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深沪股指收益率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沪、深两市1991年1月1日至2005年2月18日的股票指数作为样本,运用EGARCH(1,1)模型,研究指数日收益率波动的性质特征,并探讨了不同阶段股市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的反映。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指数收益率序列具有结构特征,各阶段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率均与滞后一阶高度相关,且两市指数收益率均具有信息不对称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对沪、深两市综合指数间及成分指数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证综指与深证综指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证成指与深证成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和股票是居民财富的主要保有形式,文章基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住房销售价格指数和沪深两市证券综合指数月度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与证券市场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与沪市证券市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与深市证券市场协整关系不显著;从短期来看,证券市场是引致房地产市场的格兰杰原因,但房地产市场不是证券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5年4月8日至2007年10月30日沪深300指数日收盘价格序列为样本,以复合收益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股市收益率非正态性检验,分析了沪深300指数的一些典型统计特征,验证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尖峰厚尾"的特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合适的模型,以便更准确地反映沪深300指数收益的真实分布。最后对其进行了GARCH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收益率的波动存在着显著的GARCH效应。  相似文献   

5.
深沪A股市场短期过度反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4年至2003年深沪两市的A股日数据考察了我国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深沪两市A股市场在短期内不存在过度反应的反转修正,但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变化的显著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A、B指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对1997年1月1日至2001年2月19日及2001年2月28日至2004年12月31日两个阶段上证A、B指间及深圳成分A、B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股市A、B股分割状况有所改善的结论,并从信息的构成、处理、转化、传递的角度对沪、深两市的差异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津 《统计与决策》2012,(16):153-155
文章以2011年5月31日至2012年6月12日的当月连续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为数据分析基础,对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波动关系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股指现货指数之间的价格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沪深300股指期货是沪深300股指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是沪深300股指指数不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8.
沈冰  王力  郭粤 《统计与决策》2012,(10):165-168
文章选取2008年10月23日到2011年4月8日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误差修正模型、G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我国股价指数波动对证券投资基金仓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价指数与证券投资基金仓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存在同期的非均衡关系;股价指数波动是证券投资基金仓位变动的原因,沪深300与基金仓位的因果关系最为显著;三种股价指数的冲击对证券投资基金仓位的变动均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并且沪深300指数对证券投资基金仓位的影响比实际期数更长。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国资本市场重要指标之一的道琼斯指数对沪深300指数是否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以及有多大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投资者所关注的课题。文章通过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每日收盘价,对道琼斯指数与沪深300指数作联动性研究,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道琼斯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道琼斯指数与沪深300指数互成因果关系,互相影响;而在长时间内,道琼斯指数的波动影响着中国股市的变动,而中国股市对道琼斯指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选取沪深300指数收盘价序列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和Hurst指数的计算,得出价格序列的非正态和长记忆性特征.随后选择了适当的结构建立Elman神经网络模型,结合技术分析中的K线图理论,对沪深300指数隔夜开盘价进行了预测.经过求解和趋势检验,以及与相同输入输出结构线性模型的比较,发现该模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一、投资者结构的变化1.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总体情况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人数经历了两个高速增长期,即1991~1993年和1996~1997年。1991年沪深两市A股的开户数为37万户,1992年增加216万户,增幅高达483.8%; 1993年沪深两市A股开户数激增至775万户,比1992年增长258.8%,是1991年的约21倍,可见短短两三年我国证券市场就吸引了数百万投资者参与。1994年和1995年的增速明显放慢,到1996和1997年的大牛市,入市人数继续猛增,1996年底沪深两市A股开户数为2293万户,较1995年底增长85.2%,新增开户数为1056万户; 1997年比1996年虽有所增…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7月9日的深幅调整,沪深两市大盘逐渐企稳,部分周期板块在7月10日重拾升势。不过与之相比,以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小盘成长股则未能止住跌势,继续向下调整。市场人士指出,这可能意味着阶段性的风格转换再度开启。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波动性的阶段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上海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为研究对象,用GARCH(1,1)-M模型对两市的波动性与市场报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同时分析了涨跌停板交易制度对波动性的影响.通过TARCH(1,1)模型来检验我国股市是否存在"杠杆效应",结果表明,沪深两市均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即报酬与波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于蓓 《统计与决策》2012,(16):149-152
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中Granger因果性检验,分阶段实证检验了B股市场对内开放以及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A、B指收益率的引导关系,得到的结论主要有:B股市场对内开放以来,沪深两市收益率的引导关系以及A、B指收益率的引导关系有所增强;特别是汇率制度改革以来,A、B股市场收益率的引导关系表现得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为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4日到2008年12月31日的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每日收盘价共976个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历史模拟法和方差-协方差法这两种常用的VaR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沪、深股市整体风险较大但深市又大于沪市及投资于证券市场组合可以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6.
尤璞  武戈 《统计与决策》2012,(22):181-183
文章选取80家2008年至2010年沪深两市因为财务危机而被ST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基于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结果,提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沪港台股市在收益率波动上存在相关性。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Chi-plot图检验两种方法分别对沪港台股市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沪台股市的收益率波动存在双向传导效应,沪港两市的收益波动仅存在显著的港市对沪市的单向“溢出效应”,而沪台两市传导效应相对较弱。但沪港台三市的收益波动均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2008年现金到期债务比指标小于0为依据,选取沪深两市中233家公司为样本并进行配对,利用公司治理信息来构建财务危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对财务危机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外部董事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综合模型判别准确率达到71.9%。  相似文献   

19.
我国股市有效性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军  李辉 《江苏统计》2002,(11):21-23
本文首先对我国沪深两市股票指数收益率的正态性作出了检验,得到了都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股票异常收益的非参数统计检验,从而在更严谨的方法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003年~2009年深沪两市6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基础财务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逻辑回归法筛选指标,构建预警模型,并同时检验其稳健性,最终结果表明,logit模型可以有效预测企业财务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