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作为学者,季羡林的名字如雷贯耳,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还曾是北京志愿者协会(现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名誉会长。  相似文献   

2.
在季羡林的《病榻杂记》里,有“三辞”的笔记,摘录供读者朋友赏读:  相似文献   

3.
天问子 《老年人》2008,(8):38-39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程颐、程颢)百般褒奖宣扬,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相似文献   

4.
季承 《中外书摘》2010,(7):7-10
“季羡林把家接来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北京大学东语系,甚至整个北大。1962年中国的政治气候非常适合父亲安家。北大领导对父亲安家非常关心,立刻在朗润园分给他一套四居室的公寓。东语系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李铮、徐淑燕夫妇,忙着买家具、布置屋子。买书柜是最重要的事,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地为父亲和母亲买了一张大双人弹簧床,在当时说来是很奢侈的。可是把大床布置好以后,父亲却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5.
印度,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故事丰富,底蕴深厚,印度人民创作了许多寓言、故事,流传民间,影响深广。《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其地点便是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潜在的文化交流以佛学形式呈现,在追本溯源的过程中,清流、分支、交汇、碰撞,文化的渗透与反差是相互的,本文就印度"最初的诗"《罗摩衍那》与中国小说的渊源展开浅陋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连载(一)重点介绍了季羡林大师的三次“变”,本篇将重点阐述他的两个“常”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他的《养生无术是有术》中曾写道: 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这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所谓不“嘀咕”就是。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从不无病幻想自己有病。  相似文献   

8.
季羡林印象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均有造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0.
天问子 《老年人》2008,(7):37-38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北宋学者程颐把它抽出来,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而“传”则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南宋时,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编成《四书》,并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读者接近季羡林的“障碍”,很多人只是把他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标杆。通过蔡德贵的演讲,我们看到:其实,大师也是平常人。不说别的,在小学和初中时季羡林就非常顽劣,不仅打架斗殴,还曾几次策划把老师轰下讲台。 据了解,季羡林先生近来还是笔耕不辍。今年9月,他还为自己的新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写了将近万言的前言。跟随多年的学生讲述真实的季羡林——  相似文献   

12.
1979年的一天,几个读书人聚在陈原(1918-2004,出版家、语言学家)的病房里商量办一份杂志。大家觉得“噩梦”醒过来之后该有一个园地。让读书人抒发他们的情怀,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呼唤被压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这一年的4月,“以读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读书》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聪等屡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为这份杂志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进入《读书》编辑部。  相似文献   

13.
陈敬艳 《现代妇女》2014,(7):274-274
翻译的转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上,一个是语言上。根据文本的功能与目的,原文本是以传递各种信息、侧重客观事实为主的信息型(informative)文本,主要在于将作者叙述的历史信息,以及作者对曼彻斯特历史的看法传递给读者。所以在文化信息的传递上,对原文翻译尽量遵循忠诚的原则,保持历史事件的客观性。而本文将主要集中探讨微观层次上的词法与句法的转换技巧。  相似文献   

14.
十多年以前,一家中央级出版社的编辑独具慧眼,发现了《厚黑学》这本奇书的市场价值;出版之后,果然它不负众望,迅速普及到工民官学商各个阶层,而且出了不下十多个版本。  相似文献   

15.
《公关世界》2010,(3):78-78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17日刊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的文章回忆道,我与季羡林先生见面不多,神交甚深。有次在一个论坛上,季老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职业》1998,(2)
劳动部转发《中国劳动出版社特约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要点》本刊讯日前,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中国劳动出版社以劳培司字[1998]7号文联合发出通知,转发了《中国劳动出版社特约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要点》,要求各省、市、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国务院有...  相似文献   

17.
春天最难过的是没有收获的耕耘,人生最难过的是失去信念的寂寞——继甘sir(甘炳光)的《坚守信念》(以下简称《坚守》)一书之后,香港可爱的社会工作同工们又带给我惊喜,让我在社会工作的道路上选择坚守,获得勇气与支撑。这不得不感谢甘sir及其学生一同写作的《回归信念》(以下简称《回归》)一书。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那么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可以的话,你打算跟谁过一天?  相似文献   

19.
易名 《现代交际》2006,(7):43-43
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无处诉,一切的不幸与委屈,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只有在读书和写论文时.他才能暂时忘记世间的烦恼.一旦回到住处,孤身独坐室中.烦恼又涌上心头,无法排解。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人生在世,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也是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为人处世一直很低调,但是近一段时期,关于季羡林先生的文选、文集如雨后春笋,这自然是由于先生的人格魅力使然。手头这部《我的人生感悟》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选本。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