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隐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时期,“水”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宇宙论、人生哲学、人性论、政治哲学这四个方面。“水”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还有人格化、伦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先秦与古希腊哲学人生境界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哲学在人为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先秦哲学在人为二践履精神指导下,从人的存在样式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美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在认知理性精神指导下,从人与对象关系的角度考察真、善、美的关系,认为神性的善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中西哲学分别以“美”与“理性一宗教”作为人生最高境界的倾向,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知识论源头可追溯至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和先秦哲学对待知识的态度都非常严肃,但二者存在三点显著差异:其一,关于知识本身,希腊哲学注重知识的定义,先秦哲学只是讨论了知识的来源、种类以及求知能力与外物的关系。其二,关于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希腊哲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价值,先秦哲学则更关注德性本身。其三,关于获得知识的方式,希腊哲学注重理性思辨,遵循一定的论证方法,先秦哲学则没有一定的论证方法,注重直观体悟。因此,先秦哲学的现代转化不能生搬硬套传统西方哲学的模式,但可以借鉴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的方法,揭示许多隐而不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将人性与人的本质区分开来,认为人性仅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基础,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上的本质要经过个体的自主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从理论上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成为普遍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政治哲学的先秦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学的本质是一种政治的道德哲学,其创发是源于对政治之“道”的高度自觉,政治秩序的重建乃是基本的思想主题,而“正名”则是君子“为政”的根本。作为政治哲学,先秦儒学展示给人们的思想景观是精神与欲望的冲突,是人性之高贵与卑俗的对抗,“教化”因此而成为政治的重要使命。先秦儒学建构的是一个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根本不同的思想世界,它能够为我们反思“现代性”问题提供有益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7.
8.
"礼崩乐坏"的先秦时代如何治国,儒法两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争。礼法之争涉及很多深刻的法哲学命题,对人性、情感的不同认识以及因不同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着眼点及思维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两派对德礼和刑罚二者强调和取舍的不同。"礼治"与"法治"理论的同源及目的的相同又从根本上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融通。先秦礼法之争促进了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极大繁荣,其中蕴含的古人丰富的政治法律智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汉代董仲舒的“深察名号”和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对先秦哲学的继承,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余音。因为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淡出了哲学的视野。如果说先秦是语言哲学的辉煌期、魏晋是先秦的余音的话,那么,宋明时期直到近代,语占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这种差异展示了中西两种哲学、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0.
先秦诸子在阐明哲学主张的同时,往往引譬设喻,其目的很少直指艺术,却流露出极为深刻的艺术思想,影响并左右了中国艺术思想体系的确立和审美特征的形成。梳理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其对艺术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国艺术思想发生发展的脉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阳明心学倡导道德自律,反对以求福为目的的行善.然而,阳明在推进道德教化之时,却也时常告诉人们"鬼神"会根据人的善恶行为而"相之"或"殛之",这值得引起关注.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三点:第一,后阳明时代的道德劝善运动与心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使其凸显出宗教性趋向;第二,将佛老的"报应"思想纳入儒家的"感应"体系中来加以重新诠释,这是晚明儒者大谈"果报"的重要思路;第三,由心学家的"自讼"实践来看,探讨"转祸为福之道"、融宗教于儒学已成为晚明思想转向的一个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12.
宋元明道德哲学具有逻辑的有序性、价值的合理性、话题的显明性、思维的互渗性、启蒙的批判性五个基本特征。以天理为核心,以"去人欲,存天理"为纲领,以超凡入圣为理想目标的伦理思想体系,构成了宋明道德哲学的逻辑有序性;宋明理学追求道与德的融合,强调个人对以天理为代表的道德精神、原则的体认,凸显了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合理性;宋元明清各家各派,都是围绕天理(理)这个核心话题而展开哲学形上学的不同理路的论证,而有理气心性之辨,彰显了话题的显明性;宋明哲学家以求真的精神、恢宏的气度、开放的胸怀,接纳儒、释、道三教,各家各派之间以海纳百川的心态,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地钻研学术,这些都体现了宋明道德哲学思维的互渗性;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转变,而出现了所谓"异端"的、"离道"的社会思想,反映了新的经济势力、市民阶层的需求,可谓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整体文明进步的必经之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种种福祉的同时,也使人类走向了精神虛无困境。精神虛无困境之病因,在于人类沉湎于务外遗内的庸俗化之中,逐渐忽略了自身内在性灵生命的自觉与灵根,失去了返求诸己的自省力和生命自主性。明代心学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精神瑰宝。从吴与弼、陈白沙至湛若水、王阳明等心学大儒,虽学问义理各有侧重,然其学术旨趣皆上承孟子而来,强调内心的体验功夫,进而建构人我一体,物我一体的人文精神价值信仰。明代心学所揭示的种种精义,是重寻人之德性尊严、重构安身立命之处的理论源泉,更是解決当代精神困境之最具时代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在辟佛老、抑荀子、贬功利、取消知识、轻忽气性与才性等方面,心态是相同的,而当代新儒学的学术向度与宋明理学相比在共同中也有差异性,主要是辨佛老而不辟佛老、讲孔孟亦讲荀子、尊德性而不贬气质之性、重内圣亦重外王、新外王的开显等。宋明理学和当代新儒学在生命的实践方面,均尊崇经典、看重人品、化气成性、重开教化。所以,要发挥儒家"推爱"的精神,以完成大我生命的全幅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话语系统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哲学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自觉 ;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 ,但中国古代一直缺乏哲学的话语方式。中国哲学要自立于世界 ,必须真正形成自身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身特色 ,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 ,有自己的观念意识 ,有自己的话语特色。中国哲学要形成自己的话语特色 ,必须从自身传统中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天才。他既是理学的代表,也是中国书院文化的象征。在王阳明身上始终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他一方面探索并实践着圣人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理论,一方面他自己和门人又把他拔高到彻底超越大众的至高神位;一方面他表现出对朱熹所获得的神性般崇拜强烈不满,并且他不遗余力地从事着捣毁偶像的工作。结果是,拉下了一个上帝,自己又坐上了上帝的神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但其话语表达已经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特别是苏联哲学体系的突破。毛泽东所以能够建构起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从世界背景、中国实际的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出发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应该说,中国传统哲学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话语转换的重要哲学资源。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中国哲学的转向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相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当代中国哲学不仅发生着转向,而且是处在转型过程中。这意味着要出现新型的哲学,在哲学理念、研究范式、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衡量成就的标准、语境和话语方式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不同的哲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理论资源的多元化,研究样式的多元化,理论结论的多样化,都正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当代中国哲学正在形成不同的派别、不同的理论,形成一种真正的"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