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若虚是金末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在文学写作内容和文学创作形式上都形成了自我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如他提倡诗文内容要“以意为主”,要“与元气相侔”,诗文形式要“巧拙相济、一文一质”,诗歌鉴赏要重在体会其妙处,而不是吹毛求疵等。这些观点对于扭转当时金代诗坛弥漫的务奇争险的不良诗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王若虚的诗学理论在金源诗学中独具特色,甚至某些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审美诠释学”就是指强调艺术形式“审美功能”与“意义指向功能”高度统一的一种理论研究视界。通过对汉语古典诗学“声情”范畴论所作的个案分析 ,并通过对西方诗学审美理论与意义理论所作的简单梳理 ,初步提出创建“审美诠释学”的构想。这对于汉语诗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及与西方诗学的融通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九龄提倡“风雅之道,兴寄为主”,明确提出诗歌以“兴寄”为基本的创作精神与艺术手法,这是他在陈子昂兴寄思想的影响下,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诗学。开元前期中朝诗坛有着传播陈子昂兴寄思想的有利条件,群体唱和也多重比兴,这是张九龄兴寄诗学形成的诗坛环境。而个体的寒素身份意识与仕途遭遇又促使他突破群体的比兴程式,尤其是外放洪州及荆州时在感激忧思的情境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以景兴情的创作,突出了兴寄诗学兴发的特点。《感遇》十二首则是他在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源头上学习诗骚感物兴发的思维本质和陈子昂林居观化的思理,立意新颖而兴寄遥深,展现了张九龄兴寄诗学的自我突围。  相似文献   

4.
至元十八年方回与方逢辰的石峡书院之会,是淳歙地区方氏合族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双方浓厚的宗族观念。方回与方氏族人有着广泛的交往,成为沟通淳歙方氏宗族的核心人物,其合族思想与诗学观念具有相通性,首先表现为他对宗族诗人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方干、方岳等“宗族诗派”的认同和标榜。其次,方回的“大宗”观念强调确立始祖和辨明源流,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他的“一祖三宗”说。不过“宗族”和“诗学”的视角和评价标准毕竟不同,两者既在“格高”方面有所统一,但也体现了方回的江西诗学理想和方干、方岳所代表的晚唐诗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李德懋(174l—1793,字懋官,号青庄馆等),是李朝末期著名的诗学家.他十分珍视继承朝鲜与中国在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探究诗歌的本质规律与审美规律,最终确立了包涵“情感论”、“言意论”、“通变论”内容的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其中,“通变论”的思想,作为一种开放的诗学思想体系,为其它诗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拟就李德懋“通变论”的诗学思想,做一番细致、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7.
刘勰诗歌在形式本体上,即“怎么写”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的重文体、重语言、重体验、重想象都符合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诗歌创作规律。“诗有恒裁”为代表的“体”的形式规范观偏向于传统与保守,“随性适分”代表的“体”的选择进化观偏向于现代与改革。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发现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本文还在诗学的现代视野中探讨了刘勰诗本体论中的形式论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特别是对当前现代汉诗文体建设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是现代汉语诗体形式最主要的建设者。他新诗形式的基本思想是打通中西诗学 ,在借鉴西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特别是律诗形式的基础上 ,以现代汉语为材料 ,进行多种格律形式的构建以建立现代汉语诗体形式。他还用打通中西诗学的方法对新诗创作作了规范规矩的评论  相似文献   

