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羌村三首》之二,“畏我复却去”的“复却”究竟怎样解释,是一个长期争论不决的问题。过去杜诗的研究者,有的对此避而不谈,有的虽作了解释,但不能令人信服。去年姜可瑜同志在《文史哲》第四期上,发表了《也谈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的文章,他提出“复却”结合在一起讲,但同时又提出“却去”结合在一起讲,两种意见并存,不作任  相似文献   

2.
杜甫《羌村三首》(其二)诗中“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学者们历来存在不同解释,主要表现为对“复却去”主语理解的歧异。为求确诂,本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两次规模不小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诗句的理解。本文结合诸学者在讨论中所列举的论据,力求较全面公允地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人应该知“怕”.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自然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种种看法.孔子主张应该畏(怕)的那些东西我们可以讨论,但他主张人要知敬畏,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事物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会被人指脊梁骨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应该“怕”规则、法律,就是要敬重社会基本的规章制度与法律,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一个人生存于世,干什么都只凭个人性情,一点也不知“怕”,不仅很难赢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且可能葬送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4.
老不离伴     
大儿子、儿媳从国外来信,一定要我和老伴去探亲,而且怕一起去不放心这个家,建议我们轮流去。这可使我们老俩发了愁。不去吧,儿子、儿媳盼着,两人一块去吧,还真放心不下这个家。轮流去,每人半年,那就意味着两人要分开一年多,这对花甲老人来说简直太长了。 老伴说:“我出去,留你一人在家怎么办?”我说:“我把你的大照片放在写字台前,就像你还在我身边一个样。”老伴回敬说:“我是怕你得了‘空巢综合症’,等我半年回来,你又呆又傻的连我也认不出来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政治生活中“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颇为普遍。反映到写作等教学上便是只谈“应该这么写”,不谈或少谈”不应该那么写”。对教材和作者只褒不贬,已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当时的大学课堂学术气氛沉闷、教学照本宣科,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粉碎“四人帮”后,老师们的思想解放了许多,新观点、新方法不断涌现;但在教“不应该那么写”方面却畏头畏尾、顾虑重重;怕吃不准,怕说狂妄,怕权威“回敬”,  相似文献   

6.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学作文的启蒙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 ,抓好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将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积累少 ,语言贫乏 ,写作技巧差 ,提笔感到无话可说 ,无处下手 ,因此对作文没有兴趣。鉴于这种情况 ,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解除学生“作文难”、“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小学中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时都有一种心理 :怕。怕写不好让老师笑话 ,怕老师批评 ,怕老师说自己笨 ,也怕同学嘲笑。这一怕 ,本来想写的东西也不敢写了 ,反来复去地掂量、犹豫 ,文章自然就“难产”了。要解除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7.
娱乐世界     
民间笑话 “死”教不孝女 从前有个老汉 膝下无子,老伴已去世,和三个女儿在一起度日。大家商定老人共管。谁知三个女儿先后出嫁,共管成了一句空话,推三靠四,老汉生活没有着落。 一天早晨,老汉去大女家,看到种有一片油绿的大葱,想拔一捆回去食用,大女说“葱怕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错误,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9.
复语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复语,是指为了表示强调或由于调整音节等的需要,在行文中接连使用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同义(包括近义)的词,让它们共同表达如果只用其中一个词也基本上可以表达的意思。对此,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左传·成公十三年》:“(秦桓公)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晋人杜预注:“虔、刘皆杀也”。唐代孔颖达疏:“重言杀者,亦圆文耳”。不仅肯定了杜预关于虔、刘同义连用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我看到两个年轻老人(60多岁的子女)搀扶着一位老老人(80多岁)到医院看病想到的。人老了,从社会人回到自然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称之“老小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渐渐地衰退了,过日子出现“五怕一多心”:怕孤独、怕冷落、怕人嫌、怕忘事、怕生病,遇到稍不顺心的事易发“小孩脾气”。平日谈话、打电话、发言“收不住口”,别人听着有点烦,这大概就是“老还小”了!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去年冬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从早晨九点走到了中午一点,走得我两眼冒金星,肚里“咕噜噜”,脚底“热乎乎”。正当我肚子里的“饭钟”第十次提醒我要吃饭、我已忍无可忍,要告诉妈妈时,我的眼前却出现了让我一分多钟不眨眼的事:妈妈正在挑毛衣,一个站在妈妈身后的叔叔把手伸向了妈妈的提包!只见他把妈妈的提包拉链拉开,然后在包里摸了一遍,又把手拿了出来,眼睛还四下瞟来瞟去。啊———小偷!尽管我穿得很厚,却有一股凉气从我脚底往上蹿,“热乎乎”也变成了“冷冰冰”。我又急又怕,也不知该怎么办,脚却不知哪来了勇气,带…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86年退休后,待在家里与老伴朝夕相守,相依为生。时间长了,总感到生活乏味,于是老伴就把孙儿接来,常绕膝下,以娱晚年。后来孩子上学了,我也就成了家庭教师。 一天,孙儿拿着一首古诗要我讲。我接过来一看,是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很难把“时尚”和“老人”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而它却在我奶奶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奶奶今年七十有四,也算是高龄了吧;可已步入高龄的奶奶,心态却很年轻。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还小着呢。”爷爷去世6年了。刚“走”那会儿,我们做小辈的怕奶奶过于伤心,想把她接来同住,可没想到她却嫌这样不自在,说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喜好,她要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只能尊重她的选择。奶奶独身一人的日子也的确非常充实。早晨起来要进行锻炼,去公园舞剑、打拳,上午到老年大学学书法、学国画;下午就更忙了,奶奶在干休所里组建了…  相似文献   

