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  相似文献   

2.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3.
商鞅是占国时代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鞅。他公孙轶或卫轶。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发布命令,广揽改革贤才,卫轶就在这时来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将士,赏罚分明。百姓有吃有穿,军队兵强马壮,为国尽忠的人得到鼓励奖赏,真能做到这些,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周纪二》中记载了齐王与魏王比宝的故事:公元前355年,齐威王和魏惠王打猎时在郊外相遇。魏惠王问:“齐国也有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寡人国家虽然很小,但有十枚直径一寸、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明珠。您齐国那么大,怎么没有宝呢?”齐威王回答道:“寡人当作宝的和您的不同。我臣有檀子,  相似文献   

5.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6.
魏惠王想要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魏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走到半途又折回。他穿着脏衣服,头上沾满了尘土,就  相似文献   

7.
商鞅四川版     
《经营管理者》2008,(3):18-19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10金。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没谁去搬木头。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赏50金。一名男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徙木取金",商鞅借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在秦国迅速推广变法,使秦国在段时期内摘掉落后的帽子,崛起于七国之中。  相似文献   

8.
《秘书之友》2014,(9):47-48
李军领在《领导科学》第16、18、19期中总结了领导干部容易读错的字词,现整理如下:1.召开的“召”读zhao。2.挫折的“挫”读cuo。3.玷污的“玷”读dian。4.角色的“角”读jue。5.联袂的“袂”读mei。6.棘手的“棘”读ji。  相似文献   

9.
王缨 《领导文萃》2009,(20):97-101
战国中期,上天赐予了秦国一次伟大的机会,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变革——商鞅变法。司马光当然不会错过这次机会,《资治通鉴》当然不会落下这次记载。  相似文献   

10.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变法中专门谈到奖惩的问题,说一个战士立了战功,就要奖励他,奖他什么呢?可以让他当长官。同是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不完全同意商鞅的看法。他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罪孽     
在我看起来,公元前356年公孙鞅在秦国的变法决不是一般的改变,文化人一代一代地讨论它,理所当然。我感觉公孙鞅在年轻的时候属于这样一种人,有野心,有能力,想出人头地,却缺乏辉煌的背景。这样一种人要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注定是  相似文献   

12.
徐畅 《领导文萃》2008,(14):49-53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  相似文献   

13.
易丽丽 《决策》2011,(7):66-68
治理购物卡20年,我们陷入了运动式治理的怪圈,屡治屡败,越挫越勇。因此,要抓住更深入的着力点:真正整治购物卡背后肆意妄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四世纪两位东西方思想家的死,沉重而耐人寻味。一位是希腊的苏格拉底,一位是中国的商鞅。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 399年,商鞅死于公元前338年,相隔60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苏格  相似文献   

15.
霍启明 《决策》2014,(8):84-85
张仪年轻时师从鬼谷子,与另一位纵横家苏秦为同学。他饱读诗书,满腹韬略,凭借一张精巧、狡黠、善辩的嘴,完成了一连串的宏大事业,使其在历史功名册留下盛名。 在当时,秦国正处于崛起时期,在秦惠王的统治下,虽然车裂了商鞅,但延续了商鞅的变法措施,在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下,秦国的国家机器运转在极高的效率之中,无论是兵力、物力都得到极大发展,从西隅一角的蛮荒之国,迅速成为战国诸强争霸中的强势力量。  相似文献   

16.
蒙蒙 《决策与信息》2009,(10):71-72
养成一人吃正餐的习惯,是受了朱迪的影响。 8年前,我还在新加坡的文华大洒店工作.认识了在西餐部做女侍的朱迪。朱迪那年54岁,这样年龄的新加坡女人,还在职场打拼是很稀有的——因为新加坡的女人一旦做了太太.便会辞职回家做全职主妇。所以,同事们都私下猜测.朱迪多半是个离了婚的女人。  相似文献   

17.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18.
周泽雄 《领导文萃》2012,(21):66-68
商鞅、韩非和李斯,论起千秋功罪,这三人给中华文明带来的伤害,恐怕一百个秦桧都甘拜下风。三人中尤以精研过老子的韩非为最,我们知道,中国专制统治的独门心术是"百代皆袭秦制",而秦制的终极设计者正是那位旷代奇才韩非——商鞅不过是韩非的一个先驱,而出于同行相嫉害死韩非的李斯,恰是路线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职学校部分学生耐挫力差,这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本文就中职学生耐挫力差的表现、成因及对策谈谈我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开展组织发展工作,必须要落实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序稳步推进组织工作,同时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坚持从实践出发,提高组织发展的科学性、布效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