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秦巴山区的封禁与流民集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豫陕以及川东北交边的秦巴山区为明代的重点封禁地区,然而,不能将山区封禁简单化,更不能据以推断明初的秦巴山区处于空白状态。对于秦巴山区的流民,明政府曾先后以设专官抚治、严行驱遣、准许附籍等措施加以处置,其间,成化十二年原杰的处置为人们称道。但秦巴山区的流民问题远未因此而终结,此后直至万历年间,流民的集聚及政府的处置持续不断。与此相关联,对有明一代秦巴山区集聚过的流民数量,亦应给予充分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明代安辑流民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因年饥、战争或逃避繁重赋税而流移异地谋生的这部分人口。有明一代的安流政策采取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编籍管理和鼓励垦荒等措施,对逃户实行整顿户籍、免租税和随地占籍等政策。明代的安辑流民政策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秦巴山区的经济林特产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林特产资源开发是清代秦巴山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漆、桐油、虫白蜡、耳蕈及茶叶、药材等特产不仅经营规模、与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空前 ,而且开始由野生资源采集向人工栽培生产过渡 (主要指生漆、桐油、虫蜡、药材等 )。经济林特产经营在山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体现 ,受到山区民众的普遍高度重视。这一过程与大量流民、客商入山 ,商品交换规模扩大 ,官府鼓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由于山区人口急剧增长 ,粮食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山外商人在经济林特产经营中占据主导地位 ,也给山区经济发展留下了显著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秦巴山区宁强试验点早期教育干预网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探讨。在本研究中,干预网中的组织形式是一个5个层次的管理网络,网络中实施的是一条龙的管理,其中对项目研究人员与政府职能人员的责、权、利作了明确规定和划分,在网络的运作上,体现了科研活动与政府行为的结合。其目的在于通过总结试验点早教干预的经验,探讨有效的组织实施模式,为政府在秦巴山区开展弱智人综合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的“寄庄人户”、清初已入籍的“流民”与土著的冲突构成了明清时期赣南族群冲突的主线,而前者与“化外”的“畲”、“猖”等人群最本质的差别乃是他们都被纳入了“国家”统治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流民与土著产生冲突并形成各自心理认同的前提是,流民接受“国家”统治,开始具有与土著同样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明代辽东东部山区和海岛 ,由于明初人口稀少和边疆政策的变化 ,成了一个瓯脱地带。但是明朝中期以后 ,由于内外环境的压力 ,明朝边疆政策进行了自觉调整 ,使得这个地区的建设逐渐向东推进 ,同时流民也大量的涌入 ,这些都最终导致此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脱贫的关键在于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脱贫道路。本文通过对内生性发展理论及重庆市秦巴山区脱贫困境的分析,探索出内生性发展道路是实现秦巴山区可持续脱贫的重要选择。针对目前重庆市秦巴山区自身生产要素和技术人员匮乏,本土人才流失严重,支柱产业薄弱和文化建设发展落后等内生性发展问题,文章提出:一是秦巴山区必须立足于山区的实际生产资料,培育山区发展新动能;二是需要大力培育农协等自治组织,提高村民创新能力;三是必须加强内源性人才培养,建立山区发展人才吸引机制;四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促进山区产业发展;五是需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满足村民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史学界对明代流民的性质,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既具有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又具有中国式的特点”,另一种认为“没有超越封建生产方式运行的轨道,不具有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拟从明代流民的产生、归宿等方面略述浅见,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师。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叶,大批来自闽西、赣南等地的流民进入惠潮山区从事矿产开采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矿产开发,但也引发了长时期的矿乱,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矿乱的发生,与政府的矿业统制政策密切相关,而山海交错的地理环境、豪强对矿场的控制以及矿产开采的不稳定性,也是矿徒"倡乱"的重要因素。矿乱平定后,官府增设永安、长宁两县,并推行乡约,试图加强对该区域的政治控制,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虽然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但对于遏止盗贼生发和促进流民在当地的开发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巴山区历史上森林覆盖面积较大 ,野生珍稀动植物较多。但自 1 8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增殖 ,乱垦滥伐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秦巴山区生态重建 ,恢复植被是前提 ,重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的恢复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基础 ,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天然生物种质“基因库”的作用 ;山川兼治是重要途径 ,山川结合 ,综合治理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是生态重建的有力保证。秦巴山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 ,分别提出了“林 -草 -牧”、“粮 -果 -牧”和高效农业型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技术 ,并且在试验区取得成功 ,同时辐射和带动了所在县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杰的老婆是一个有个性的小资,她和杰结婚时有契约,都要给对方留空间。这就让杰的心总是忐忑不安。一次她晚上正上网时,楼下有汽车喇叭响,她匆匆忙忙下楼,忘了关QQ,杰去关电脑时发现了她的秘密。