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经之义。广矣大矣。识其微者。其惟张子西铭乎。夫孝始于不忘所生。推不忘所生之心。故敬宗。敬宗故可以收族。广收族之义。则四海皆兄弟。天下为一家。而与万物同归于天。故张子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圣人之教人。莫大于孝。其示民莫严于祭。易曰。观(?)而不荐。有孚颙若。传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祭者。所以充民爱  相似文献   

2.
自古能任天下之事者。必先得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然后惟所欲为而无不如意。故谋所以裕国者。不恃吾文告之密。而恃吾恻怛之诚。谋所以强国者。不恃吾督促之严。而恃吾爱护之切。令修于庭户之间。而风行于千里之外。必其醖釀者深。而非一朝一夕之所能致也夫子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训曰。之矣云者。言先须民信也盖民以食为天。非足食何以禦凶年。民以兵卫国。非足兵何以扞外侮。況天灾流行。水旱且与兵燹之灾同至。不有以足之。如竭蹶何哉。虽然。足固未易言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此恒理也。然试号于众曰。尔  相似文献   

3.
<正> 谱之修也,以合族也。原其开肇,分其派衍,详其支系,缀其芳规,收其散轶,如是而谱成矣,谱成而族合矣。窃试念之,有非天不可以合者焉,有非性不可以合者焉,有非学不可以合者  相似文献   

4.
王介甫曰。俗之坏久矣。自学士大夫多不能终其节。况女子乎夫廉恥道义之行。至宋昌明极矣。而介甫之言如此。然则欲求贞节女子于异说朋兴纲维抗敝之今日。盖尤能之难者。而竟有抗志不渝。四十年如一日如滕太君其人。其可纪为何如也。太君谭氏。故凤凰右族。父兴俊、兄鹤鸣、弟鹤龄。诸从军有名绩。太君自幼端靓柔惠。举止不苟。佐母理家政。勤眘有则。年二十六。归成美大令。大令以贫出佐戎幕。于是(?)。歾(?)殡葬。必周必恪。不以夫远役而阙礼。内外宗藉藉交赞无异词。初居距县治  相似文献   

5.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7.
《种谷》第三:“《吕氏春秋》曰: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俱,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吾苗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原文乃韵文,孤、俱、扶为韵,族、粟为韵,行、长为韵,害、大为韵。文中之吾字当讀为芽,古字同音假借,《管子·海王》篇有“诸君吾子”,吾子犹言牙子,今山东方言犹谓小男小女曰小孩牙子。《海王》篇谓“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注:“吾子谓小男小女也”。注说是。吾子与大男大女并举,明其是小男小女也。原文层次明晰,“三以为族乃多粟”,族字讀如尔疋释木“木族生为灌”之族,言下种亦言苗之  相似文献   

8.
上王制言地邑民居,必参相得。管子曰:「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霸言。若是乎,人之舆地,不可不加以调剂也。然欲事调剂,必不免于移徙,而移徒之事,行之无弊甚难。故自晋以后,能行之者逐寡,惟秦、汉去古近,其事何时有所闻耳。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争与教育改革王守中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康有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①“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干朝廷,而赔于八股。”②徐勤也大声疾呼地正告说:“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  相似文献   

10.
古先圣王之治民也。无太过无不及以为政。适合乎中道而已矣。夫太过则操切。不及则因循。操切则民劳怨而心离。因循则民偷惰而气靡。心离者兆乱。气靡者致衰。此皆治道失乎其中。太过不及之为病也。故礼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是道也。帅中道也。张而不弛。操切太过者也。弛而不张。因循不及者也。均非中道也。故文武弗能为也。以言张而不弛也。秦始皇役戍卒以筑长城。隋炀帝竭脂膏而通淮连。商君刻薄。废封建井田。荆公固执。兴青苗新法。一时民心离叛。亡不旋踵。其去文武之道远矣。非失之太过欤。以言弛而不张也。汉尚黄老。杂而不纯。至桓灵政柄下移。受制于宦官外戚。遂移汉祚。篡夺相乘。晋侈倩(?)。士大夫放达自(?)。召(?)王五胡之(?)。卒(?)不(?)  相似文献   

