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贾玉民还是在1932年,巴金发表了最令人读之沉痛的中篇小说《砂丁》以后,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的作品“忧郁”太多、太重,希望他更多地去写“光明”。巴金感谢他们的好意,但也进一步申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意图:他并不是害怕反动政府的迫害而不敢把...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他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四六年,二十年间共写出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及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成功的典型。这些形象和典型是“怎样写成的”?巴金毫无保留地向他“亲近的人”——读者,讲出了这个“秘密”。从这个“秘密”中,我们可以窥测到巴金典型创造的基本经验。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些初步探索。“有是也有非”通观巴金的作品,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他笔下有的人物既不是“至善”,也不是“极恶”,而是“有是也有非”,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正如巴金所申明的那样:“丑化和简化不能写活一个人物”。这种“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③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从文化学的方位对巴金进行考察的论文时有所见,但大都集中在对巴金作品的文化价值的探讨上。而近一个世纪的坎坷人生、不懈追求,不但造就了巴金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形成了他复杂、丰富和色彩斑斓的思想性格(思想性格:指在较为稳定的心理因素中所包涵的观念和态度)。探析巴金思想性格的文化内涵及其特征是我现在一系列研究的主旨。由于巴金的人生历程较为漫长,为了叙述的明了和方便,笔者把它分为四个时期(青少年时期1904-1927;创作丰收时期1928-1949;建国后及“文革”时期1950-1976;新时期19…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五四”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巴金作品的艺术功利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分为前后期,其内涵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前期体现在对于英雄悲剧人物的描写上;后期则表现在对于凡人悲剧形象的塑造中。巴金对艺术功利“善”的追求,也凸现了他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7.
卞卡是新时期的散文作家。本文通过对散文《花信风》的论析,认为卞卡在创作自觉中追求思想高视点,注重从时代的高度以及文化意识批判的角度,运用现代审美观照审视汇拢笔端的人和事,同时追求深沉的历史感和凝结广阔社会内容的历史真实,因而他的创作体现了一定的思想穿透力和审美认识价值;由于卞卡在创作中摆脱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等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自觉弘扬散文精神和强化散文本体意识,因而他的散文显现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出版后记)。确实,读完《随想录》,我们会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人格力量是巴金用自己的全部爱、憎乃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着性“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这是巴金写作的目的,也是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信念。这种执着性的内容表  相似文献   

9.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仪”人格。可以说正是因为继承与提升了前代君子的“威仪观”,才成就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而拥有儒家乃至中华文明至高人格象征的孔子却明言自己并非生而为圣,他经历过贫穷、卑贱的童年,也有过迷狂于族群主义的青年,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孜孜以求的中年,这些都是他生命境界提升之路上不可逃避的局限与障碍,他都一一克服。在“五十而知天命”的蜕变之后,他同时兼具的“殷商遗民”与“鲁国子民”的两种身份最终达成和解;在此基础上,他以身作则,完美地使殷、周两种文明相互交融。不仅如此,他还在关乎人的本质层面,在紧紧把握“三代”文明最深脉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不可与鸟兽群”“九夷可以为君子”的人类情怀与“天下”意识。总之,从“威仪”视域出发,不仅可以鲜活地还原孔子的生命历程,使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更能从其人类情怀与“天下”的意识中,隐约看到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华人书屋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在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这段充满激情的独白,发自晚年巴金之口。依然保持着浪漫主义者的本色,也是他风雨一生的回顾与写照。 巴金的生命历程,与时代洪流的变迁息息相关。这本收录了巴金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人们对曹植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论述已是洋洋大观,但对其美学思想方面的探讨却寥若晨星。诚然,曹植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也没有先秦诸子那种闪烁着美学光辉的哲学论著,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自然具备着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历程。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其创作入手,就曹植对个体人格美的推崇和追求、“雅好慷慨”的审美情趣、文质并重的创作原则三个方面,对曹植的美学观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此就正于诸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巴金通过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创作实践,逐渐品味和把握了艺术美的真蒂。他不是用严谨缜密的理论体系,而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他对艺术美感的领悟与感受,由于这些语言发自一个“说真话”的、有良心的艺术家的心灵深处,由于这是他五十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显得极其精辟、独特。“图画”和“朋友”——美的形象可感性巴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艺术美感的形象可感性特征。谈到《激流三部曲》时,他说这三部书里他“所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巴金:《关于(激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巴金曾说他解放前创作的全部作品里,唯一的英雄人物就是高觉慧。这段话表明了高觉慧在巴金解放前全部作品中的地位以及他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巴金在《家》的创作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和理想的。“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作自己的道路。”这种理想和希望的寄托就是作品里以高觉慧为代表的新生的民主主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巴金和中国传统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和中国传统文学贾玉民虽然巴金自称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受西方影响的一个”,虽然他曾激烈地否定过中国传统文比,认为“我们正需要忘掉一切,以一种新的力量向新的路上迈进”,①但是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们也逐渐地注意到了他的某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对国民人格的探索直接相承“五四”作家,他提出“新道家精神”,希望用它来“重造民族品德”。不论是对理想人格的模铸,还是对不健全人格的批判,沈从文探索国民人格的最终目的是:让国民获得健全人格,并进而达到中华民族重造和文化重建的目的。这是沈从文人格观念的独特性和积极意义之所在,它启示我们: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巴金走了,自然有各种形式的纪念和追悼,但我以为撇却世俗、独自上路才是他最后的愿望。一个已经完全无力支撑自己生命活动的老人,有权利选择他最后的归宿,一个已经为中国社会和中国读者耗尽了心血的作家完全可以与这个世界坦然作别。晚年的巴金反复告诉我们,他最希望做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但常常还是不能如愿。当他在病痛的漫长的折磨中偶然清醒的时候,曾悲怆地表示:“我现在是为你们而活着”。对他而言,这最后告别只能说是太漫长了。巴金还有其他的一些愿望,比如众所周知的“文革”博物馆。据说,他对“文革”如此执著的态度曾经让有些人“…  相似文献   

19.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他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十分重视道德问题。他认为:“教育他们的时代是每个作家应该向自己提出的任务,否则他只是一个逗乐的人罢了。”因此,他常常在“善与恶的有益对立”中刻划人物,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数十年的创作中,自觉地同民间诗歌结缘,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民族作风和气派的新诗形式,并获得卓越成就,这在新诗史上是很少有人能同李季相媲美的。李季说过,我“总是不自量力地,接连不断地给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作为自己探索、尝试和追求的目标”。他以这种无畏的探索精神,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拾级而登,留下了串串坚实的脚印。本文将侧重在新诗形式方面,对李季的探索道路及其意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