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增长快,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教育较为落后、传统婚育观念影响较深以外,生育政策的宽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国家颁布并开始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各地区正在制定计划生育法实施细则时,对民族地区宽松的生育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应尽快列入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战略决策之中。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可行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口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人工智能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大众认识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产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大众的生育期待和生育观念,形成了人口发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中国的人口发展在人工智能发展影响下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应尽快调整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3.
人口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拥有80%以上的人口,且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备,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深的农民生育行为的转变尚需较长的过程等。但人们往往忽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我国广大农村社区某些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陈丹 《山东社会科学》2002,8(3):124-126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及生育文化紧密相关 ,但追本溯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和宗族体制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生育观念和人口增长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其产生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传统、技术和管理、生理因素及人口迁移等多种原因。性别比失衡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会造成婚姻挤压、加剧非法妇女贩卖、影响社会稳定和败坏社会风气并造成道德滑坡,还不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我省人口结构的优化及人口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更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而要治理我省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则需要从转变生育观念、提高社会保障、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加强计划生育管理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中的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制度、继承制度以及生育政策等会对人口再生产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非正式制度中的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也会对人口再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正式制度甚至是通过非正式制度来发生作用的。因此,应当重视通过调整制度的设置来调节人口再生产。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 ,人口问题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经济、政治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 ,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 ,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阻力。我们认为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文化观念的影响等因素之外 ,还在于我国农村的家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庞大。一、调适理论与“国家力量的社会调适”  西方发达国家在近 1 0 0年间 ,实现了家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转变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 ,它们的国家力量并没有实行今日中国那样的人口政策 ,但通过对这一过…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我国人口学界的研究视角聚焦在人口政策上,影响了广大民众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从放开"单独"二孩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出台,把社会对生育政策的关注度推向了高潮,成为热议话题,众说纷纭。总体上看,指责计划生育(主要针对一孩生育政策)的偏多,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为应对人口婚育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国家和家庭应采取积极互动的办法,未雨绸缪,防止"少子化"倾向在我国蔓延。  相似文献   

9.
生育率转变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人口学根据西方国家人口转变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生育率转变的标准模式,即经济发展是生育下降的唯一动因。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生育率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标准模式,即在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的创新为生育率下降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下降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表明中国农村生育率转变走的是一条计划生育与社会发展并举的特殊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本国的人口实施控制,但是成效却大不相同。快速增长的人口将严重制约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如粮食、土地、环境、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生育政策运作机制的对比研究,发现两国在政策制定及其实施机制上存在的差异,探究印度计划生育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对人口生育控制的更为有效的政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1.
陈友华  苗国 《江海学刊》2023,(6):115-123
作为社会福利的子集,生育福利被多数研究和政策实践认为有助于生育赤字治理。但发达国家近几十年来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过度的生育福利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部分国家因此陷入“福利陷阱”,拖累了经济增长,生育福利“错配”甚至导致某些国家民族结构出现较大改变,给未来带来隐忧。基于理论—实证双重视角,社会福利对生育率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净影响究竟如何,理论层面难以定论。经验数据表明,社会福利与生育率间呈微妙的负相关关系,生育福利短期或许有助于低生育率的轻微反弹,但长期看不容乐观。“福利陷阱”与“低生育率陷阱”两者共生是人口和家庭再生产激励倒置的必然后果,只有降低子孙后代的公共产品属性,提升生育行为的家庭回报率,把适度生育福利供给与中华优秀传统生育文化复兴紧密联系起来,配合其他公共政策强化对新生代的婚育教化,实行东方之治而非西方模式才能克服人口危机。  相似文献   

12.
"全面两孩"政策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必将对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它将改变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体系的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变"从紧"导向为"宽松"导向,鼓励按政策生育,同时将对奖励扶助政策、节育政策、惩罚政策、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产生不同的重要影响。要有效落实"全面两孩"政策,需要相关部门变原来的"从紧"思维为"宽松"思维,变"人口是负担"的传统观念为"人口是资源"的新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设计新形势下的人口政策规范、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式,树立科学的人口价值观、发展观、问题观和治理观,形成现代人口治理机制,实现我国人口可持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后进山地民族的人口增多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日增,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又维系着传统生育习俗在其社会中的发展与影响,形成怪圈。文章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问题,传统生育习俗在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上仍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严重制约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人口、生态之间的恶性循环,传统生育习俗既属于历史范畴,又属于文化范畴,体现的是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要使二者相适应,不仅是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问题,它需要进行全社会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福林 《中州学刊》2006,(5):134-136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使用经济利益手段对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进行引导,使其与国家的生育政策相符合的政策和措施体系。在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对影响意愿生育数量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切实考虑计划生育家庭对社会所做的特殊贡献及其特殊需要,协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主体内各个部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对如何落实这个政策提出了具体实施办法和意见。"单独两孩"政策是基于"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的中国人口现状基础上制定的。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政策取向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我们在国家人口文件中所熟悉的表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而这次调整,就是在"完善生育政策"之前,加进了一个根据具体阶段不断调整变化的如何"完善"的具体措施: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人口转变及后续社会保障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开始,我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类型,这种转变是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生育政策强力控制生育而迅速实现的。当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向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社会和政府对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社会保障工作要统筹考虑,要有新的思路和对策,并能维持来之不易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低生育水平,我们认为,这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城市人口风险是城市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面临损失损害的不确定性。当前城市人口风险主要表现为少子化、无子化、劳动力短缺化、单极化、人口承载极限化、贫困化与老龄化等几种风险。防范和化解城市人口风险,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提高城市人口风险意识;创新生育政策观念,引领生育潮流,有效增加城市人口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城乡人口调控政策力度,有序引导人口流向;加大扶贫力度与覆盖面,多渠道增加贫困居民收入;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积极养老养老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各省内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现有的省级水平上对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很难给出较为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利用1990年我国2031个县(市)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民族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生育政策等资料,分析了在低生育水平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和生育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级生育政策对县级生育水平的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县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类型对生育水平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研究还揭示,中国各民族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育政策的差异所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死亡率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显著地高于汉族地区。因此,中国民族之间生育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出现的多胎生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强的农户容易致富,农村社会保险差,农民希翼养儿防老。另外,还有中国旧的传统思想如希望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这些原因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化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这里指的文化是指在农村引导个人生育行为的那些观念、意识、习俗等组成的文化氛围。在农村,那些传统的观念,意识、习俗对农村人口失控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念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恩选集》第四卷)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代,传统文化不仅对人口的职业选择与流动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影响到中国人口总的发展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与人口职业和流动关系的历史考察,来探讨中国人口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口关系概论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论,我们认为,它对人口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体现出来:1、渗透于民间社会的风俗、礼节;2、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人口观念;3、历代政府所制订的人口政策;4、各个宗族所制订的宗规、族训,其中有许多对人口行为的限制性措施;5、封建道德、伦理说教,主要是历代思想家所阐释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