田文霞  钟立娟 《理论界》2007,(12):247-249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科研管理的辩证关系,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四项政策措施,以崭新的视角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有个体专业化与群体专业化.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让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有保障;加强素质建设,让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有能力;发挥专业化组织作用,让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有平台;构建专业伦理,让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有规范.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取得了学术发展的主动权与优先权。然而,对于要在纷繁复杂、不计其数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可靠、全面的信息,科研工作者常感到力不从心。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中心,加强对科研的信息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要不要评价,应该由谁来评价,又该如何评价,是近年来经常为学术界、期刊界乃至科研管理者不断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学术期刊需要评价”持肯定的态度,而且大部分人认为学术期刊评价不会阻碍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虽然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期刊评价主体的呼声很大,但大部分人认为学术共同体为学术期刊评价主体会遇到障碍,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仍是各界首选的评价主体;“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是学术界、期刊界和科研管理部门首选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学术期刊评价内容应是“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和“学术质量、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出版质量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呼声最大。为提高学术期刊评价水平,应建立官方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构建专业评价机构与学术共同体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完善“定性”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应体现“学术”和“期刊”两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