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为"当句对"作出质性的界定,是一大贡献;但他认为此格是杜甫首创,则为失误,早在梁朝何逊的诗中就已出现此种对仗形式.杜甫的贡献是把前人的五律"当句对"引入七律,并通过创作实践把这种对仗形式推入极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七言律诗这一形式出现得比较晚,直到唐初的沈(亻全)期,宋之问才最后定型。这种诗歌形式,以其音步的整伤、对仗的讲究,语言的精美,把格律诗的发展推向极致。焦循曰:“论唐人诗的七律,五律为先,七古七绝次之,诗之境至是尽矣。”(《易余篇录》)自沈、宋至盛唐,一些诗人开始尝试着写作七律,这些七律多为应酬或应制之作,风格一味的典雅、华赡、精丽。杜甫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他一生创作的七律超过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七律诗作的总量;另一方面,杜甫的七律以沉雄悲壮为主,风格多样。尤其是他有意识地不受律诗平仄要求的局限,创作出七律的变体——七律拗体,使  相似文献   

3.
朱凤森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广西一位较重要的诗人。其诗歌创作深受清代一些著名诗人、诗派辨体观点的影响,五古、拟古及乐府取法以苏李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魏古诗,以温和涵蕴为特色;七古主要学李白,以气势见长;五律学习杜甫,有些诗在格调上则倾向于陶渊明、韦应物一派;七律宗杜甫,学其沉郁顿挫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及抒情风格;复次论杜甫七律的章法句法;最后论杜甫七律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七律与五律在形式、来源、起源时代等方面各不相同,早期七律在功能上与以齐梁宫体诗为代表的早期五律也有很大差异,但在元和以后,七律已承担起了早期五律的主要功能,包括赋题、咏物、体写女色等。中晚唐七律兴起的艳情诗风可视为七律的功能向宫体诗方向扩张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些功能在五律中却呈现出萎缩的倾向。这种现象表明,在不同源的文体之间,后起文体可以承担起固有文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长卿的七律因“工于铸意”、“巧而伤雅”而被明清诗论“列入中唐”,这一定位主要基于尊尚盛唐气格的审美取向。刘长卿和杜甫都处于盛唐七律已经成熟、但尚未形成独特体式优势的特定阶段,都具有进一步发掘七律表现潜力的自觉意识。与杜甫的“变格”不同,他在基本保持盛唐七律“正宗”风韵的基础上,开拓了七律营造意境的空间;同时突破早期七律程式的局限,探索了按抒情逻辑自由安排结构以及处理情景关系的多种手法,既将古诗曲折尽情的功能引入七律,大大拓展了七律抒情的容量和深度,又以其深沉蕴藉的艺术特色,为七律增添了一种区别于五律和七古的表现感觉。因此,为刘长卿的七律在诗史上定位,应当摆脱初盛、中晚之争的偏见,以其在体式发展上的贡献作为评价的诗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3):35-44
在杜甫所创作的各体诗歌中,其中五律数量是最多的,计六百余首,占他的全集的三分之一强。杜甫五律题材内容体制是:题材多样,内容深广,感情浓重,主要包括感时伤乱、济世之志、亲属深情、思乡忆故、漂泊之慨、交游酬赠、咏物寄意、山林田园、异地民俗、游寺寻僧。其诗艺体制是: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兼具雄浑、豪健、清奇、自然之美;章法以起承转合为主,即点题—写景—言事—收结;句法包括句式错综、词语省略、词序倒置,表意灵活,诗句劲健;字法包括求真、求浅、求活。通过对杜甫五律体制的研究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五律题材和艺术形式做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造极之境,对后人五律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七律标志着杜诗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文章首论杜甫七律的时空感;次论杜甫七律的内涵外延以及抒情风格;最后论析杜甫七律的章法与句法.  相似文献   

9.
将陈三立置于古典诗歌创作链条之末,考察其七律句法之运用,对于深入认识传统七言律之创作艺术有重要价值。陈三立七律好用倒装,每能于一句中之第七字精心安置,以收拗峭劲健之效。复以文为诗,律句节奏多样,已能化七言律句上四下三板滞之格,使其有开合动荡之姿。亦擅使虚字,其七律所用虚字词性多样,于语助类协调语音之外,复能贯诗之情愫,渲染诗境。其虚字使用臻于极致者,往往能见其性情。其对仗于流水、开合、倒挽三法之外,复有少量巧变对以见其才思,畅其诗律。而其对仗之主导形式则极富对比色彩,举凡情景、事景、巨细、远近、正反、今昔、视听、人我、有无、盛衰、时空、冷暖、虚实相对诸种,于规避对偶太切所致之语气凝滞外,皆能以出对句之反差性,于诗境中引入更多元素,扩其容量,使诗境得以有开合之貌。  相似文献   