11.
元与仁二而一者也。善之初动曰元。故元从一。与人为善曰仁。故仁从二。易善之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程子谓元亨利贞.至诚无息.于动处见天地之心.元从一.从兀.兀有高意.元氣动于上也.仁(?)也.从人从二.春秋元命苞.立字二人为仁在天为元气在人为仁心。莫非生意之谓凡手足瘫疯曰不仁.生意伤也.果实曰仁.生意伏于内也.天之生意。于何徵之。试一举目。青青者其色耶。甤甤者其实耶。青东方色也.甤草木实甤甤也.二字皆从生.使尘世间无此苍翠者以点缀之。则宇宙亦黯(?)而无色矣。再徵之动物。人类曰姓畜类曰牲使无  相似文献   

12.
管子学商斠     
笫三篇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藏。官之分也。心为天君体从命其位正中精气之所自出人者谓之窍九窍眼耳鼻各二口一阴阳窍各一窍气所自藏曰肝曰脾曰肺曰肾与心而为五藏各有府曰(?)曰胃曰心包络曰大肠小肠曰膀胱是为六府府藏精气开窍于上曰五官一目二耳三鼻四口五舌分司视聴(?)觉及言食故曰官之分也心外其道九窍循理。心主血而为种之所舍神经血系各有其脉理而心以摄之肝脾肺肾皆臣职也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嗜欲者迷离物所感目欲色耳欲声鼻欲香口欲味五色为外则使人目肓五声嘈杂则使人耳聋  相似文献   

13.
夫今日中国■于列强共同侵略之下。而不克自拔者。其弊不在贫弱。而在民族之不精诚团结。近代孙文氏创立三民主义。于民族一章。首重团结。固深知欲谋富强。必先团结民族。而民族之团结。又必自严密宗族组织始也。盖民族原以血统为其天然基础。宗族者血统所附(?)。民族于焉托始者也。(?)尝考之族者(?)也。聚也。见广雅释  相似文献   

14.
史记管晏列传:「大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老子申韩列传曰:「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篇中独颇载说难之辞,余皆不及焉。司马穰苴列傅曰:「世既多司马兵法,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孙子吴起列传:「大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商君列传:「大  相似文献   

15.
记府     
史记蒙恬列传:恬曰:「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  相似文献   

16.
贺贻孙,明末清初人。明亡隐居。清康熙时巡按御史笪重光欲以博学鸿词荐,书至,贺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削发逃入深山。晚年贫困。他一生始终忠诚于明朝,富于民族气节,对外族清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一点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人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廖燕诸人完全一致。家国丧乱,他的诗也读来悲愤,多哀怨之旨。这种情形使他体会到:“风雅诸什,自今涌之以为和平,若在作者之  相似文献   

17.
尹子既博通造化之源。而尤察于地理。知天地之所以流行。而病世之泥于迹。思古圣之经。粲而彰者。人既昩之。隐而显者。人又怪之。故不著囊之书而传阴符之篇。言阴之符于阳。即苏秦言天下地形而曰得阴符者也。是篇虽传自唐时。要有粲有隐。其后以人我对言发明本旨。文似老子。而尤简要。引孔证之。至平易矣其注文亦无枝言。但明大意。视之若随文解义。而包举万端用功数十年。吾虽读之不惮其难。  相似文献   

18.
问人之立言应取何法方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答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已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故文不足以载道学何能以经世吾愿今世有立言之责者须于有益无益四字上注意。庶几不愧圣贤立言之意。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佾》中有这么一段话:"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中的"将",一般都解释为"将要".例如刘开的《论语补注》中说:"封人不曰‘天以夫子为木铎',而曰‘天将以为木铎',是专言将必得位以行教者矣.若以失位周流为行教,则夫子现在失位,天已使为木铎矣,何‘将以'之有?"显然,刘开认为"将"是表示将来的.  相似文献   

20.
谈“近亲通婚”对两汉政权的影响汪春泓中国古代有“同姓相亲,其殖不繁”(《左传》)的说法,已对近亲通婚后果有膘陇的认识。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三曰同姓不婚之制。”“……而同姓不婚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