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聊斋》中 ,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洁的自然人性 ,但又以为人性有恶 ,好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 ,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 ,可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蔓延世界的生态难题是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结果,而"人性观"的偏差是引发生态困境的深层价值论根源。从上帝神性"笼罩"下的"神性人性观",到追求"凡人幸福"的"自然人性观",再到理性启蒙"神话"中的"理性人性观",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与自然相对峙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现代性发展中的人性价值论、推进"爱自然"的人性生成,是应对生态困境、构筑人类文明大厦的可能路径。这种探讨不仅能够为化解生态难题提供深层的道德价值论的理念指导,而且对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推进"十二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4.
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增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1-3
人性理论是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和主体根据。马克思认为人性实质上是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个体属性与类属性即社会属性的二元统一。人性既具有具体性、自由性,又具有历史性,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形成了马克思人性观的特质: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相似文献
5.
市场伦理发展的自然逻辑与人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伦理是与自由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价值体系 ,没有自由的市场社会环境 ,也就没有市场伦理。市场伦理的发展有其自然演进的逻辑 ,随着市场及市场秩序的自发形成和发展 ,市场伦理也随之发生演变。在市场中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伦理情感和道德心理 ,是市场伦理发展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7.
宋代是一个人文鼎盛、富于理性精神的时代,理学家们"究天人之际",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观念.相应地,宋代诗人创作的大量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诗歌,亦表现出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宋代诗人亲近自然的"物与"情怀、戒杀爱物思想及其放生举动,均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生态伦理精神,成为宋诗在内容主旨方面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的研究对孔丘的人性观和法律观不甚明确。本文认为其人性观与法律观中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力求对其矛盾思想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探究 ,得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伦理到实践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3)
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理论学说,存在着三种理论误区,即价值误区、入的误区以及逻辑误区。其主要理论不足在于强调自然中心论的价值观而忽视入的实践本性。问题在于,自然有无价值与否是由人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自然本身不能作为自足的价值物。实践伦理观视价值为入的实践本性,人的实践本性既是入的价值生成的过程,也是创造自然的生命价值的过程。双方的统一决定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展开,而人的发展有待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塑造,从而为确立人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关系而创造人的主体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正确的行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出的真理性认知。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构成。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开展有关生态文明观伦理形塑研究,既迫在眉睫,又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和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探索现实中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出发点和生态伦理教育应当达到的高度,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态文明伦理形塑方案。 相似文献
11.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2.
刘怡然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只有实现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呼唤。现代生命科学与生命伦理学是一对处于共构状态下的矛盾,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有机互动,从而实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一动态平衡过程,促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素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2):134-135
刘大鹏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他一生胸怀“康济斯民”之志。时时以“上致君而下泽民”为志向。科场失利后,他“争胜礼闱之心顿减”,开始致力于文献著述,尤其注重对乡邦文献的探讨。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尽己所能保护地方文物,维护人民权利,“凡办一事,莫不以桑梓人民为念”。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变幻,他认为要挽狂澜于既倒,解民生于倒悬,使民族振兴,首先必须“省刑罚,薄税敛,施仁政于民”,以孔孟之学重整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制度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伦理环境密切关联:古代伦理道德体系与早期弹劾式诉讼制度,等级差序伦理观与传统纠问式诉讼制度,近代自然权利理论与辩论式诉讼制度保持着同构共生、动态衡生与网络整生的生态平衡关系。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与程序更新势必要求同步推进道德体系建设以保持二者的平衡互动。刑事诉讼制度的调整应与新型道德原则精神相协调,力促刑事诉讼法律系统与社会伦理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邬天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33-36
科幻影片《阿凡达》构造了一个由终极智慧(爱娃)维持和掌控的和谐发展的潘多拉星,地球人为了解决自身的能源危机,来到潘多拉企图掠夺那里的特殊矿石,从而对那里居住的纳美人展开了侵略战争。影片以科幻的形式给我们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启示我们对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同时也告诫我们,仅仅诉诸于道德层面的伦理思考其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也许,人类要摆脱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困境,有必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政治与管理体制、伦理与道德观念、法律与法规约束、生活与交往方式等诸多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圣哲先贤们已对理欲间的关系与作用有着独到见解与精辟分析。关于理欲的各种学说如百家争鸣;关于理欲的各门学派也“各领风骚”。他们中有关于欲的,如纵欲说,无欲说,禁欲说,寡欲说等;也有涉及理的,如存理去欲说,理存于欲说等。及今,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与价值观念嬗变的洗礼,人们对理欲问题的思考似乎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迷惘与困惑之中。有必要对理欲间的关系与作用给以重新定位:要以理为指导,用理来规范、指引、提升欲之诉求;以欲为基本,用欲来补充、发展、促进理之升华;找到二者积极作用的最佳契合点,以实现二者良性作用的最大化,达至“共赢”,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9.
樊爱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8):18-2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辩证统一性。二者有内涵宽泛程度不一、哲学层次高低不同之异,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科学发展观更具有宏观性与统领性,因而彼此各有侧重,自成体系;二者有现实依据、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相通之同,因而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从科技伦理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兰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1):14-17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 ,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从科技伦理角度出发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日益凸显的失衡 ,生态危机的产生和人的自然性的消退是其主要表现 ;科技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征服自然的不合理的价值观、利益的竞争以及现代过度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则是造成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 ,必须建立科技伦理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