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另一种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及生态殖民扩张导致生态危机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并从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主张重新建构未来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树立绿色消费观,均具有重大启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及有关生态方面民俗研究成果积累的学科建设的锐角出发 ,提出了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 ;并从生态民俗的视野 ,关于植物生态民俗 ,关于动物生态民俗 ,自然周期的生态民俗 ,人类在食物链中居统治地位的生态民俗等五个论题 ,阐述了中国生态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8
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社会生态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出发,从处理这五大关系中折射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维度和价值诉求,孕育出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观,即和谐生态伦理观、和谐社会观、生态文明观、生命价值观。这四种伦理价值观维度反映了社会生态人对自然、社会、生态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伦理构想。  相似文献   

4.
劳动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展开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早期在对异化劳动的哲学批判中阐发了自然异化的思想,中后期进一步通过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经济学批判,从物质变换断裂的角度对劳动异化和自然异化进行了实证分析,深刻地揭示出资本的逻辑是生态问题的实质根源,由此马克思将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置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从生态存在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人的生态本性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与生态自觉性。在生态存在论哲学观的学理基础上,直接产生了以海德格尔后期美学思想(“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生态本性理论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人文精神,它在人的平等权、生存权、人的价值、仁爱精神与人文关怀等方面均包含了自然的纬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生态哲学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马克思生态哲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剖析了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的、有机的和本质的联系。该哲学体系从社会因素角度分析了自然异化,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思路,为新的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①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8.
龙玲玲 《理论界》2013,(4):8-1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颠倒了物质生产关系,导致主体脱离自然的怀抱,自然淡出主体的视野,使人以异化的状态、拜物教的心态对待"对象性"的自然,对待"现实"的个人,对待"鲜活"的社会关系,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异化。异化的自然以一种报复的场景即物质交换的断裂和生态危机呈现在人类面前。人类必须积极反思,并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克服异化表象,将生态唯物主义观念引入生产活动之中,才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从探讨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到形成生态系统观,从提出零增长方案到形成可持续发展方案,从生态伦理学到自然价值论,这是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历程。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当代全球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这两个方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来架构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反映生态文明的伦理—价值规范;而自然资本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则是反映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站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维度,结合有关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蕴涵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生态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联系起来的,本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实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四个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不管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还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或者是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生态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力是一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力形态,当代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当代性"与"生态化"的有机结合,其"当代性"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以高新科技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其"生态化"表现在当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化的标准,并且能够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十七大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生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彰显出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与理想,也为新世纪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指明了正确道路。无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体的构成及权力交接,还是中国未来经济政治的永续发展战略,都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发展与生态执政的思维方式,构成了我党执政的鲜明特色,亦是传统执政方式现代转换的突出表现。这种执政的生态思维,为中国社会政治环境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自然理论是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科学体系 ,它批驳了那种把自然、人、社会相互孤立起来的观点 ,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它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不但为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 ,而且为建立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时代,生态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发展方式和生态伦理及发展伦理之间的关系。从哲学层面看,主体人的异化、科技异化和消费异化等动因构成了发展伦理的前提基础。因此,在生态语境下,发展伦理的架构应指涉更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关春玲 《江汉论坛》2008,1(1):60-63
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观的阐释体现了以生产劳动和阶级政治的观点透视当代生态问题的"应用马克思"的理论取向.奥康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框架内分别就工具主义自然观、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以及环境史的叙事模式所关涉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等问题予以独到的分析;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内蕴对深化当代生态哲学研究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视野探求人的生存之本、之根,必然是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为关注对象.这种关系性视野及价值论的展示必然是生态性的,其关注的终极视点并不是停留在对环境自然状貌的解析与体验上,而是需要追思于人的存在,求解人的生态性生存机理,体现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的生存及发展路向,进而展示生态性生存的意义及意向性.为此,我们应该从生态合理性的角度体验生命的价值,科学把握人文生存向度,关注生态公平指向与效率,生态性地认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说明,衡量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得出当前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结论。甘肃省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作为一种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生态批评学迅速发展。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劳伦斯的作品解读,分析劳伦斯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借以警醒当代社会,必须培养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以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产生于西方当代社会反思社会发展方式并寻求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一种具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的崭新文学批评流派与文学研究方法,当代生态批评专注于有关文学对自然的再现的生态思考,这种聚焦于文学中自然原型的生态批评思考构成了当代生态批评的重要批评视阈。生态批评家在生态文明视野中对自然的文学再现进行批评性解读,重新审视文学对自然的再现,对自然原型进行建设性的生态批评研究,探索蕴含生态思考并契合当代生态文明构想的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