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学术话语形态,具有民族性内涵、科学性内涵和大众性内涵。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其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其"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统、道统和学统,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成为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主流,成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现行省区,台湾具有岛内少数民族、华东南地方、传统中国、现代西方与现代中国五种文化互动的丰富经历和经验,堪称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实验室。台湾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两个方面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华现代化早期即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术传统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12,(12):291
12月8日上午, 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中国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创新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炳麟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国政治学会会长李慎明在大会上作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专题学术报  相似文献   

4.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的内在动因: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逐渐摆脱它对于外来学术话语框架的制约,从而提出植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学术话语。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促进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重建和面临的三重思想任务,进一步探索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重建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乃至颠覆了基于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其经济实力和地位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意味着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此次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7.
《天府新论》2013,(5):2
《天府新论》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本刊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本刊发表国内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是了解国内外社会科学学术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  相似文献   

8.
<正>4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董晓波、胡波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新时代学术评价要有"三新意识"。文章指出:一个国家的学术评价标准对整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直接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亟须在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上正本清源,破除积弊,守正创新,真正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之路。  相似文献   

9.
姚建斌 《云梦学刊》2001,22(4):127-128
"中国背景方法"的提出,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提供了别样化的视角;为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文化历程的内质提供了不同寻常的思路;为冲破"体用之争"、"中西之争"的迷雾,创建中国自己的当代学术体系的理论范型做了富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天府新论》2012,(6):1
《天府新论》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它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本刊发表国内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文化、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11.
来稿须知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在国内外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热诚欢迎校内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赐稿。一、本刊宗旨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奉行"双百"方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本刊主要刊登哲学、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语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现代化》系天津社联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月刊,着重深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明年本刊将更富有学术理论性,强调理论层面的探究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紧密性,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理论与现代化》无疑是广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3.
《天府新论》2011,(6):163
《天府新论》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它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本刊发表国内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科教  相似文献   

14.
征稿启事     
《青海社会科学》2014,(1):F0003-F0003
<正>《青海社会科学》(双月刊)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性,鼓励和支持学术上有创新、勇于探索、有独到见解的作品,侧重发表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作品。现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北方十佳期刊"。开设本刊特稿、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民主法制、社会民生、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神话与民俗、地方研究等固定栏目;并不定期开设评价与争鸣、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此,总书记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和"灵  相似文献   

17.
《天府新论》2011,(5):2
《天府新论》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它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本刊发表国内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科教等社  相似文献   

18.
前记 我和杜维明先生先后有过两次访谈.第一次是1992年9月在哈佛当"文化中国:理念与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后,我们谈了大半个下午,嗣后写成《"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一文,发表在我主编的《中国文化》杂志上.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的人文学术经历了两次范式转型,一是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丕变,二是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学术形态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学术形态的变迁,近年来,人文研究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即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向“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的方向性转变。第三次转型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主旨,要求学术扎根于中国社会和现实土壤,直面并回应时代问题。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此回信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回信精神,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致思于如何凝练基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问题的学术概念、理论、思想,如何创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范式,以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ISSN1002-1698CN34-1004/C,双月刊)是面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每期312个文字页码和8个彩页,是深度学术信息和综合学术信息最多的国内知名学术期刊之一,已入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学术界》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为指导,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积极探索和解决中国人发展问题,试图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学术界》长期采用特色栏目方式记录我国学术界具有学术史价值的问题和成果,坚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