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狄慈根认识论述评》一文中,我简要地介绍了狄慈根的主要哲学思想。狄慈根哲学主题是认识论,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通过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来阐述的。因此,哲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起认识论的研究来说,在狄慈根的哲学著作中就显得薄弱多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是狄慈根哲学思想中较为薄弱的一部分。他没有对历史唯物主义作过系统的研究,当然也没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专门著作。但是,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实际的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3.
郑献甫,壮族,原名存纻,别号小谷,广西象州县人。生于一八○一年,卒于一八七二年。道光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未及一年便致士还乡,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庆远、桂林、广州、顺德、东莞、象州等地书院讲学近三十年。门徒众多,著述宏富,是一位蜚声岭表的学者和思想家。已刊行的著作有《四书  相似文献   

4.
虽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世界本性的认识坚持了某种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但是他们在对一般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变化机理的论述方面却不同程度地渗透着整体性、复杂性的观念.无论是泰勒斯以水为始基的学说、赫拉克利特以火为始基的学说,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常住不变的学说,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唯一、不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学说,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整体先于部分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系统整体性的思想,并且还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事物在宏观构成和演化层面上具有复杂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上帝论是阿奎那神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阿奎那坚持"信仰寻求理解"这一中世纪基本原则,在强调神学高于哲学的同时突出哲学的相对独立性,为信仰与理性划分边界.由此出发,阿奎那超越了肯定与否定的神学认知路线,从类比的意义上言说上帝.在坚持"存在即现实活动"等形而上学原则的基础上,阿奎那探讨了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认为上帝的本质与存在同一,即纯粹现实活动.阿奎那的存在论神学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具有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认识论史上,孔子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开始对人的认识进行哲学反思的哲学家,并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认识论思想。他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孔子认识论思想的基本纲要。在这个纲要中,为不同的认识路线播下了种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相似文献   

7.
关于严复的认识论思想,哲学史界多数观点认为其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最后陷入不可知论。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严复哲学思想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其认识论也是如此。但就其主流而论,它却是一个从低到高的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具体地说,以一九○四年为界线(标志是其译著《穆勒名学》的发表),前期基本属于  相似文献   

8.
怀特海以有机整体论和过程哲学为基础 ,认为认识是一个生生不已、流动的过程 ,从功能上把握主客体关系 ,提倡一种作为整体的、有机的主客体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洛克的认识论是从分析批判前人的思想开始而树立起经验主义的观点的,矛头首先针对天赋观念、天赋原则,继而展示自己的论证。在近代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他沿循自古希腊柏拉图倡导开赋观念论和亚里士多德主张观念来源于经验以来的双方对峙的路程前进。高擎经验主义的旗帜同笛卡尔式和剑桥柏拉图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展开不懈的斗争。他存想的观念意指多种多样,包括幻想、意念和想象,主要关涉到经验,意味经验的产物;这种观念呈现于心智中,具有一定意象与之相对应。根据这种认识,坚决驳斥天赋观念论。他指出,如果人有天赋观念,那么,他一定能够意识到这种观念,否则就应该认定没有这种天赋观念。关于天赋原则,他声言,有些人,即他指涉的赫尔伯特(Herbert)和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智中有一些天赋的原则、一些原始的意念、符号,好象印在人的心智上的,心灵在它初始存在时即接受,并且随之带到世界上。他以此种观念和原则在心智中能否存在、能否为人所意识到为基点来驳斥天赋论。他认为,倘若天赋观念和原则确实存在,一定会为人所知觉、意识到;论述此等观念和原则存在于人的理智中又不为人所知觉、意识到,则陷于矛盾。参照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来讨论问题,他进一步表明,这样的命题“凡存在者存在”、“一件事物不能同时  相似文献   

10.
儒道互补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家到了庄子时代,道家思想才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理论抽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庄子在认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揭示了认识的相对性,研究了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思维触及到本质(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思想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影响到我国后来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但他过份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滑向了相对主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庄子认识论的探析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根源上,一种观点是认为庄子否认并排…  相似文献   

11.
胡潇 《学术研究》2004,37(11):64-69
法律思想是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 ,以其特殊的意识形式反映和表达社会经济基础及其人际关系 ,并成为规范和调节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人们掌握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其认识论特征的揭示 ,对于深化和拓展文化认识论与意识形态现象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郭象(252-312年),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哲学家。他有一套精致的、思辩性很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就其认识论思想而言,涉及到了认识的本性及来源问题;世界的可知性问题;真理的标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成为郭象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3.
为批判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唯科学主义,哈贝马斯在对康德和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和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体系。这种认识论思想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对人存在结构的分析,因而也就使得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对传统的“主客体”认识论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认识论探析卞敏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由留基伯创立,德漠克利特系统化的原子论哲学造古代自然哲学的一个独特形态,重新探讨和评价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与认识论思想,对于从自然哲学的角度审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一马克思和恩格...  相似文献   

15.
16.
1 我们之所以重新回过头来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米利都学派的认识论思想,那是因为它是整个古代希腊哲学的初创阶段.大家知道,欧洲文明起源于希腊民族.但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却远不限于它自己的本上-希腊半岛上.整个地中海沿岸,其中的岛屿,东自小亚细亚,南至今意大利南部,包括西西里岛在内,都是古代希腊文化传播的范围.当然其中除了希腊半岛之外,其余的都是希腊民族的殖民地.人类的远古文化往往起源于近水之地,而发达民族也多是近水之民.因为水地较之陆路,更为开阔,为交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利于与外界接触联络,容易使人们开眼界,见世面,交流思想和相互学习;这是其一.其二.近水之地又往往多受变化激烈的海洋气候的影响,使其居民在强烈刺激和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早期认识论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博士论文》为标志,它提供了马克思科学认识论的必要的必要前提;第二阶段以《手稿》为标志,它提供了马克思科学认识论的思想萌芽;第三阶段以《神圣家族》为标志,它预示着认识论发展即将产生新的质变,预示着马克思认识论的即将产生。  相似文献   

18.
于奇智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15-137+206-207
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始于笛卡尔。“笛卡尔我思”既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又是哲学的第一原理;笛卡尔统合几何学与代数学、整合哲学与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这一使命将他及其继承者带往“普遍学”的领地,进而使现当代哲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思想图景。巴什拉创立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是对笛卡尔主义的超越,是一种非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或历史认识论;“我们思”联结理性主义的“我”与“你”并给予我们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存关系网,终将替代“我思”;想象与认识的融合意味着诗学与科学认识论共生融合。维耶曼的新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承袭笛卡尔、巴什拉等开创的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以跨学科思想为导向,使哲学与科学更加综合统一。哲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诸学科之间的筑桥活动,以达成哲学体系的普遍化图景。  相似文献   

19.
秦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体系严整、内容丰富、哲学思想深刻的重要著作。在认识论方面,它主张“去宥”、“疾学”,注重主体修养,认为认识是个由“观表”到“熟论”的深化过程,强调“审名实”,“察传言”,别“疑似”,对如何判断是非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是中国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国哲学史上,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知行学说,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论述了“行先知后”的反映论思想,自觉地将他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