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勇营在晚清已经成为国防力量的主体,但是在传统军事体制内却没有相应的位置,使勇营地位一直处于虚悬和朦胧状态.勇营身份的缺失,反映了清政府对勇营的依赖和排拒,表现了落后的国家政治生态的内在困境,以及勇营长期以来无法从既定系统中得到化解的危机.由此导致了清政府国家战略防御政策的混乱和矛盾,给晚清的国防建设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咸同军兴造成勇营的崛起,改变了地方的权力格局。安勇是晚清广东一支重要的地方勇营,对广东地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勇统领郑绍忠父子长期身居绿营专阃之职,并通过天地会兄弟的关系,以森严营规控制安勇,权力喧嚣一时,是安勇发展的组织前提。安勇集团人物数十年任职广东,安勇勇营体现出强烈的"地方化"特征。与湘、淮军文人领兵不同,安勇统领、勇目皆为武人,通过绿营体制的升转,在广东西、北江流域形成稳定的以中层绿营职阶为主的地方实力集团。基于以上原因,经历瑞麟督粤时期的发展,安勇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制约了晚清湘、淮势力在广东的渗透,逐渐形成一种"非湘非淮"的地方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3.
一新军原起军队是国家机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动军队是保护旧制度最顽固的工具。满洲贵族早年凭借八旗和继起的绿营统治了中国,到后来,八旗和绿营日益腐败,他们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继续维持其封建专制统治,对军队进行了多次变革。清朝军队的变革,据《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二中说:“我朝定鼎中原,当时所用仅止八旗劲旅,而已无敌于天下;其后额设绿营制兵,多或六十余万,少亦五十余万,较之八旗,不啻倍蓰。乃粤匪、捻匪、川匪、回匪之乱,制兵竟不足恃,于是加饷挑练,而有练军;招募勇丁,而有湘军、淮军、毅军;及日本之役,练兵练勇又不恃,于是仿照西法添设新军,而有袁世凯、聂士成两军,及湖北之洋操队、江南之自强军。”这一段话,概述了清朝兵制变革的三个重要过程:一是前期的八旗和绿营,是代表清  相似文献   

4.
练军,是晚清军事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同光中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同、光年间中央与地方势力、清朝贵族与地方督抚争夺的一个焦点。 练军之起——用兵抑或用勇之争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几十万“八旗劲旅”和绿营制兵望风而溃,“不但不能收一战之功,且不能为一日之守”。这时,以曾国藩为首的在野乡绅们,别创一套全新的招募、营制、饷章和思想灌输法,拉起了一支全然不同于制兵的湘军,并很快就显示出它比八旗、绿营具有更多的优点,更有战斗力。咸丰末年,勇营已在实际作用上完全取代了制兵。到同治初年,太平天国与清朝之间的胜败之局渐露端倪,于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中央的贵族显宦们和地方的督抚将帅们都在盘算,在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用哪一种军事制度来维持  相似文献   

5.
鞠北平 《理论界》2008,24(6):126-127
晚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缺陷与外敌的入侵,武举制度已经不能胜任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外不能抵御外敌入侵,对内不能维持社会秩序,甚至成为社会的对立面。随着湘军淮军的编练和军事学堂的开办,替代了武举制度的功能被替代,最终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6.
张研  孙燕京 《中州学刊》2003,(3):122-127
本文以 19世纪中期战乱之际的安徽为中心 ,厘清了“兵”、“勇”、“团勇”与“练勇”的概念 ,并从“勇营”、“练军”到“勇营留防”的发展过程 ,探讨了清朝军队的演变及与基层社会武装的关系 ,进而提出清末基层社会武装及代表人物由之进入并留驻上层政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从湘淮关系看淮军军系形成的轨迹张勤在晚清,湘军和淮军是二支联系十分密切的军事武装力量。在渊源上,淮由湘出。因此,对于湘军在军系方面表现出来的诸多重要特征,淮军在发展上也做了重要的承袭。然而,这种承袭在本质上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从一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  相似文献   