但是,杰从他们的话语之中,判断出他们应该还没见过面。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流民是指生活贫困而无 所依归的人群,也包括灾民和“四出求乞”的人们。流民现象,自古以来代代有之,并且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流民问题的实质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缓、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农民生活贫困,为了寻求生存背井离乡,从而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流民现象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社会病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形成的“民工潮”与古代流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这种流动是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后果,是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实现旅游资源富集而发展滞后、生态脆弱的特困山区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秦巴山区区域特困现状与特困特点,结合旅游业在生态脆弱、资源富集的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扶贫中的独特作用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脆弱型特困山区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1)建立"秦巴山区国家旅游主体功能区综合改革试验区"。(2)建立秦巴山区国家级旅游产业扶贫试验区。(3)探索建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家公园——大巴山国家公园。(4)争创自主创新系列的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叶,由于经历了明初以来近百年的休生养息,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土地兼并却非常剧烈。从皇帝、藩王、勋戚、宦官以至地主豪绅、富商大贾都凭借特权兼并土地,使广大农民失去了维持生机的仅有一点生产资料,被迫逃亡。因此流民问题就成了明中叶以后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断有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发生。流民还大量地流入城市,这却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加上明代商税简约,对工商业的束缚较少,于是纺织、冶金、制盐、造船等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时不但纺织、采矿、冶铸、制瓷等行业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而且造纸、印刷、制塘、榨油、浆染、轧棉等行业也迅速兴起。当时工商业发展显著的城市除了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而其中以江南最为繁华,在江南又以南京及苏、松、伉、嘉、湖五府为最。在这些地区的手工业部门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封建社会的危机与资本主义萌  相似文献   

15.
关于明代传染病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传染病频发的时期,就其分布而言,南方明显多于北方。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及福建省。影响明代传染病地理分布的原因除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灾荒与战争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南方山地的开发、流民移动的方向息息相关。明代传染病以瘟疫为最多,痢疾、伤寒、疟疾较为严重,鼠疫也有大面积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明代赣南的社会动乱与闽粤移民的族群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闽粤流民、流寇在向赣南流移、落居的过程中,因其“无籍之民”的社会政治处境和“化外蛮夷”的族群背景,与当地土著发生了剧烈的族群矛盾和社会冲突,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其结果是对当地里甲体制和社会生活、生产秩序产生重大冲击和破坏。  相似文献   

17.
明代前期,被封禁的荆襄区域逐渐由逃离至此的流民 / 山民发展出栖居性景观。 栖居性景观 的逻辑是逃避国家,它通过亲和山林地理生态的居住方式、刀耕火种以及山地作物得以再生产。 栖居性 景观内在地抵制着帝国的统合并吞噬着帝国的财政人口。 到了明代中期,荆襄山禁遭遇流民的大规模 爆发与流民的反叛。 为了完成“化盗为民冶的治理目标,帝国在荆襄的代理人积极地制作国家景观,以此 替代流民 / 山民所处的栖居性景观。 帝国采用了“由郧阳居中以制四方冶的景观型构。 政治景观与日常 生活 / 生计界面的景观被相继营造出来。 国家景观以结构持久性的在场形式再生产主体,最终完成了对 荆襄的整合。 可见,景观,作为介质,既是“身外之物冶,又使“身临其境冶;它“以静治动冶,将宏大的帝国 与日常实践的交互作用贯穿起来。 也因此,国家景观的制作,为重新审视帝制中国的社会控制提供了一 项景观政治学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明朝中叶严峻的荆襄流民问题,周洪谟作《流民说》,大胆突破祖宗"山禁",提出仿东晋侨置郡县之法安置荆襄流民。朝廷在安置流民失败后最终采纳其说,并派原杰等人组织实施,取得了稳定一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李白诗编刻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使得明代李白集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有些版本多次增订与翻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在明代得到广泛的编选与刊刻,是由于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士人心态等密切相关,也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尊唐思潮以及唐诗学兴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秦巴山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认为贫困问题和人口素质低下问题是秦巴山区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秦巴山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扶贫、科教扶贫和社会扶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造就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和人力资源素质条件,是打破秦巴山区贫困与人口素质低下的恶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