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远传 《江汉论坛》2007,1(12):37-39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的真正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情结是最伟大而现实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个终极目的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本体论基础.我们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的具体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的发展要依靠科学,科学的发展要依靠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直予以探索的主题.马克思在1845年前后实现了社会发展分析上的重要转变,探讨这一重要转变对于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具有基础意义,也对社会发展研究的深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篇章里,重温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是通过不断社会改造,取得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应是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里,这种辩证统一在本体论上的表现就是坚持物质和实践的统一,在自然观上的表现就是坚持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而在历史观上的表现是坚持历史规律与价值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学说,对于今天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科学界定不同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阶段,仍然有着宝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认识现实社会,必须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定位,反对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阶段与现实性阶段等同起来,严格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历史界限,在实践中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3):16-22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代价思想是其社会发展观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从历史观和价值观辩证统一的视角,深刻洞悉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发展与代价的真实关系,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过程沉重代价的反思,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致力于探寻扬弃社会发展代价的可能路径,其价值旨趣在于最终指向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理论贯穿于他的人本思想当中,主张人应从现实的各种奴役、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统筹兼顾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要素;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主要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贾巍杨 《河北学刊》2007,27(2):253-255
多媒体和网络使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交互”成为美学新问题。交互主体性理论以“主体—主体”模式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来确立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一种新型的审美客体——“仿像”进入美学领域;审美体验从“高峰体验”进入“虚拟体验”阶段。交互美学理论为建筑创作拓展了新的思路,建筑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建造、理解和体验,人际交流不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以及认识、思维的主体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又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于人的活动中。因此,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便是以劳动为基础,在人的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人的各种属性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价值维度,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论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芳 《河北学刊》2008,28(2):237-240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是由历史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证明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实社会发展出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学建筑在儒家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这种诗学的审美批评本体论所依据的是以"德"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诗学的德本属性由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所规范,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以人伦为中心的德本精神.以德为本的文化精神作为中国古代诗学初创时期的逻辑框架,成为诗学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并由此形成了超稳定的传统,以及以价值理性、人文理性和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文学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之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是比拟生物有机体的特征而提出的。马克思借用这一术语来说明社会是包括人和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在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运动着、发展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视域中的社会有机体既具备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一般特征,又拥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即便是与生物有机体相类似的一般特征,在社会有机体那里也有着不同的实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社会有机体形成于实践之中,这是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根本区别的原因;社会有机体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开放系统,在此点上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具有相类似的特征;社会有机体是一种自觉的有机体,这是社会有机体异于生物有机体,并最终优于生物有机体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是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时期、完成向唯物主义转变时期、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唯物史观确立之后四个阶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对“社会承认丧失”的批判、“社会承认诉求”的肯定、“社会承认理想”的憧憬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基本内容。追寻社会正义是马克思社会承认思想的理论旨趣,为实现社会治理正义提供了价值理路,即消除对社会承认的漠视以维护社会正义,优化物质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正义,促进制度优化与心灵安顿以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试图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解读我国当前的社会平等问题,并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他认为,社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真正发挥人的潜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的论述中。在《资本论》中,他在分析地租理论时明确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4,24(3):67-73
以人为本,是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回应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反思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本",就是要把人当作主体、本质和目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但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能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