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入手,形成全员配合、共同努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巴玉玺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2(5)
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容的创新研究,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探索,加强对一般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作为人们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更增加了教育的难度.本文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特殊性为视角,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社会道德责任感培育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加强对新媒体监管力度等方面,提出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聚集成为一个庞杂的信息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人们引入困境。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地位特殊,他们有利用网络的能力,也易受网络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今天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些背景下,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地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明晰影响思政教育的各方因素,把握思政教育的方向,最终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7.
艾丽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5):119-120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体化育人"新机制,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新思路等方面论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慧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97-9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面对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如何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徐子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5(6):179-180
体系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和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建设一支“一种主体、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体系、探索和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表彰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中南民族大学喜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这已是该校连续第三次获此殊荣。同时,该校4个学院、职能部门获评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6名教师被授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党史教育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和提升学生政治自觉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在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创新把握主线主题、打造“三个课堂”、创新教育方法等实践路径,才能将党史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并依托课程教学主渠道,突出党史教育重点,党史教育走新走活、入脑入心,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学史初衷,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课程功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重视农牧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农牧区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要对农牧区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对他们思想状况的了解和研究;当前的现实环境,要求青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切实加强艰苦奋精神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强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教育。 相似文献
13.
14.
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同心共圆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思政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主渠道。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为了切实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进一步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相关院校需要在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思政课主课堂,打通“学科、学院、课程”间的互联互动,打造“课程思政”助课堂,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6.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对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存在有利的因素。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进而接受和欣赏异质文化,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习得英语的同时,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也相应提高,为今后英语学习作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心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民族院校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通过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以课程思政协同推进铸牢各族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院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初步提出了民族院校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内容设置及教学体系设计,以期实现从“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培养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以后,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等方面均可能产生不适应,因此,相关高校应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学习帮扶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服务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20.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智能技术正持续赋能教育的创新与变革,重塑智慧教育这一未来教育的新范式。首先,本文阐释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育人格局。其次,以四川省凉山州作为民族地区的推普典型,分析其语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现状,探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化发展的现实机理。最后,文章基于系统思维和协同理论,通过理念、模式、教师、环境、资源、评价六要素的创变来构建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慧教育体系,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铸牢各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