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师可能都碰到学生提这样一类的问题:“语文应当怎么学?学些什么?”有些时候,甚至老师也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多,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学”。因为“教”得过多,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误解,认为学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记记,课后读读背背,用不到多思考,这样自然就会出现学生不知道语文如何学、学什么的难题;老师由于过多地包办,一轮一轮,反反复复,也容易形成一种固…  相似文献   

2.
许多初中班主任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和忧虑:昔日对老师无话不谈的学生,渐渐地疏远了老师,情感由外露趋向于封闭状态。他们开始向老师“保密”了。还有些学生似乎越来越“犟”了,老师的话当耳边风,越是不让他干的事,他越是要去试试。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学生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精神     
2001年秋,我给华南师范大学01级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教育概论》。这个班的学生出奇的对学习怀有热情。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听课方式是“老式”的、“传统”的,甚至显得有些“不成熟”,比如很多人约好了似的很整齐地望着老师,很像后来一位老师告诉我的“朵朵葵花向太阳”。这很容易让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感到虚荣心得到满足,尤其是我这样长期讲究虚荣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和他的学生谈话时,涉及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这个命题,因其文字简括,旨意遥深,所以从古而今见解纷纭。不少学者从字面上来解释“兴观群怨”,朱熹说,“兴即感发意志”,“观为考见得失”。汉人孔安国认为,“怨”即所谓“怨剌上  相似文献   

5.
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诗经》怨刺诗中的“怨”并不仅仅是指怨刺上政,更有普通人民对日常生活之痛和人生感伤的“怨”,“怨”也包括恋人的相思之苦、征人的思妇之怨等;而“刺”则有责备、讽刺之意。  相似文献   

6.
中考前选择专业是很重要的,不少学生为此煞费苦心,或是进职校实地考察,或是和家长、老师商讨,犹豫不决。直到临近开学才痛下决心:“就学这个专业了!”然而学了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就后悔了:“我的专业好难学,我的兴趣不在这方面。”另有一些学生,在读了几年后发现,当初的热门专业现在成了就业难度最大的专业,懊悔不已。  相似文献   

7.
郁夏雯 《社区》2009,(4):51-51
居民的琐事,说多亦多,说易是易,可一旦遇到棘手的难题,说不难那才是自欺欺人。被恭为“小巷总理”的社区干部常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难题。有些难题以前听也没听到过,当然更别说协调解决了。  相似文献   

8.
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广大语文教师总结了多方面的经验。但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或者说,目标朝哪走?劲往哪里使?目前的认识和作法就很不一致。有些老师认为,要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词汇,所以喜欢那些堆砌词藻的文章,遇到华丽字眼就打圈。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学生走华而不实的路。有些老师主张多讲写作方法,认为学生有了“法”,就能高水平。有些老师喜爱文学,就鼓励学生多写诗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点,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原文中透视孔子对“怨”的真实态度。孔子主张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群体利益的,就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范围上看,孔子的“怨”是广泛的,包括对违反仁道、不合礼者、遭到挫折与打击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程度上看,孔子的“怨”是很深的“怨”,甚至是“恶”。有了怨情,就必须表现出来,故而孔子认为把怨情隐藏起来是可耻的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肯定了诗可以表现怨情的同时,也就赋予了艺术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诗可以怨”对后代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丕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日拜读了钱钟书先生发表在《文学评论》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的文章《诗可以怨》。钱先生的大作旁征博引,议论横生,读后获益不浅。且因受到此文的启发,产生了一些感想,虽不过是一些固陋之见,但愿意说出来,就正于钱先生和其他同志。钱先生的文章,从中外文学史中举出大量事例,论述了“怨”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的确,文学史上表现“怨”的诗歌占了很大的数量,而且其中有很多好的作品。不仅诗歌如  相似文献   

12.
我读小学的时候,在班级中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每学期评五好学生时很少落选。因此班主任卢老师对我格外有些“偏向”,总把班级的“大权”交给我执掌。可是,我却常常令老师失望,原因是我有个最大的缺点——太老实。我从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履行自己的职权,不但没有替老师分忧,反倒让老师多为我操了一  相似文献   

13.
“诗可以怨”是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论命题,此命题反映了《诗三百》的内容特征,包含着诗人借诗抒怨、怨刺现实政治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受怨者以诗抒怨的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诗可以怨”对儒家诗学的政教功用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历代都有大量怨诗,此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14.
假如我再宽容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见!”“再见!”开完毕业典礼,锋是最后一个与我道别的学生。一起走出校门,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显然经过精心包装的礼品盒塞给我,有些羞答答地说:“老师,您收好,祝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相似文献   

15.
陈卓 《百姓生活》2014,(5):13-14
虽然提前把“教材”研究了好几遍,但当走进教室时,心理健康老师张林晓还是有些底气不足。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她要讲解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从哪里来”。台下坐着的,除了一群身穿校服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还有从当地各个学校赶来听课的老师和校长。  相似文献   

16.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兴、观、群、怨”的提出对诗歌美学作出重要贡献。在孔子“兴、观、群、怨”的基础上,后人多对其进行阐发,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对“兴、观、群、怨”不断出现新的理解和补充,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7.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对诗歌的学习还处于“老师一讲就懂,自己去读就不明白”的状态,对诗歌鉴赏题总是没有办法,因此,高考诗歌鉴赏成为复习的难点之一。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品读鉴赏能力,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悟”出来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平时诗歌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因此,要克服这一难题,必须从根本上对过去诗歌教学的“满堂灌”作出修正,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主,充满兴趣的诗歌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8.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 ,寄托着作者深厚的骚怨情感。这种“骚怨情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主要体现为 :一是继承了“山水比德”的审美观照传统 ,二是发扬了屈原的“怨刺”精神 ,三是渗透了积极进取的儒家人文精神 ,四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曲、剧等艺术作品和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群众口头文艺,以“昭君和番”这一史实为题材者,比比皆是。本文试从“昭君和番”这一史实出发,剖析《昭君怨》之类历来咏叹王昭君的部分艺术作品和民间文艺,对照史册,考证正史与“野史”(民间传闻)之区别,史实与作品之差异;检验《昭君怨》之“怨”从何而来,所怨何事?怨是否为昭君情感之主流?通过逆向溯源,觅求是非曲折,以证实《昭君怨》之类作品的基调和艺术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又不违背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20.
老师常喜欢“好”学生,老师不喜欢“差”学生,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可是,走出校门之后,“好”学生却常常冷淡老师,“差”学生却亲热老师。这种令人忽视的现象的背后,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