9.
宫泉久 《东方论坛》2011,(4):65-68,76
“诗中有人”是赵执信诗学思想的核心,他肯定儒家诗学“发乎情”的同时,又鲜明提出“诗固自有其礼义”,强调诗歌真的规定性。其诗学以与神韵说分庭抗礼的面目出现,是儒家诗学思想的回归和扬厉,是康乾盛世诗坛的异响。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诗词是高度个性化的存在,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存在。然而,这种个性化除了来自于诗人的自我之外,同时也来自于诗人一生中各时段所在地方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地方性”。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与诗人的自我、诗中的自然、诗中的人文和诗人的思想以及诗中的地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苏轼诗词中的“地方性”,来自于他所到过的许多地方、诗人自己对自然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地理意识,同时也来自于他对于诗歌艺术时空的建构。苏轼诗词里的“地方性”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也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按“言各有畛”的原则分析孔孟之诗学主题,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断裂:孔子诗学尚“致用”,孟子诗学主“求是”。春秋、战国对诗迥然有别的定位,决定了孔孟之间诗学主题的变迁。孟子以“求是”的认知态度为文学阅读树立的“以意逆志”的接受原则,这是他对中国诗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也是诗学主题转换的直接产物。“以意逆志”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诗学观念上一次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门学科的现代诗学,存在着一个“从古典至现代”的转变,这个历史时刻能够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代表,他就是尼采.本世纪以来,每年出版的有关尼采的书籍,其实超过了关于任何其他思想家的著作.这说明,作为“哲学超人”的尼采事实上早已携带着其“不合时宜的思想”悄然归来.在某种意义上,当尼采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首席思想家时,事实上也意味着他是从古典“艺术哲学”向现代“生活诗学”转向的“诗学革命”的真正开创者.凡此种种都使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诗学思想给予重新讨论.对待尼采诗学,最忌讳的是带着偏见的批判,最需要的是搁置成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作为金、南宋之后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元代的诗学思想显示出新的特色 :其一 ,主张吟咏性情 ,跟宋代大异其趣 ,现出复归唐音的色彩 ;其二 ,提出诗乐相合的观点 ,为兴起的“今乐府”寻得《诗经》以来的诗学传统 ;其三 ,以是否合乐作为标准 ,将诗歌分为“古诗”、“近体”两大类 ,较仅从格律上作区别更具理论色彩 ;其四 ,提出了“诗学”的观念 ,把诗歌作为一种“学”来探讨。由此四点可以得出结论 :元人的诗学思想较前人更显系统和深入。它既是对前此诗学思想的总结 ,同时又开创了诗学思想的新局面 ,为古代诗学思想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内容与形式”之论与中国新诗史上诸多观念、方案及争论多有纠缠,朱光潜的诗学观念即生成于对“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关注,在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中,“内容与形式”之说亦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之后果体现于其诗学著作《诗论》中。相较于时人对这一观念模式的简单化运用,朱光潜对“内容与形式”之探讨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并建构起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一探讨,其隐含立场即是对于中国新诗实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希梅内斯是西班牙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诗人。通过将他置于欧洲现代抒情诗结构这一共时性的语义场中,整体性、历时性地把握其诗学,可见希梅内斯的诗学理念、读者观和创作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弗里德里希诗论里的“现代性”潮流相异甚至逆行,呈现出相对边缘性的特点。希梅内斯诗学的边缘性体现在他传承西班牙诗歌传统的内在脉络,以恢复人们的自我主体性为旨趣,批判现代谣曲的艺术工具性;把读诗的权利赋予“广大的少数人”,构建在诗歌接受层面的民主意义;在诗歌创作中,他彰显个性化和人性化,用心灵和自然对抗理性化的僭越,成就了音韵与语义的和谐平衡。弗里德里希的经典诗论构成了对希梅内斯的一种误读,后者的诗学的相对边缘性反而获得普遍的美学力量。  相似文献   

16.
龚自珍通过“破”面和“立”面较为全面地建构起了他的“今文学”理论体系,在整体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判立场。龚自珍的“尊情”的诗学观念与诗学实践实际上传承了其“今文学”的价值旨趣,将诗学的主体维度(人格、情感、创造等)放在批判的场域来展现,体现出诗学自身厚重的学术底蕴和较强的批判意识。然而,龚自珍以“尊情”为核心的批判诗学在保持对既有诗学观念批判与革新的同时,又在一种幻灭感中走向了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发现和张扬,并试图以一种异端的方式表征个体生命的“在场”,从而使其诗学充满某种僭越行为与二律背反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厄内斯特·休姆是英美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重要奠基者,但由于学术界对其思想体系特别是诗学观认识不足等原因,致使休姆未能享有其应有的“先锋地位”。休姆的诗学文论中影响最大的要属《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因为这篇文章暗含休姆主要的诗学思想。因而,解析休姆在这篇文章中所阐明的诗学观:一方面,他预言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复兴,并表明其必要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他还阐明了“联想”这一古典主义诗歌复兴的“特殊武器”,优于“想象”的原因。笔者希望这一解读有助于宏观把握休姆的诗学观,对确立其在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之先锋地位亦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诗论家,时代与经历造就了他特殊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他的诗学理论以反对"荣古虐今"与强调"独抒性灵"为基础,将争新独创放到了核心位置。文章在探讨赵翼"反对荣古虐今"的鉴赏论基础与"强调抒写性灵"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挖掘其诗学中讲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创新的独创内涵;考察了赵翼诗作中争新独创理论的具体呈现,即用典工巧而又立足现实、抒写性灵且常存隐意、思想形式双双出新。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的主张和核心思想。山谷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相似,“自成一家”是他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相似文献   

20.
丁澎是清初诗坛上著名的回族诗人,为“西泠十子”和“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丁澎在回族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在诗学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家之言,本文试对其诗学思想进行发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