8.
赵治国 《兰州学刊》2008,(9):145-147
经制兵与勇营是清王朝新军编练前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兵民相分”的建军指导思想下,传统军队产生了许多弊端。其中尤以士兵的淘汰更新机制为明显。首先,传统军队缺乏必要的裁汰更新机制,导致军队中老弱羼杂,战斗力低下;其次,为提升战斗力,节省经费的裁并,又因为“兵民悬隔”而产生众多弊端;第三,在近代历次对外作战中,清朝一线作战部队都受到后备力量缺乏的影响。在清朝中后期国防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清朝军队必须实行更为合理的裁汰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中国,战事接连不断,武装冲突此起彼伏,加之西方军事文明冲击并融入中华传统军事文明,晚清军事家们在大量的战争实践与军队建设实践中,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军事训练的重要思想,并与军事训练实践活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使传统的军事训练走向了近代化。晚清军事训练思想对当时并对以后不同时期的不同军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略论咸同之际的士绅武化效应熊志勇有清一代,以咸同之际的太平天国革命和湘淮军崛起影响尤著。在急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中,儒生士子走出皇权军事庇护的故道,纷纷厕身军伍,形成了一股士绅“武化”的社会潮流。士绅染指军事与士之失位,导致士为四民之首的传统社会秩序和...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在束伍理念、长夫制度、厚饷练兵、制定训练日行时间表这几个方面都对湘淮勇营有所继承与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创造性的变革.但是,他却未能如曾国藩一般重视军队精神教育——尤其是对将领品性为人的规束,反而承袭李鸿章宽纵部下私欲以固结笼络的手段.此举败坏了军队风气,致使新军成为无精神信念支撑的光鲜躯壳.故而该阶段的军队近代化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踊跃投考军事学堂,积极应征新军招募,热烈参与军事留学,掀起一股从军热潮。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晚清军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清末军队社会成分来源,使晚清军队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同时,还对晚清社会结构、传统军事文化观念、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基层社会的政治组织与制度,基本上承绪了明代的里社制和宋明以来的保甲制,主要执行着征发摇役、赋税和防盗、防匪的保卫功能。清前期,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带来了乡村政治制度的分化和整合,总的来说,尚能维护社会基本的运转,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晚清时期社会震荡的发展,乡村政治组织和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为各种社会组织所替代。构成晚清变局的因素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内部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官吏增长的速度,县以下乡村社会被控进一步削弱;由此带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湘军定义的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指代曾国藩以湘乡勇为基础创立的新军,湘军(或湘勇)中的湘是湘乡的简称。第二,经过《湘军志》的书写,湘军定义扩大为出身湘中的将领以曾国藩所创营制,招募湘中官勇成立的新军的总称。第三,经过《湘军记》的书写,湘军成了以曾国藩为领袖的湖南籍军官率领的军队的统称。  相似文献   

16.
一、近代陆军的形成 李鸿章统率的北洋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覆灭。于是,清王朝面对危机,开始编练近代化的军队。淮军是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期,以地缘为纽带组织起来的“自卫军”。它是掌握近代兵器,支撑清朝政权的“劲旅”,但其训练还未充分近代化。在李鸿章的统率之下,20余年都为清王朝所倚重,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暴露了它的腐朽,逐渐衰落。淮军在辽东战役节节败退的时候,胡熵宗在天津、大沽间的小站接受汉纳根的指导,以德国军队为样板,开始编练近代化的军队,即“定武军”。这是按照汉纳根的“派遣外国人为将校,完全西化训练”的意见,为对抗完全采用西法取胜的日本军队而编练的,开始以编练十营,共五千人为目标。《马关条约》签订后,该  相似文献   

17.
论晚清女子教育对我国现代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女子教育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具有多方面的贡献.晚清女子教育补充和完善了现代教育学制,扩展和丰富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启迪和深化了女子教育思想.表明了重视女子教育、建立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女子教育体系、确立女子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开埠推动力量最初来自于外国,外力是促动中国城市因开埠而开放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国方面不情愿,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示范与扩散效应逐步得到体现,反过来又推进着制度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埠制度出现了以"自开"和"约开中的自开"为标志的关键性转变,但中国自开口岸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被迫自开".晚清开埠制度的变迁过程,折射了国人发展观的演进.在"约开"商埠,因被迫开放而被动发展,在"自开"商埠,则体现了相当的自主发展意愿.通过对晚清开埠制度的总体考察,不难说明,止损和防御的动机与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9.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