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尤为兴盛,学界多从女性文学理论、文体、地域、家族以及结社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家族群体化这一特征.但这些涉及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一个家族女性群体成员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网络图.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关于女性文学生成环境、文学生活、交游活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将家族女性放置于整个江南地域范围内,将家族与地域、社会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文学家族之间女性群体的交游和联系,以及家族女性群体对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研究江南家族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2.
与汉唐相比,明清关中文学实力风光不再,这主要是由于唐代中、后期以来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使关中失去了往昔的地域优势,文学环境相对封闭,这种境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文学创作的活力,也会致使文学的传统得以保留,明清关中文学的“秦风”问题就是文学环境相对封闭的一种体现.明清关中士人对“秦风”的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在文学风格的取舍方面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叙写方法,时时从丰富的文化创造实践中汲取营养。儒家经典的笺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与溯源,佛经的翻译,《四库全书总目》所代表的提要等等,皆对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文章风格造成影响。受起源甚早的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影响的"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在明清的集序撰写过程中演变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集序中地域文学传统构件的生成与运用,是南宋以来兴起的地方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转化。地域文学传统构件可视为一种再造的语境,它出现在集序的前、中、后位置,产生不同的功用;对于集序的整体结构而言,它又有成型的功用。地域文学传统构件赋予集序一种历史深度和"地方色彩",明清集部文献数量的迅速增长,意味集序的撰写进入规模化生产时期。地域文学传统构件较为普遍地应用,为撰序者在具有应酬性质的集序写作中提供一种程式化的便利。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清初李因笃的文学成就,采用文史结合、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其文学思想、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展开探讨.认为李因笃是清初宗唐派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汉诗学、杜诗学研究名家,是诗歌声韵学研究的先驱.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宗法杜甫,风格雄浑苍劲;散文师法泰汉,以策论文、传记文见长.他是清初著名诗人、诗学批评家、关中文坛领袖.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因此而形成了专门性的研究领域——地域文学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研究还未构成新的交叉学科,因为“地域文学”的提出更多的是出于研究方法的考虑.不过也必须承认地域文学与一般性文学有所不同,必须承认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研究方法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特别是地理学的综合性、开放性,给文学研究开拓出了无限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秀水朱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学世家”,家族文学绵延十多世而长盛不衰.在家族“清德”门风的影响下,家族文学精神长期作用于文学创作,表现出文学上的家族共性特征:诗歌作者坚守真我自立的士道精神,主张真性情之作,以经史为根柢,融经史、学问于诗歌创作之中.秀水朱氏家族文学所开创的诗学范式,促成了地域文风和诗歌流派的形成,对明清文学史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因笃是清初著名学者、关中文坛领袖。为了揭示李因笃的散文成就,采用文本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其散文思想、散文创作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李因笃散文师法秦汉,重视学问根基。他的散文体裁丰富,尤以策论文、传记文艺术成就最高,对于研究明清之际陕西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明清关中书院与文学之关系,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明清关中地区书院的复兴、书院的学术、书院与科举、书院与文人之风气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明清关中书院对明清关中文学发挥着促进作用,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和文学环境的营造创造了条件,成为明清关中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学是地域、文化、文学三者的共生互创.河洛作家研究要探寻创作主体的情感地理,从"地方亲属关系"中呈现地域文化人格与原型意象.河洛作品研究重在解析文本的地域文化品质,揭示河洛理学文化、宗教文化、王都文化等对河洛文学的"深度构成".河洛文学史的书写要凸显长河意识、多元意识、当代意识.对河洛文学的研究,既是对文学传统的追忆与眷恋,也是对今天的聆听、关注、阐释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提要]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兴起,出现了丽江土司木氏、大研桑氏、大研牛氏、大研杨氏、石鼓周氏、黄山杨氏、束河和氏七个文学家族,共计三十人,一门能文,簪缨彩笔。其形成原因与当时的自然生态风貌、政治制度的推动、文教事业的发展、文学家族家庭环境四个因素最为密切,纳西族文学家族创作颇丰,文学创作较为全面,民族特色与儒家思想水乳交融。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家族贡献卓绝,既为纳西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又利于保存、弘扬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为我们进一步阐释纳西族文学家族的内在核心创作价值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湖湘文学,尤其是湖湘近代文学,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湖湘文化传统要素。孙海洋先生近年来在湖湘文学研究这块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先后主持和完成了“社会转型中的湖南近代文学”和“湖湘文化与湖南近代作家流派研究”两大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最近又著成《湖南近代文学》一书,并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对湖湘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段历史作了全面总结,从而为湖湘地域文学的研究添加了浓郁而厚实的一笔。《湖南近代文学》对自19世纪初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湖南文学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差可称之…  相似文献   

12.
