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用文体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它更注重的是传递信息和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在实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可运用语用学理论中的语用用意和语用功能的概念,通过语用对等来实现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即注重语用用意和语用功能的对等,不拘泥于译文的文本形式,这样可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较大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等效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语义、语用、风格、内容和语言文化对等的角度对《在亚当之前》译文作了粗浅的分析,指出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浅谈目的论对徽文化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军  褚艳艳 《江淮论坛》2011,(2):187-191
徽州以其特有的人文特色闻名于世,要将徽文化推广出去,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兼顾文化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原则指导下,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选择体现徽文化特色的概念阐述并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双方兼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用等效翻译的实质可以从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两个方面来论述。语境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话语的真正含义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言语行为分为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传达言外之意是语用翻译的重要内容。具体运用英汉互译实例分析说明语用等效是指译文与原文的交际价值的对等,而非表达形式及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无论就语音、词汇、语法而言,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都是显而易见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这种差异体现最为明显。各种语言之间除了差异以外,还有共性,这种共性就是各种不同语言之间所存在的共核。正是因为共核现象的存在,翻译中的对等成为了可能,对等是翻译中的基本要求,是译者在翻译时所努力达到的目标。翻译中的对等主要存在于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6.
罗凌霞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110-111,115
译文语义的选择是能否译好译文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学生翻译练习过程中在处理原文和译文语义对等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特征上。因此,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而且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容易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翻译工作者必须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充分的认识,依据功能对等的原则减少译文信息的丢失。  相似文献   

8.
韩礼德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建构了一个可适用的理论框架,然而从该角度对英诗及其译文的鉴赏在我国并不多见。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逻辑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种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中原文与译文对等转换的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诗汉译本的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具备应用性;英诗汉译的原文与译文很难实现“对等转换”,因此在翻译评价活动中应避免机械地照搬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语用翻译理论认为:译事(翻译)是一种包括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英汉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是导致其翻译可译性限度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文化差异不仅影响着语言本身的内涵,而且也制约着译者自身的翻译。解读英汉原作者异质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和提高译者的文化素养是缩小文化差异中可译性限度的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存在的差异,会引起译文在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从而影响了翻译的等效原则.从词汇的角度出发,在两种文化下,通过对两种语言词汇的不等值现象对对等语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实现等效翻译的一条重要原则:只有翻译者对两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使对等语更准确自然,达到理想的等效翻译.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献主要阐述了政府的政策和政治观点,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总体形势以及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最权威和最重要的来源。因此,其翻译也尤为重要。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政治文献翻译中的三个具体标准作为参考,即:信息对等、语体对等和政治文化词汇对等。这些翻译标准对于从事政治文献翻译的人员素质要求能起到参考作用,同时对政治文献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社会语用距离的反映,话语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及后起的应对策略。交际语用距离在动态语境中推断和确定并随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话语礼貌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翻译应当重视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语言选择对话语礼貌策略的影响,明确话语礼貌拟定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力图实现礼貌对等。  相似文献   

13.
赵冬生 《中州学刊》2012,(2):199-201
汉英民族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情风俗造成了其隐喻表达独特的文化负载,从而使隐喻运用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在翻译中容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原文内涵在译文中的严重亏损,也造成了汉英隐喻翻译中特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可译限度。建立汉英隐喻的跨文化映射关系是实现汉英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关键,对等替换、喻体直译、意象转换和结构扩展是实现汉英隐喻跨文化映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语用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来达说过:“翻译既翻译意义。”符号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认为,语言的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的分量却不一样,如在科技文章中,指称意义最重要;在文学作品中,语用意义、有时言内意义则非常突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所有意义完全移植到另一种语言里去,这是最理想的翻译,但却很难真正做到。因为语言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母体中,又受到具体情景的限制,必须经常做出判断,牺牲某些意义,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使译文和…  相似文献   

15.
汉语音韵学术语翻译为英语时,其意义转换有时存在阅读障碍,为了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获得相似的理解与反应,翻译时要注意保持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和讨论科技英语的句子翻译与写作。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科技英语句子的表层对等、修辞性对等和深层性对等。  相似文献   

17.
以鲁迅小说《祝福》和《药》的英译本为例,用巴尔胡达罗夫的符号学翻译理论从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价杨宪益、载乃迭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通过对原文一些细微之处的深层涵义的分析,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如何争取翻译的最大程度的等值,从而达到译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激烈碰撞,开阔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在此就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从译者及译文地位、翻译策略、翻译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三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语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该作品的特定风格。好的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考虑到“语气问题”,并且尽量达到原文和译文语气间的动态对等。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英译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强调译者要对语气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了体现文学作品风格的文体标记,并通过图表说明检验翻译效果的方法及差异。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至今鲜有人对莎士比亚第一首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在中国的翻译情况作充分考证和研究。抗战时期,曹鸿昭的译文注重诗歌的形式艺术和读者的理解程度;建国初期,方平的译文除忠实于原文外,具有浓厚的"战争"和"政治"色彩;20世纪60年代,梁实秋在台湾出版的译文讲求"信息的对等";"文革"结束前后,张若谷的译文在语言显示出典雅的特征;20世纪末期,曹明伦的译文具有整齐和押韵的特点。在纵向梳理该诗翻译历程的同时,重点讨论各单行本的翻译特点和时代特质,横向比较了多种译文的语言艺术特色,由此廓清莎翁第一首长诗在中国的翻译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