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汤茜草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91-98
住宅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领域,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住宅福利和住房保障研究内容的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关于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研究大体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对住宅权和居住公平的研究;对住房保障和住房改革的研究以及对住房政策体系的建构与政府角色的研究。借鉴国外关于住房保障与政策经验,吸收国内学者对住宅领域研究的丰富成果,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研究偏重与政策内涵,同时也发现掌握全面的住宅资料、厘清住宅福利与住房保障等概念对于提升居民住宅福利、促进住宅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雇主向雇员提供免费的或低收费的住房是职业福利的体现.当前农民工的住房主要由雇主来提供.雇主提供的住房也存在着人均面积达不到城镇平均标准、配套设施不健全、“家居化”缺失以及宿舍劳动体制对农民工带来的全方位“规训”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的住房福祉水平的提升.职业福利无法代替政府的社会福利行为.因此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既需要用人单位以职业福利的方式予以保障,更需要政府对农民工的住房福利给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王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难问题,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所在,也充分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和决心。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充分考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毕竟住房保障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市场调节主导。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同时,我们尤其应防止借机扩张行政垄断与行政干预,避免扭曲市场机制与市场规律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房改攻坚: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宗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7-52
在住房资源配置效率已从制度上得以基本保证之后,加快构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住房领域中的公平问题,成为下一轮房改攻坚的主要内容.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构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思路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5.
虽然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深化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住有所居,增进居民的住房福祉。改革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系统改革的基本原则推动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要适应城镇化推进进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行红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7-40
近年来,困境儿童规模的增大和问题的复杂化对于国家的福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现有的福利政策和福利服务作出有效的回应。困境儿童福利体系的建构需要从其福利提供主体、内容、福利提供方式来着手,实现从一元福利向多元福利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以政府承担责任为主体、以家庭照顾为基础、非政府组织和专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多元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住房保障制度相当完善的美国、德国和新加坡分析,借鉴其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及政府主导地位、法规健全、政策倾斜、金融支撑、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构建了完备的住房保障体系。这为上海贯彻落实"三个为主"原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政府职能地位、法规政策协调,促进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8.
王长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55-57
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其住房困难,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一样,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多年来非常关注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政策的落实。但是,土地供应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准入退出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各级政府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是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在住宅福利供给渠道、供给对象以及供给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广角度、多主题的研究,这些可以成为我国推进住房改革,提升居民居住福利的参考思路。鉴于我国的国情,住宅福利的分层级梯次提升是全面促进国民住宅福利的有效途径,这种住宅福利研究思路是对国外住宅福利研究的补充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虽差之毫厘,但内涵外延相距千里。住房保障立法停滞不前跟二者的理解偏差不无关系。在保障性住房立法已经具备了理论和实证契机之际,界分"居住权"和"住房权"的权利属性,把握"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外延内涵,以社会权能动性、基本生存权利国家保障性、国家—社会—公民关系互动性理念为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架构,借此先行推动保障性住房立法,是回应现实需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民生关怀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1.
住房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被规定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公约及多国宪法中。然而,长期以来法学界对于住房权存在错误的认识,以至于否定住房权的司法保障,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住房权的实现。根据人权保护理论、权利一体化保护理论、权利救济理论,住房权的司法保障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具有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智广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75-80
生态问题俨然成为事关人类"生存还是毁灭"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要问题.造成生态安全问题的深刻根源不仅仅在于技术的自主逻辑、资本逻辑与意识形态逻辑,还在于技术逻辑所依存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制度及其制度逻辑.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批判提出的"双重性基本矛盾理论"和福斯特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批判提出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深刻揭示了生态安全问题的技术政治根源.质言之,生态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技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艾强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6):35-39
随着我国福利扩大而产生的福利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凸显,其中,福利依赖问题尤为严重。文章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的背景下,分析研究我国福利依赖现象的现状,福利依赖的原因及影响。认为低保福利制度设计、政府政策实施情况、传统文化渊源、社会不正风气蔓延、个人观念素质低下是导致福利依赖现象蔓延的重要因素。在解决低保福利依赖问题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成熟实践经验,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挥政府、制度、社会、组织及个人力量,在完善福利制度体系基础上,有效解决福利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展型福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效率问题——从福利国家改革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国家相继推出以积极福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但实际效果参差不齐,因改革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遭致了不小的阻力。这给我们正在抓紧推进的社会保障(福利)体制建设提供了某些启示,特别是必须准确定位于发展型福利,既要尽可能地实现普惠,又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政府应明确彰显公平、有效的政策取向,提供规避风险的制度预期,在大幅度增加社保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保体制的效率,包括加强监管力度,堵住制度性漏洞,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家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5)
普通逻辑是传统逻辑主体内容的扩充,其中贯穿着兼容并蓄的大逻辑观,是高等院校文科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吸收论"的角度坚持普通逻辑的特点和现代化的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普通逻辑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全国高校普通逻辑教学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小产权房”现象看我国住房保障出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38-41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房价昂贵,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保障住房严重不足。顺应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农村“小产权房”房价低廉,又有便利的交通与大中城市相连,因而能进入房产市场并迅速发展。“小产权房”虽有其不合法之处,但也预示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中城市逆城市化时代的提前到来。统筹城乡规划,效仿新加坡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各级城镇乃至中心村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住房管理体系和住房保障,既能消除小产权房存在的基础,又是解决我国住房保障问题的合理出路。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福利到多元福利——南京市和兰州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晓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从“国家福利”向“多元福利”转变是国际社会政策变化的大势所趋。南京市和兰州市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发生了类似的变化。面对经费困难对福利服务的更大需求 ,民政部门试图利用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资源发展福利服务。这一改革措施使国有福利院从完全依赖政府投入逐渐转变为依靠更多元化的资源。同时 ,社会上出现了崭新类型的依靠政府、企业、当地社区以及家庭或个人的混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社会办”福利院。 相似文献
18.
丁晶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86-93
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导向已逐步明确,即从以社会化为导向转向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公益性为基础进行分类、分层管理。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实践层面的评估,要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发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例如条例的出台、聘用制的推行等。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进行价值层面的评估,可以逐步发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导向是否符合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本身的功能定位、机构性质和发展思路,可以发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搞活与规范、授权与监管、统一与分类、公益与权益等方面依然存在价值冲突和政策冲突。因此,必须要在今后的改革中根据我国事业单位总体改革的战略目标,从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基本定位出发,遵循公共服务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律,重新选择改革的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