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鼠标轻触的那一刻我们就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了,在与世界相连的同时,每个人的信息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留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数据库像鹰眼般无时无刻监视着网络世界的一切,并快速形成一个由信息技术完成消费控制、由消费行为建构符号意义的社会。以网络购物为切入点,以福柯的话语理论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符号学原理为基础,分析网络消费中全景监狱的权力阶层与话语体系,以期通过调查数据最终阐释消费社会对个体消费意识的符号建构。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视角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和控制需求来消解消费者的主体性,并以消费为特征构建起一个丰盛的符号体系,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确定其在社会等级中的序列。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丰富了社会分层理论,为后现代理论做出较大贡献,但是该理论的局限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企业伦理的视角,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阐述了不同道德企业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阐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特有的消费伦理关系,认为只有双方在充分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使消费关系越趋和谐。文章进一步强调企业伦理的核心是包括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通过对企业伦理道德缺失因素的分析,认为伦理与道德的完善,将有效推动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消费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社会学视角看,消费是结合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亦为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的链接点;消费选择表明,消费生活显露了人通过自己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角色与他者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消费文化对人们消费选择的调控,可见于后现代享乐主义的种种社会表征,而对消费文化层面的深度阐释提示:后现代享乐主义与人们消费选择彰显内在关联;消费者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实为消费个体进行"意义"建构和趣味区分。  相似文献   

5.
绿色消费是全球化背景下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特定领域,绿色消费权应当定位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消费选择权。绿色消费需求的法律取向正是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对绿色消费权的确认与保护是打破环境壁垒的重要手段,绿色税制的设计与实践是实现绿色消费权的具体保障措施。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当确立政府倡导、鼓励绿色消费的原则,通过明确相关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保障消费者能够拥有足够的绿色消费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6.
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炫耀性消费是一种追求身份和地位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满足的行为。在消费社会,广告通过建构商品符号意义,强化目标受众的身份认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来推助炫耀性消费心理,夸大其对心理满足的功能。对炫耀性消费与广告应持一种识别和警惕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消费主要是对技术功能的消费。消费者是技术的重要主体,因而也是技术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应通过负责任的消费为技术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社会伦理责任和促进技术健康发展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学的文化资本概念为分析出发点,基于经济学视角探讨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是指消费者拥有的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它形成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属性,决定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偏好结构。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来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交际交往,而文化消费更是重要的积累方式,收入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产品创新是影响消费者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消费政治并非是一个隐设议题,其内嵌显著的政治因素。民众通过消费间接参与政治,表达其政治态度,以此影响政府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决策,并借助市场与政府形成政治互动,最大化实现消费层面的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由此建构了消费者民众和政治消费主义的概念。现阶段,一是要对民众和消费者这两种身份进行区分,二是将对政治消费主义的本土化研究与我国消费治理的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责任消费"逐步成为研究和推行CSR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国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行为问卷调查,得到SRCB-China量表的6个构成因子,分别是利益相关者责任、维权与监督、环保节约与循环经济、适度消费与自然性情、品质保证与感知质量、保护动物与消费禁忌。基于这6个因子进行中国消费者群体细分,得到了维权监督型、适性自然型、无谓无识型、盲目过度型、节约淡漠型、责任消费型六个聚类群体,各群体有着较为鲜明的类型特征。这为企业跟踪社会责任消费趋势、比较研究消费价值观、识别有效的目标市场、制定社会责任战略和营销战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从消费者和消费环境变化的角度,即消费者心理、消费意识和消费社会的特点出发,对唐.德里罗的作品《白噪音》进行分析,从而探询消费社会出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以消费者为主体 ,以消费者权利为核心 ,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专门性法律。该法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以对消费者是弱者的认同为视角 ,构建了在消费生活领域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特殊保护的机制。但随着我国加入WTO ,该法却暴露出它不适应现实经济生活、不适应消费者保护的客观要求以及落后于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诸多的缺陷。完善该法应当以进一步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立足点 ,健全相关制度 ,充实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界定不清、维权程序不健全等立法和监管模式的不足,通过对台湾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详细解读,界定金融消费者概念,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义务,提出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等措施,以此完善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设立冷静期制度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充分保障,也是对消费者权利提供"诉前救济"的有效途径,更是社会实质公平的重要体现。构建冷静期制度,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应当考虑适时充实现行立法;在适用范围上,应当将重点放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缺乏充分沟通且消费者容易受到不当劝诱的领域;在撤回权行使上,应当考虑以书面方式作为主要的撤回方式;在冷静期期间的设置上,应确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在法律效果上,应当使合同恢复到订立之初的状态。同时,应对滥用冷静期制度的情形做出禁止性规定,消费者恶意行使撤回权时不应适用冷静期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进入“丰裕社会”后,强调消费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缓和资本主义矛盾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消费社会。现代消费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追逐利润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虚拟资本盲目扩张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矛盾以及社会福利资金不足与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6.
金融消费者有别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普通消费者.通过对“许霆案”的剖析,提出我国在保护金融消费行为的立法建议.针对金融消费行为的特殊性,我国应作出专门立法,充分考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赋予金融消费者充分的权利救济措施,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重金融机构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要求经营者告知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有关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依法享有要求国家机关、公共组织提供消费信息的权利。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主动了解权和被动告知权,其权利客体是真实、全面、适当、有效的消费信息。-消费者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有经营者、政府、消费者组织、大众传媒,它是典型的经济法权利。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在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刻面临着被非法获取和使用的危险。随着《电子商务法》的颁布,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权利和义务不均衡现象更加凸显。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频繁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在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举证责任制度的回应与调整,同时电子商务平台行业自律因缺乏强制性而无力扭转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失衡。为了优化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政府在促成企业自律中发挥作用等举措应成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是较早地明确使用"消费社会"这一称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富裕的,但同时也是病态的。第一,技术理性利用对消遣、娱乐、休闲等的控制,成为消费社会新的意识形态和统治形式;第二,不断发展的技术以及强大的商品和消费逻辑,彻底破坏了文化的传统形式和基础,使其丧失了颠覆和反抗功能,沦为单向度的文化;第三,消费社会不断地制造和满足各种虚假需求,这是所有异化现象的根源。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马尔库塞构建了独特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在于 ,利用利益机制的作用发动全体消费者与欺诈消费者的不法经营行为作斗争 ,以期获得根治之效。但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条件及社会客观效果来看 ,该立法尚难以实现上述宗旨 ,尽管每个社会成员概无例外的具有消费者这一特定社会身份。本文对此中原因作了反思 ,并从法律奖励论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新的制度设计的框架性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