14.
一通常说的复指成分,在不同的语法书里,名称和含义不完全相同。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编写的初中《汉语》课本①认为,“用两个词或者词组,指同一样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这是一种复说的表示法。这样的成分叫作复指成分。”并把复指成分分为三类: (一)重迭的复指:有的“两个名词或者词组重迭在一起”;有的“两个代词重迭在一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备受关注。可以说,在作文上师生们的“投入”是很大的.但收益如何呢?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教师投入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殚精竭虑地去命题、指导、批改、评讲,审题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讲述得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学生却大多数“畏之如虎”,为完成“任务”而写。挖空心思地去编造、拼凑。  相似文献   

16.
吹泡泡     
某国有一位学者,应邀去邻国讲学。他的一位做生意的朋友知道了,赶来央求他说:“请你替我带一个雇员去吧,他在旅途中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你。而且,你旅行的费用,也由我们公司供给。”学者怕这太优惠的条件藏着什么阴谋.他问道:“你们的雇员跟我去做什么呢,不会是搞特务活动的吧?”朋友拍拍胸脯保证说:“绝对不是,这和政治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他只是去替我们公司做广告,推销商品。”于是那位学者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是文学史总要提到的诗人 ,但大抵是在金代文学的一小节里。在人们的印象中 ,他只是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地区的一位诗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错觉。前人虽也有南北观念 ,但评元好问 ,则总是把他融入我国诗歌发展的滔滔长河中来认识 ,而且评价是很高的。譬如元初的郝经说他“独以诗鸣 ,上薄风雅 ,中规李、杜 ,粹然一出于正 ,直配苏、黄氏”。[1 ] (第 432页 )清人这类的评价更多 ,如李调元《雨村诗话》说 :“元遗山诗精深老健 ,魄力沉雄 ,直接李、杜 ,能并驾者寥寥。”郝经说他“中规李、杜” ,李调元则干脆说他“直接李、杜” ,把两宋以来…  相似文献   

18.
有一对双胞(bāo)胎(tāi)狐狸兄弟,长得特别相像。他们喜欢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零食。他们说话、唱歌、走路、跑步全都一个样。他们该上学了,狐狸兄弟也背着一样的书包,他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有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分不清他们两个。他们学习特别好,也特别喜欢去游乐园玩。这天,他们在游乐园痛痛快快地玩了一会儿。哥哥说:“我们每天都去上学,多累呀!要是一天上学,一天来这里玩,那该多好呀。”弟弟说:“我也这样想。”他们的话让一旁的游乐园老板听到了,他眼珠子滴溜(liū)溜一转,忙凑(còu)上来,说:“当然可以呀。别人不行,你们俩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两个层次,对古云梦泽跨江南北这一流行说法的历史文献依据进行辨析。其一,今本《左传》昭公三年下有一条注文:楚之云梦,跨江南北。”这被看作西晋初年杜预的权威性注释,但同为杜预所作的姊妹篇《春秋释例》却无此内容。北魏郦道元、唐初孔颖达都尊奉杜预,多次引用杜著二书。如果杜注中原有此条,他们解释古云梦泽时岂能不直接引证?可见,流行说法实应出自孔颖达的推论(孔《疏》语气亦可证),而为后人羼入杜注。其二,孔颖达以为“江”专指长江(实则古之沂水、淮水、江水、沮水皆有“江”称),认为《左传》“江南之梦”(“江南”为地区名,“梦”通指泽薮及水草地)与“济江”后所入之“云中”(实为汉东的郧国故地)都是指长江南岸的云梦泽,进而推断“江北亦有梦”,“此泽跨江南北”,实皆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两个层次,对古云梦泽跨江南北这一流行说法的历史文献依据进行辨析。其一,今本《左传》昭公三年下有一条注文:楚之云梦,跨江南北。”这被看作西晋初年杜预的权威性注释,但同为杜预所作的姊妹篇《春秋释例》却无此内容。北魏郦道元、唐初孔颖达都尊奉杜预,多次引用杜著二书。如果杜注中原有此条,他们解释古云梦泽时岂能不直接引证?可见,流行说法实应出自孔颖达的推论(孔《疏》语气亦可证),而为后人羼入杜注。其二,孔颖达以为“江”专指长江(实则古之沂水、淮水、江水、沮水皆有“江”称),认为《左传》“江南之梦”(“江南”为地区名,“梦”通指泽薮及水草地)与“济江”后所入之“云中”(实为汉东的郧国故地)都是指长江南岸的云梦泽,进而推断“江北亦有梦”,“此泽跨江南北”,实皆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