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个失去了土地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新的社会困难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和失地农民的实际,政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伴随着父母一起流入到其父母务工经商的所在地,大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他们“自我”概念形成过程呈现出特殊性。本文将围绕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分别对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利弊进行探讨,并提供相应的对策,以期最终达致对流动儿童群体的清晰认识,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莹  赵锐  梁山 《职业时空》2010,6(5):138-140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对河北省7个地市的失地农民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就失地农民生活水平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非主流”一词已经逐渐成为“90后”(9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关键词。本文从观展/表演范式的理论框架出发.探究青少年中的“非主流”群体如何在广泛的媒介影像中寻找/照见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建构。本研究发现,“非主流”群体是扩散受众,他们在观展一自恋循环中构建自我认同,却也在消费文化的鼓吹下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经历了由“个人流动”转变为“家庭流动”的过程,而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成为“二代移民”,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参照群体的理论视角,研究校漂族角色期望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和在此影响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和困扰,力图揭示出"校漂"行为选择背后的个体成因和认同危机中的能动策略。选择"校漂"是因为在与隶属群体成员跨阶层比较中,他们习得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陷入认同危机,他们以潜在的非隶属群体为参照取向,通过扮演学生角色实现预期社会化。"边际人"的身份在学校出现了认同的模糊化危机,此时他们转向寻求内群体的情感认同,并以理想认同来补偿情感认同的内卷化和疏离化困境。校漂族主体性的社会认同在校漂前后实质上经历了一个由断裂走向重构的过程,其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聂洪辉 《社会学》2006,(1):38-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随之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失地农民常常失地又失业。这其中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失地农民要真正变为市民,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农村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农村规范与城市规范的整合等。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论述失地农民问题,探讨解决现阶段失地农民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崔波 《城市观察》2010,(5):98-109
以西安4个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为个案,透视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的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发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危机主要是城乡结合部空间失序所导致的,重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调整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并不平静,许多尚未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后发展国家,在融入全球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去中心化”的挑战,国家认同出现重大危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认同”是社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我者:与“他者”联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即认为自我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无论是对具有情感的个人,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群体来说,正是这种对身份的确认(认同)将“我者”与“他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青少年问题的解读是不同的。社会建构论关于“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的观点,福柯的权力论关于“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关系框架,为偏差青少年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据此得出的结论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偏差青少年逐步发展形成的罪错行为和边缘性活动,是青少年“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偏差青少年在其边缘化过程形成的“共认符号”和“协同行动”产生于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人生经验.构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知识,并完成了“身份形成”和“身份认同”,实现了青少年群体内的自我肯定。权力一自我一知识的互动关系不断推动着偏差青少年边缘性的社会化过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农转城政策的加快实施,与之而来的是征地过程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暴露。在这个利益角逐过程中,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失地农民走进城市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是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即针对失地农民城市化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观点     
要城市化,但不要损农伤农的城市化 《农民日报》7月27日刊文说,鉴于我们农村地域大、农民人数多、农村经济弱的特殊国情,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切不可搞粗糙的城市化、急躁的城市化和好大喜功的城市化。城市化固然是大方向,但仓促急躁的城市化很可能导致农村失地农民变成城市失业贫民,导致城市急速膨胀的“拉美化”倾向的出现,导致新型的“城乡差距”问题在城市移植和复制。  相似文献   

13.
一、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城市扩张的前提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征占农民土地也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仅2002年四川征占土地而农转非达40多万人.虽然在征用土地时作了足够的经济补偿,但因农民技能、文化、观念,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在严峻的城市就业和市场竞争形势下,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故其普遍就业率不高,生活水平低,大多属于城市贫困阶层,城市的繁华与自身的贫困形成巨大反差,由此聚众要求政府追加补偿,阻断交通,阻碍工程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现今的状况给未征地的农民起了示范作用,致使征地越来越难,严重地影响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剩女”一词的出现,传递出当下媒介文化对这一群体的负面价值认同。本文从“名词化”、“被动化”、“反转”、“错置”等角度,分析了媒介意识形态机制对“剩女”一词的制造,探讨了由此带来的“剩女”群体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个特殊群体——“城市老板”。这群人作为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通过其控制的政治组织,利用所谓的民主制度,操纵选举,控制城市政府。他们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影响与权势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使其形象成为政治腐败和民主失败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社会上生活陷于困境的广大下层人民提供生活帮助,使其活动具有“人性化”色彩。厦门大学的王旭教授指出其实他们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利益群体,再通过对“凭感觉用事”、  相似文献   

16.
廉清秀 《现代妇女》2014,(7):236-236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脚步行走的越来越急速,我们在关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为城市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失地农民也成为我们关注对象。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快速进入城市,实现其市民化的身份,然后,在现实情况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之路依然艰难,充满荆棘,因此,本文希望在分析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因素基础上,为失地农民能够尽快实现其市民化做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杨忠伟  杨露 《城市观察》2011,(6):137-142,172
随着城市的不断蔓延扩张,边缘区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本文对失地农民居住形态进行探讨,采取多功能混合居住模式使得居住空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居住活动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的辩证统一。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人群,通过对其居住空间的规划研究来避免以往“撤村建居”安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将对失地农民居住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前到其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转变的初期,有效避免“城中村”的形成,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群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群体这一本应与土地密切相连的群体正面临其自身最具时代性的阶层变迁和角色转换。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以农民群体作为核心而辐射开来的群体社会行动的变革乃至更大层面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化这个中心问题,不同学界的众多学者选择了"认同"这个较具社会心理学意涵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此,将近年来各界学者针对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期所展开的认同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分类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