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苦吟出名的晚唐诗人贾岛,诗中颇多警句,其最为人所称道者,当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此二句,作者尝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以为这二句与全诗联系起来看,却算不得佳句。该诗题作《送无可上人》,诗云: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合作近邻。 清人施闰章在《蠖斋诗话》里说:“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今人潘述羊也说:“既是送人诗,而且似乎还是送别诗,就不该写和尚‘独行’与‘数息’。”(《写作掌故杂谈》) 《送无可上人》为送别诗,送别之作,说被送之人“独行”、“数息”当然欠妥。而问题在于这“独行”、“数息”是否如前之论者所言,是指无可上人。鄙见以为,这二句并非指无可,而是写送别无可上路后,作者自己独行野望、徙倚徘徊之情的。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经过很多诗人的努力,在原有的古体诗基础上,创造发展了律、绝等近体诗,盛极一时。随着当时音韵学的发展,吟咏古近体诗也要求轻清重浊高下铿锵,极音律之美。千载以来其流风遗韵犹有存者。 诗的吟咏是伴随诗体的产生而产生的。二者都来源于人的情意,《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疏:“诗言人之志意,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乐声依此长歌为节,律吕和此长歌为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可见诗的吟咏与诗本身同出一源。沈约说:“歌咏所兴,自生民始”(《宋书·谢灵运传论》)正是总结此义。  相似文献   

3.
这首诗,鲁迅曾两次题赠,款识分别如下:“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先生携兰东归以此送之”;“送日本小原君携兰东归之作”。《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二月十二日记载:“日本京华堂主人小原荣次郎买兰将东归,为赋一绝句,书以赠之。”书赠小原的是以“京华堂”起句落款的那一幅。诗题上的0.E.即小原英译名Obara Ejlro的缩写。京华堂开设在日本东京,经营中国文玩、兰草。此诗近取远譬,托言咏兰,喻指“九畹贞风”的革命者。关于这首诗的以花取兴、引类设喻,历来注家都曾注意到这一特点,但是在解释上颇有同异。这里,我想参以己意,试作句释,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 一“《诗》可以兴”命题在《论语·阳货》中被列于孔子论诗价值的“兴、观、群、怨”说之首端,这表明孔子对于《诗》的“兴”功能特别地重视。传统经典对该命题中的“兴”义主要有两种,即汉孔安国的“引譬连类”与宋朱熹的“感发志意”。两注虽稍有不同,但共同处在于皆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明“兴”的:“引譬连类”是指借《诗》中所言来作譬喻和类比,“感发志意”也是指从《诗》中所言去感悟启发思想情志。在孔子所处时代,与《诗》同时存在的权威性著作至少还有《书》、《易》、《礼》等,为什么孔子单单言“《诗》可以兴”而不及其余?主要原因在于《诗》具有其它著作所缺乏或难以企及的形象性特点。《诗》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多有对自然景物及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册一二卷六八六页八○一八沈括诗句“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尝茶》、《学林新编》卷八 )。按 :此非沈括诗句 ,而为范仲淹诗中之句。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九 :“范文正《采茶歌》为天下传诵 ,蔡君谟暇日与希文聚话 ,君谟谓公曰 :‘公《采茶歌》脍炙士人之口久矣 ,有少意未完 ,盖公方气豪俊 ,失于思虑耳。’希文曰 :‘何以言之 ?’君谟曰 :‘公之句云 :黄金碾畔绿尘飞 ,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之绝品 ,其色甚白 ,翠绿乃茶之下者耳。’希文笑谢曰 :‘君善知茶者也 ,此中吾诗病也 ,君意何如 ?’君谟曰 :‘欲革公诗…  相似文献   

6.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 ,几无异议。近读《全唐诗》 ,发现编者对此诗的注释 ,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全唐诗》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 ,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 ,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 ,令人扑朔迷离 ,大惑不解。那么 ,此诗究出谁手 ?主出于聂手者主要根据是 :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 ;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中作品辑入该书赋咏…  相似文献   

7.
<正>陈望道先生概括总结的“题旨情境”说,可以说主要是古代修辞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在古代的浩瀚经解、文论、史论、诗话、词话、曲活、笔记中粗略地爬梳剔抉,就会发现许多零星的然而又是闪光的有关题旨情境的论述.这些零珠碎玉似的论述,就是“题旨情境”说的源头和端倪.如果我们不以史而论,而以专项梳理,还会进一步发现,这些论述不仅涉及面较广,还颇具一定的系统联系.(1)有关题旨的论述“意犹帅也”.“主题”,古代称作“主脑”.“主题思想”,古代称为“意”.对于主脑的性质和作用,古人有过很多论述.比如,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诗法》)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闲情偶寄·结构,立脑》)清代文学家刘熙载采用“主脑”的说法,进一步阐发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艺概·经义概》)这些说法说明主题思想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它可以“一言蔽之”,加以高度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姜斋诗话》)刘?  相似文献   

