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袋木偶戏是舟山群岛民间重要文化娱乐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考察了舟山木偶戏的流传与演出特点及其现状,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福建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源于晋,兴于明”。2006年凭借其独具的高超技艺、精美的造型和特有的风格.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难有确切的文献资料佐证,关于北派布袋木偶戏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笔者从“落魄秀才隔帘表古”的民间掌故版本入手,深入比较“改南为北说”“提线木偶说”“扁担戏嬗变说”三种主流观点,认真严谨地论证考辩、追本溯源、去伪存真,得出福建北派漳州布袋木偶戏受提线木偶影响,由“扁担戏”演进而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布袋注浆桩在铁路工程施工中首次应用,是一项新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布袋可以形成排水通道,加速了土体的固结。布袋的隔离作用使得浆液体得以通过膨胀布袋达到压密土体的目的,并形成较规则的注浆体。注浆布袋桩起到加筋土体的作用,在软弱地层中,注浆布袋桩增加了土体的稳定性,在软硬互层的软土地基处理中,加固效果更加明显。结合甬台温铁路工程软基处理实例,详细介绍了布袋注浆桩的机理,以及成孔和注浆施工工艺,对推广该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退步与向前     
唐宝民 《百姓生活》2010,(12):16-16
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2,(11)
游览佛教寺院,常可以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呵掬的佛像——弥勒佛坐像。弥勒佛俗称大肚罗汉,据民间传说,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梁朝一位名叫契比的僧人形象而塑造的,相传他极为珍惜粮食,每见五谷掉地便随手拣入随身携带的布袋,用以施舍穷人,故名布袋和尚。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深得民间喜爱。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泼墨挥毫,撰写出一副副意味隽永,各有妙趣的楹联装点在各地的古刹寺院之中。  相似文献   

6.
夏日炎炎,街头飘来忽去满目彩裙,搅起阵阵凉爽,凉你凉我亦凉他。“夏日是女人的。”一男性公民感而慨之:“单这裙子,就能摇曳出许多种美。” 我哑然失笑。 禅宗有句偈语:“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亦庄亦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故事历经千年演变,人物的性格和面貌也随之渐变。作为主要人物之一的法海由最初替天行道的得道高僧逐渐变成面目狰狞惹人讨厌的糟老和尚,而到了现代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色彩。法海的形象由单一的扁平人物变成复杂的圆形人物,演变背后体现了文学表现形式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感性心理,而这种心理则印证了艺术和现实的差距;同时也证实了民间文学永恒的生命力,从中还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全州湘山宗慧禅师是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的法子.无论在古代民间信仰还是禅宗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他颇多神变,生前已被佛教信众尊为无量寿佛,圆寂后则形成了地跨数省、时越千年的无量寿佛信仰;在禅宗史上,他的<牧牛歌>开创了以牧牛偈颂讲宣禅法的历史,不但开出了新的说禅方式,而且丰富了禅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禅宗灯录失载,人们几乎遗忘了他,近来不多的研究也不尽人意.文章运用新材料,初步推定出禅师的生卒与世寿,考定出今本<湘山百问>非其著作,并对其<牧牛歌>的思想及其在禅宗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初步论评.  相似文献   

9.
福建是中国木偶戏的重要发祥地,布袋木偶具有造型精美、制作精湛、剧目丰富、表演生动和动作逼真等特点,它与戏曲音乐艺术结合,盛行并广泛流传于漳、泉、厦一带闽南语系地区,以及我国台湾、东南亚等地。作为中国木偶艺术中的一条支流,它具有民俗性、娱乐性和生动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他们一起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练”。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修炼时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浅的和尚负责。修炼开始了,四个和尚围绕着那盏灯,盘腿打座。几小时过去了,四个人始终默不作声。这时,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禅宗史上,传宗制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佛法以心传心,这是禅宗的根本特点。但作为正宗传替的标志,在传心的同时,还要伴以一定的信物,这便是禅宗的传宗形式。就目前见到的文献看,禅宗先是有法衣传宗,后来又有《坛经》传宗。这种演变的原因何在?它对禅宗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对此,学术界、佛教界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认为,法衣传宗继承了印度佛教的传统,满足了一代一人的传宗要求;《坛经》传宗则是禅宗独创的中国佛教传宗方式,适应了分头并弘的历史需要。禅宗传宗形式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禅宗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皮朝纲教授《禅宗美学史稿》评介刘方中国禅宗美学,一方面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其自身又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着其自身起源、发展、演变的独立的美学分支体系。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试论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的交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认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其实,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具有一定的融合性:不但古来弥陀信仰者亦可兼修弥勒净土,而且弥陀类经典也包含了弥勒净土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弥陀净土信仰,还是李唐伊始的白莲净土信仰,都有弥勒上生或下生的痕迹;元代正统白莲净土信仰中的弥勒信仰,主要是往生弥勒净土,而宋末以来的民间白莲净土信仰,则逐渐将弥勒下生信仰取代了弥勒上生甚至于弥陀净土信仰,以之作为民族斗争的工具;元代传统的白莲净土信仰,与当时中国化、民间化的布袋信仰,彼此也是共存的。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禅宗史研究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并影响至今。胡氏认为,《曹溪大师别传》系一个江东或浙中和尚作于781年,是契嵩篡改《坛经》的蓝本。实际上,《曹溪大师别传》是多篇文章的汇编,编者已不可考,时间则明显晚于781年,说契嵩依《曹溪大师别传》而大肆篡改《坛经》,其实是一场误会。弄清这些对于禅宗史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丁岚 《新天地》2011,(1):26-27
2010年7月19日中午,一名男子在南京下关闹市建宁路西站货场附近人行道大树下,发现了一只拉杆行李箱和一个布袋。打开箱子,男子吓得魂飞魄散:行李箱和布袋里分别装着一个人体上身躯干和头颅……此案震惊金陵,南京警方经  相似文献   

17.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民间信仰中,女娲信仰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演变过程。通过形象的人格化塑造、功能的多功利性诉求和情感的伦理化投射,女娲走下了神坛,走进了信仰者的世俗生活,这种演变过程较为典型地表现了民间信仰的世俗性特征。同时,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 ,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 ,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但是 ,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 ,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 ,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 ,再到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 ,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 ,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在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中,禅宗史的研究占有重要位置,并曾作出过一定贡献。胡适在谈到早年禅宗史研究时说:“写到了慧能,我已很怀疑了;写到了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神会和尚遗集》)为什么?据他自己说,“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在中国所能够找到的材料,尤其是十一世纪以后的,都是经过宋人篡改过的。”(《治学方法》)又说,“有许多材料,可以说是不可靠;寻找可靠的材料很困难。”(《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这一原因促使他去寻找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禅门散圣     
禅门散圣是指禅门中不守禅规,浪迹四方,但道行高深的僧人。他们往往篷头散发,衣衫褴褛,行事古怪。散圣的行为在禅门中独树一帜,受到文人墨客推崇和平民百姓的喜爱,他们的形象亦经常出现在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中。散圣形象的流行也反映了禅宗在中晚唐至两宋时期的思想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