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遗址是构成中华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大遗址展示是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传承实现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大遗址展示理念方法研究的欠缺和传统的保护思维,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主要以静态的、单一的针对遗迹本体的保护性的展示为主,在实践中不能真正表达出我国大遗址的文化内涵,实现大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以秦雍城为例,在深入分析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遗址实际,从保护展示的理念、目标、对象、方式方法、保护展示的布局及功能主题等角度对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以及专家学者访谈,从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出发,对大遗址综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建构了适用于分析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利用各类型模式的解释框架,即“CAFFE模型”。该模型将大遗址为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地板块作为整体考虑对象,分圈层、分层级地对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各影响要素进行了深入解读,提炼出原真性、功能性、适用性、可行性与体验性共五个可量化的决定因素构成的概念图,从理论层面为大遗址旅游地的综合保护与旅游利用提供了基础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遗产地保护与传承领域日趋成熟的模式,是公众感知享用的重要场所,阐释与展示则是合理引导公众感知、欣赏并保护遗产地的重要技术手段,两个概念并举强调从过去单纯注重遗址形态和价值的拓展到遗产地精神的挖掘,并进而重视公众的感知及参与。通过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探索公众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知特点及规律。研究发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科研、游憩和教育功能虽得到有效发挥,但因阐释与展示的不足而导致公众感知遗产地核心价值的效果不佳; 基于此,从“点-线-面-场”的逻辑关系提出构建阐释与展示主题框架、设置多维游憩线路丰富阐释与展示形式、架构复合型阐释与展示系统、创新阐释与展示传播方式等策略,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感知度。  相似文献   

4.
大遗址产业化经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长期在事业模式下运作,造成保护资金短缺、资源利用不足和管理经营无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遗址产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大遗址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基础,提出了大遗址产业化的基本策略,即推进大遗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保护和展示技术的现代化、大遗址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大遗址文化商品的市场化、大遗址资源开发的深度化、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从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两种途径,即"城中村"和"新农村"模式。通过探讨两种模式的适用性及其缺陷,得出只有从遗址的实际情况入手,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实现遗址区内居民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自文化产业问世以来,技术在其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技术基本成熟的背景下,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成为必然趋势.展示策略是影响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流程包括预研、策划、预实施、实施和验收五个环节.其中,预研和策划环节是基础性和纲领性工作.展示策略主要属于展示流程中的预研和策划环节.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设计文化遗址的展示方式,针对不同文化遗址制定不同展示方案,并策划相应的传播方式,这些是展示策略层面的核心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展示效果和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原真性保护看圆明园遗址的功能分区展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是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面临挑战的两个主要功能。迄今为止,圆明园西洋楼景区、含经堂遗址、九州景区三大遗址保护工程,部分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但未能恰切地担负起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以遗产原真性理论为依据,论证了一种更好地实现两大功能的圆明园遗址分区保护展示设想。这其中,针对圆明园罹难前后两种原状的极少量重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将"点-轴系统"理论应用于西安地区,分别进行"点"的开发与"轴"的开发,提出了"四极三轴"的西安地区空间框架结构,构造出集中与分散相协调的空间结构体系,达到有效疏散过度集中的西安城市人口与产业的目的.在空间影响尺度、产业及功能地位上,"四极三轴"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荆州城东北约8公里的地方,新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据有关专家考证,这座古城可能就是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古城遗址的围墙为土城垣,保存较好的西城垣残存470米,北城残存220米,城墙高5~7米,城垣的东南两面被湖水淹没,城内有大小夯士台基五个,古宫殿和护城河遗迹清晰可辨。城下压有大批战国墓,从城内石砖上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相关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引起了世界关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方式,通过对近十几年来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指出目前关于大遗址本体的研究较多,而作为一个特殊区域研究的较少;单一领域研究的较多,而多学科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少.当前我国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建立科学的大遗址观,构建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特区,应是解决这一综合性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