8.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诗系年辨《全唐诗》卷六十二杜审言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诗,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唐会要》卷七十七“诸使上”载:“天授二年,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合朝有诗送之,名曰《存抚集》十卷,行...  相似文献   

9.
《招魂》:"二八侍宿,射递代些。九侯淑女,多迅众些。"对于这句诗的解读,历来分歧迭出。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射,厌也。《诗》云:服之无射。递,更也。言使好女十六人,侍君宴宿,意有厌倦,则使更相代也。或曰:夕  相似文献   

10.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11.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起句,诸家均作“城阙辅三秦”,唯《文苑英华》录此诗时注,“(王勃)集作俯西”。清人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于此句诗后注明“杨本作俯”(指杨炯编纂作序的《王勃集》),可见原  相似文献   

12.
一种古老而权威的美学理论——标举和提倡含蓄美:仅以文学领域为例,刘勰称含蓄能使“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皎然称之为“诗道之极”;张表臣说:“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姜夔说:“语贵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魏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关于送别的佳作名篇。根据内容和写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通过写景(咏物)、叙事表达挽留、惜别之情的。这类诗篇的代表作首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是这类诗中的名篇:“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被时人谱唱,也称《阳关三叠》,在中唐就已成为流行的送别曲。跟李白送孟浩然诗写法相近的还有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最后四句):“轮台东门…  相似文献   

14.
李元骏 《东南学术》2021,(2):199-204
对《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历来主要有两类解释.其一以“言”为世俗言语,认为此句意指言语导致了畛分的出现;其二以“言”为“至言”,将“为是”理解为“只因执了一个'是'字”云云.后一类解释对“为是”的理解,不符合先秦时的语词用法.且该句上承“一与言为二”之语,考察其语脉,应将此句之“言”理解为世俗言语,不宜将其视作“至言”.  相似文献   

15.
“逋客”,《中文大辞典》只立一个义项,释为“避世之隐者”。此据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这个解释自然不错,但未能概括全面。先看三例: 一、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十五《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群子游杼山,山塞桂花白。绿荑含素萼,折桂自逋客。”二、《全唐诗》卷二一○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千山待逋客,香茗复丛生。”三、唐陆龟蒙《甫里集》卷十七《丁隐君歌》:“自言逋客持钱我,乃是钱塘丁翰之。”其中三个“逋客”均指隐士,这是没有问题的。再看: 四、《文选》南齐孔德璋(稚珪)《北山移文》:“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五、唐白居易《长庆集》卷十五《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中文大辞典》用了《北山移文》和皇甫曾诗作书证,后者用得对,前者则显然与其释义不合。四、五两个书证中的“逋客”都不是指“避世之隐者”。  相似文献   

16.
诗言性情说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的基本观念是主张表现。这是我们普遍都同意的。表现什么呢?情感,这似乎也已成定论。有时候,已成定论的看法常常是可以讨论的。古代诗学文献中大量的诗言“性情”的议论迫使我们对这一定论重新进行审视。刘勰《文心雕龙·征圣》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情采》说:“文质附于性情”。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皎然《诗式·重意诗例》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这种议论在宋元以后更多。宋代吕祖谦说:“诗者,人之性情而已”。文天祥说:“诗所以发性情之和也。性情未发,诗为无声:  相似文献   

17.
一《全宋诗》卷一六二释惟政诗中 ,据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九 ,收入《送僧偈》一首。诗云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此诗系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见寿考堂本《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之《陶隐居集》、金陵丛书乙集《陶贞白集》 ,末句“不堪持赠君”均作“不堪持寄君” ,余悉同。二《全宋诗》卷一七二《晏殊集》 ,据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一○ ,收入《社日》诗一首。诗云 :“山郡多暇日 ,社时放吏归。坐阁独成闷 ,行塘阅清辉。春风动高柳 ,芳园掩夕扉。遥思里中会 ,心绪怅微微。”此诗…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史中,诗和画确实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苏东坡看了唐代王维《蓝田烟雨图》之后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最早对诗画关系的评论。此后,宋代郭思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涛。”晁以道在《景正生集》中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凡诗写事景宜近,写意境易远,近者亲切不泛,远则想味不尽。作文作画亦然。”唐代,是我国诗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诗虽渐衰,而画却又是一个高潮。宋代设置的画院,常  相似文献   

20.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挑尽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喜鹊声。李端此诗,妙在“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可是近来注家,往往误解,遂令佳作失色。如张文勋释云:“她懊恼,她沮丧,连喜鹊的叫声也恼恨起来。”(见《唐诗鉴赏集》),又周锡(韦复)(见《唐诗鉴赏辞典》)与张的解说也大同小异。他们都把“不忿朝来喜鹊声”一句中“不忿”一词解释为“懊恼”、“不满”、“沮丧”等意思。这个错误,或许由张相的解说引出,因为在《诗词曲语辞汇释》“分(二)”中云:“李端《闺情》:‘……不忿朝来喜鹊声’。意言门前伫望,不见夫归,埋怨鹊声之空报喜也。”这里,似乎把“不忿”理解为“埋怨”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