潮汕海洋文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的海洋文化悠久传统,潮汕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培育了潮汕地域的海洋文学。潮汕海洋文学曾经在明清时期呈现繁荣。潮汕海洋文学已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并显示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色,它充分体现了潮汕日益增长的海上活动和海洋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主要特征是地域性、神秘性和原创性,潮汕海洋文学是潮汕海洋文化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13.
朱双一的<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是研究两岸文学和文化渊源的重要成果,著者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建构了一个地域、民性、文学的三维空间,把台湾文学的地域研究纳入到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考察,在地域、民性、文学之间的互动磨合中发现台湾的文学地景.该著辨析台湾文学由其边缘位置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共通性和台湾在地性,并宏观把握大陆赴台作家的群体特征,求证出他们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该著从地域空间中探寻台湾文学的中华文化印证,颇有可论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众多的文学研究论著中,《方言视域中的文学湘军》体现了地域文学研究的新创获:对研究地域文学的方言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文人具有鲜明的群体化倾向,地域性文学社团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些地方文学社团努力守护心中的文学圣地,构建本地文学谱系,形成地方文学话语,光大地方基层的文学地位,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我们有必要将地域社团作为明清诗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把大量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放到地方基层写作的语境中去考察,对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还原,由此形成对明清诗文发展的某种特殊机制的认识。这不仅对明清诗文研究,同时对将文学史研究从重视时间维度、重视宏观、重视文本、重视主流发展引向对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地域、文本与经验、主流与支脉并重齐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延安文艺研究的升温,研究中普遍存在用"延安文学"指称"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现象.事实上,"延安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可泛指在延安这一地域所生发的所有文学现象,它与"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内涵虽有交叉,但其概念本身有着明晰的外延与内涵,不可互相指称.  相似文献   

17.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文学作为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以及民风民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表现出相异的地域特色。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三秦文学影响甚大,其表现出与地域环境、区域文化相协调的“重农恋土、重质轻文、史诗情结、忧患意识”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元明清诗文的研究是薄弱环节 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依赖于元明清文学研究的成果。对汗牛充栋的元明清文学作品,我们的研究,还是非常肤浅的。本文的上半部分(载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我们论述了元明清文学十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对于促进这一时期文学的研究和教学,都是至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代地域文学或宋代文学的地域性问题,自宋代就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尚未十分成熟。宋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宋代至上个世纪初、上个世纪初至70年代、上个世纪80年代迄今。通过对不同时期研究状况的学术梳理,希望能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给当前宋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地域文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内部的发展,还在接受他地文学影响;在接受的同时,不仅反哺影响源,还在影响着其他地域,构成地域文学互动的层级性。作为明清诗歌研究绕不开的晋安诗坛,在顺治、康熙年间与他地互动频繁。晋安诗人北上江南,窥探当时诗学主流的同时反哺江南诗坛,同时又对入闽江南诗人的诗学理念保持一定距离。与此同时,随着顺治、康熙年间辽东诗人主政八闽、移居江南为两地诗坛带来一股真情之风的同时,披谗遭贬来到陌生辽东的两地诗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当时还略显荒芜的辽东文学,更是开出诗歌的真情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