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鞍山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这是一个值得从战略上思考的大问题。从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思维,认清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方向,为鞍山经济未来的发展注入活力,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本文试图结合鞍山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中国错过了前两次,本文立足史实,主要从市场化制度、专业化分工、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以及技术进步激励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现今中国正积极参与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起飞,争取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充当引领者.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中国错过了前两次,本文立足史实,主要从市场化制度、专业化分工、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以及技术进步激励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现今中国正积极参与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国应抓住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起飞,争取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充当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杨栋梁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104-112
与原生形态的欧美产业革命不同,后发国日本的产业革命具有轻重工业两次"革命"在难以分割的一个过程中完成的复合型特性,它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后发型"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的范式。若从依赖的角度做更为深入的考察,则可指出日本的产业革命具有如下六大特征:通过制度环境创造、国家资本的投入与转移等实现的国家主导;产业技术层面上齐头并进式而非线型追赶的水平移植;始终确保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扶植财阀,支持私人资本垄断;在产业技术引进和资金供给上严重依赖强者;在获取市场和资源上疯狂打压弱者。如此实现的产业革命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又成为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技术与民族棉纺织业私人资本结合是东方型产业革命兴起的直接导因。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了这一结合,由此实现了产业革命。洋务运动使近代中国拥有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的人才群体,也促成了中国近代民族棉纺织业及其民族私人资本的诞生,近代中国由此具备了产业革命兴起的可能性。但由于晚清政府不能代表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造成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技术与资本相分离的道路,致使近代中国产业革命被窒息。 相似文献
6.
产业革命与产业组织变革——兼论新产业革命条件下的产业组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带来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和市场需求等的深刻变化,由此引发产业组织的根本性变革。前三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作用使社会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形态也经历了由分散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纵向一体化到纵向解体和网络组织大量出现的动态变革,并导致产业市场结构和空间分布及企业竞合关系等发生多维变化。以可再生能源、互联网通信、智能化和数字化制造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革命的到来,将引发产业组织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促使产业组织进一步趋于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企业将呈现边界模糊化、规模两极化和合作全面化的特征。我国应顺应新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加强互联网和能源网络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建立新的产业标准、加快企业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以应对新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简论晚清华侨资本家的产业革命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早期,产业革命精神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后起外源性工业化国家,华侨资本家的产业革命精神在中国的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在缫丝、葡萄酒、火柴、卷烟、电灯电报、铁路轮船以及橡胶种植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边疆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边疆政治的特殊形态与运行机制,这也对边疆政治研究提出了特殊要求,除了进行多学科角度研究之外,还应该注重多范式的分析。结构分析、制度政策分析与事件—过程分析是边疆政治的主要分析范式,各范式之间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动态与静态等方面存在区别,但是在研究层次特别是时间维度上相互补充。讨论边疆政治研究的分析范式,将有利于促进边疆政治研究的科学化与理论化。 相似文献
12.
13.
制度文化与经济增长--为什么文明古国没有形成产业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自古至今,各国经济都是以不平衡的方式增长和发展的.是什么因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我们认为,在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度文化是最基本的方面它可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科学技术曾经领先的文明古国没有形成一次近代的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其安全风险实质上是新技术—经济范式所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带来的冲突,安全风险治理的本质是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匹配问题,治理目标在于通过三者的匹配形成一种对新技术的包容—排斥机制。从产生原因来看,技术的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在一定时期处于灰色地带带来的治理真空期、政府数字化治理的缺位与越位、制度适应的滞后性等是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从形成机制看,任何一次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都不会自动形成一种包容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对抗与妥协或者说风险及其治理贯穿着赋能经济的全过程。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能量释放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由旅游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变革引发的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层面变革的问题,也即数字技术引发的各种变革不能单独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得到解决。对此,可采取引入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耦合治理模式、从动态演化角度对顶层政策设计进行持续改进、在矛盾思维和复杂性思维中进行协同治理等安全风险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天津社会科学》2016,(6)
随着科技产业革命下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产业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将发生转变。产业组织变化是行业创新体系、企业家、企业组织与产业空间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与创新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在我国当前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背景下,产业组织变化是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的重要途径。应构建契合新产业革命信息通信技术经济范式的行业创新体系,增强制造业与先进知识服务业之间的知识联结;通过实质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家素养供给意愿,让企业家成为推动产业组织变化的关键行动者;建立平台领导企业,促进社会资源整合与能力集成;塑造互补性的空间集聚组织,通过产业间的技术/知识联结、投入产出联系等机制改进效率,实现我国经济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基于知情—同意原则的个人信息保护自我控制范式的“事前”逻辑与个人信息处理预测分析技术的“事后”逻辑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冲突,亟需将个人信息保护自我控制范式转换为个人信息社会保护范式。个人信息社会保护范式下的裁量型行政执法表现为彻底的“事后”逻辑,是应对预测分析技术下个人信息处理新模式的最优路径。依据“有效率的行政权”与“有限制的行政权”两个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应构建效率与公平“两端平衡”的“前端过滤—后端裁量”个人信息保护裁量型行政执法机制,此种新机制的合法性和实践性均可通过实际案例得到充分验证。 相似文献
17.
“观念—结构—行为”制度范式是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有效分析路径.以此制度范式为分析主线,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包括现代观念嵌入的内在动力、制度供求非均衡的外在动力、利益驱使下理性选择的直接动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阻力包括观念变革滞后的思想阻力、制度式微及其路径依赖的结构阻力、既得利益者抵制的行为阻力.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技术革命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中国为应对“0到1”产业衍生机制进行顶层设计,抓住新产业革命爆发的机遇。原有传统的技术范式和创新范式难以充分适应新时代新技术产业化的机理,工程生态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和思维范式,强调开源性、系统性、生态性、开放性和协同性,能够有效理解、分析和回答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因此,本文立足工程生态范式,认识和分析新产业革命,深入探究“0到1”产业催化机制,阐述“0到1”产业生态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而总结“0到1”产业原创的工程生态的特征和发展路径,最后设计有效贯通的新技术产业化体系架构,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一体部署,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的“0到1”产业的工程生态,以期为推进新技术产业化、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共二十大发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来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产业革命叠加、以实体经济为中心、保持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等特征,突显了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当前,新产业革命是解决中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是,新产业革命与以往历次产业革命不同,具有双重效应:即新产业革命本身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增加新创产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也具有削弱传统资源地位、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面效应;且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加速城市现代化、提高知识尊重度的积极作用,也有扩大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削弱传统人力资本培育效果的消极作用。这些负面效应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为此,我们应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技术体系,以都市圈建设优化产业空间体系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