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与广西相邻的云南高原是壮侗语民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两地的文化就有密切的关系,同属“砾石工具”文化圈。新石器时代又同属贝丘文化和有肩石斧分布区。两地的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广西的壮族及其先民不断向云南迁徙。后来,随着北方氐羌民族的南下及其在云南地区的繁衍,逐步将壮族与傣族居住地分隔。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湖南是越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后来也是壮侗语民族生活繁衍之地。无论是考古学 文化还是民族学及语言文化方面,都反映出湖南地区与岭南壮族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湖南地区的壮 侗语民族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由古越人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南部及西南部是壮侗语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地的壮、侗、布依等民族与 广西的壮族,都是来源于古代瓯骆越族。早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贵州与广西的石器 文化就有密切联系,属同一种文化类型,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的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民族及其先民 ,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 ,而且在聚落地的选择和营造、干栏建筑结构、朝向、居室布局以及与环境相和谐和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反映了壮侗民族顺应和尊重自然 ,追求人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念 ,同时也保证了壮侗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破坏和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今天 ,壮侗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中所反映的诸多合理性和科学因素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特征 ,值得继承、弘扬和吸收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对侗台语民族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主要以其中的某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从整体上来研究侗台语民族,特别是从它与百越、南岛语族之间的关系层面来研究。据研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岛,东方延至太平洋环形岛链的广阔地区,历史上曾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而侗台语民族则是这块辐射状的链环中的重要部分。侗台语民族不但是百越的重要成员,而且是百越的最直接的继承者。揭示侗台语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探求侗台语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历史关系以及内部诸支系的形成与分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8.
岭南民族经济史在我国民族史和岭南开发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几十年来,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但真正从民族学的视角,从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依存和互动去论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从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相互关联来研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并不多,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加强岭南民族经济史的研究,为制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时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族,越南的岱、依,泰、卢、布依、热依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人,现有约8000万人。100年前,西方学者对上述的一些民族作了语言调查对比,认为他们之间有亲缘关系。此后,中外语言学家又作了进一步的语言调查研究,结论也相同。有人泛称这些民族为泰族,这是错误的。过去,由于时代的限制,资料的局限,对他们的渊源关系不是很清楚;对其中某些民族的迁徙缺乏确凿的根据,只是一种推测,更无法解释他们为什么分化形成不同的民族。稍后,历史学家、民族学家除根据语言资料外,又加上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来进行探索,但是资料很有限,不足以解决这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使用南亚语(Austro-Asiatic)的现代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多的群体有使用越南语的越族人和使用柬埔寨语的柬埔寨人。越柬两地的南亚人是后来才到这两处定居的。我们知道新石器时期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都分布着可与同一时期中国岭南地区比较的和平文化,当时的居民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工具,使用磨光的石器。和平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人种与今美拉尼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南岛人相近。①这一时期缅甸的文化与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较为相近,除了砾石石器外还夹杂有刮削器。②越南的和平文化后来被东山文化所替代。东山文化分布在越…  相似文献   

11.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学院和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壮侗语诸民族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与会的有来自国内十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十五个民族老、中、青三个层次的学者以及来自港台地区和日本、法国等国的学者共10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此次学术讨论很关心,区人民政府特邀顾问张声震同志致开幕词,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3.
包括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在内的壮侗语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中有丰富的创世神话,包括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化身创世神话和洪荒时代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神话,这些创世神话具有原始性、共同性、普遍性、体系性、序列性和延续性的特征。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的这些特征与考古学发现的这一地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以至文明时代都有古人类活动,并且与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序列性及一脉相承性相吻合,也说明了壮侗语民族是这些神话的创造者。这些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南朝岭南民族政策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丰文 《民族研究》2004,(5):93-100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就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的独特性、征与抚的主次关系及其形成原因等三个方面做了新的探讨 ,认为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以征讨为主 ,羁縻为辅 ,其征讨政策具有长期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这种状况的形成 ,与南朝寒人武夫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刘稚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统称之为山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山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游耕游居、种植罂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政治上与所...  相似文献   

17.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8.
壮侗民族在长期的居住生活和营造干栏住屋的过程中 ,为了居住的舒适安全、建筑物的稳固和实用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营造工艺和建筑结构 ,在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原则 ,在确定聚落和干栏的朝向、建筑结构、居室布局及附属设施的设置与功能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体现了壮侗民族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进取精神 ,反映了壮侗民族营造技术的进步及其文化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瓯骆族裔--壮侗语民族的族群记忆与人文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为西瓯、骆越族群的后裔,壮侗语族群历史记忆渊源久远,壮侗语族各民族作为单一民族地位的确立,并非只是现代政治建构的产物,而是对被遮蔽的潜隐的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针对西方"族群建构理论"对中国民族识别的"他者"解读,我们有必要强化基于"我者"叙事的族群记忆,同时,更需面向未来,整合瓯骆族裔的文化力量,建构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系统和人文世界,维护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延续.  相似文献   

20.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人类历史一开始就有的,也不会在人类历史上永远存在下去。它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形成的,这是唯物主义关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的一般原理。 这里我们所说的民族的形成,是指人类最初形成为民族的一般原理,而不是讨论每个具体民族的形成过程。 在民族形成以前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过着集体穴居野外的生活。当时劳动工具极其简陋,劳动技能十分低下,人们主要使用石器工具进行生产。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没有能力单身同自然界作斗争,无论是猎取动物,抵御猛兽,还是开拓土地,进行耕作,都需要共同劳动,都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