10.
杜甫众体皆长,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自己特别中意或者特别用力的主打诗体。早期以当时盛行的五言律诗为主,困守长安和安史之乱时期主要创作具有强烈现实主义精神的歌行,漂泊西南时期则倾力于七言律诗的诗律探讨,并最终使七律走向了成熟。五律→七古→五古→七律,是杜甫诗体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积累较少且缺乏统一说法。在范畴及数量上,笔者认为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杜诗中广义的拗体七律共有49首,狭义的拗体七律有38首。杜甫拗体“拗”的原因主要包括(1)词语表达的不可替换;(2)对其他增加诗歌音乐美手段的妥协;(3)有意为“拗”,追求奇峭之美。杜甫拗体七律“拗”的特点主要有:(1)“拗”出现在诗中的位置有所倾向;(2)某些失粘句符合“对”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刘禹锡的诗歌,一般人多偏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的研究,对于他的五言律诗,几乎无人问津,而笔者认为他的五言律诗也有相当成就,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刘禹锡五律的全面探讨,将其怀古、写景写情之妙句、晚年所作之精切老成等方面的成就置于整个唐代的五律中加以比较,揭示他在唐代五律诗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杜甫七律首尾联中似对非对的对仗现象.认为之所以有这些特殊现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受对称平衡传统文化习惯心理的影响,诗人不得不对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想摆脱过于讲究对偶平衡的诗赋传统,寻找一种既可灵动地表达诗意又不丢弃诗歌形式之美的对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歌向有"诗史"之称,其诗史性不仅体现在叙事性极强的古风中,也体现在以抒情见长的七律里.杜甫创造性地完成了以抒情反映诗史内容的创作方式,在诗史中仍把抒情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而<秋兴八首>等诗篇则通过抒情的反复咏叹和客观意象主观化,体现了其"篇终接混茫"的美学追求.意象密集和音节错位所造成的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是杜甫七律超越初盛唐七律之处.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7,(1):48-56
杜甫七律的声律体制是:1.确立四种正格律句和三种变格律句,其首创丁卯句法对后世影响深远;2.正体七律(全诗由正格律句或由正格律句加变格律句构成,且粘对无误)共计117首,占总数(151首)的77%;3.拗体七律34首,有四种类型:局部失粘、首联或首句非律句、对仗使用非律句、全诗多用拗句仅保留中间两联词性相对,皆事出有因;4.失律度为23%,低于初唐的39%,盛唐的27%,为七律声律定型于大历时期起到重要作用;5.使用四种平仄格式,主次合度。其韵律体制是:1.严格依照《唐韵》押韵,仅有1首出韵;2.限押平声韵;3.以首句入韵为主要格式,共115首,占总数的76%;4.使用韵部覆盖面大,而以使用宽韵为主,亦有所偏好。其对仗体制是:1.对仗规则严密,杜绝一联中重复用字;2.对仗数量超出额度;3.对仗种类多样,追求工整,最先将"狭义当句对"引入七律。  相似文献   

16.
明后期诗论中关于七言律的取向之争,反映了盛唐派对七律发展中正与变的不同认识。被视为"正宗"的盛唐七律平和优雅、高华壮丽,这种格调的形成与七律和乐府歌行的同源性以及早期主要用于应制体的历史影响有关。杜甫七律被明清诗家公认为"变格",其深层原因在于杜甫探索七律体式原理和发掘其表现潜力的自觉意识。他不但在继承初盛唐七律传统表现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其题材、结构及表意抒情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在后期七律中利用七言可以单句成行的特性,加大句联之间的独立性和跳跃性,以及句脉转折的自由度;同时在意象的提炼组合以及与声调的配合方面深入到心理感觉的表现。这些探索的意义在于从多种角度发掘了七律体式对各类题材的适应性,大大拓展了七律的抒情和议论功能,使七律在体调和表现上进一步与七言古体区别开来,并以其能"融各体之法,各种之意"的巨大容量成为中唐以后应用最广的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17.
对偶是律诗体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初盛唐时期,对偶名目虽多,但却禁忌虚与实构成对偶。律诗至杜甫,勇敢打破"虚实自对"的对偶规范,大胆采用虚实对法,致使律诗体式的要素——对偶发生变异,从而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律诗变体"虚实对体"。此体与拗体律诗堪称杜甫律诗变体中的双璧,是杜甫为唐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体式的丰富性做出的重要贡献,杜诗"备众体、兼正变"的特点,藉此愈加显得突出和鲜明。  相似文献   

18.
名词解释     
律诗是诗体名,格律严密,故名。起沅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般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偶尔有六律。如在十句以上,则为排律。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第一、三、五、七句不入韵,第二、四、六、八句入韵,这是正例;但首句亦有入韵者,这是变例。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第一、二,四、六、八句入韵,第三、五、七  相似文献   

19.
<正> 当代诗词,一个更为通常的称呼是旧体诗词。有人要仿“国画”之名,把它称为国诗,似乎没有多少人响应。仿“中医”之名叫它中诗,恐怕也行不通。其实,旧体诗词也没有什么贬义,不过说明它与传统的关系要紧密一些罢了。当代诗词,其内容自然是当代。就形式而言,与《诗经》、《楚辞》距离也很远了,写得最多的是七律,七绝、五律和七言歌行都比较少,杜甫式的长篇五言诗更是绝无仅有。我以为这是《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七律技法纯熟,足为后世垂范,其结篇之法尤为后人称道,古人对此已论之颇备。但出于写作需要,各结构形式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必定有所变化,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次级结构类型,对此问题的探讨却仍付之阙如,实有详加梳理之必要。在此即以整理杜甫七律诗各结构形式的次级结构类型为切入点,细致分析各类型的具体结篇方式及其特性,从而全面深入地解析杜甫七律的结构方式和技巧。不仅如此,通过对杜甫七律结构方式的梳理,还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古人所谓起承转合、前后解等结构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