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冷战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 ,朝鲜半岛是美苏冷战在亚太地区的前沿阵地。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其地缘政治命运。当前围绕朝鲜核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东北亚安全的日益关注。美朝关系是决定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冷战以来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 ,以更清楚地认识美国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1)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日本国内涌动着推动国内改革的诉求,并出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其终极目标是走上"正常国家"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两国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解决了同盟一度缺失"敌人"的难题。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在所谓积极发挥国际作用以及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名义下,主动利用日美同盟为自身国家利益服务,不断将日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向全球范围辐射和投送,这一转型必将对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之后的美欧关系将如何发展?怎样理解美欧关系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本文从考察20世纪美国对欧洲政策中存在的两个连续性特点出发,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对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合方面持续的努力可能产生的反应,从而试图在学理上揭示美欧关系由于双方政策原则的分岐而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4.
以中日关系的"政冷"现象为背景,学术界自世纪之交以来刊出了大量关注冷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趋向的研究成果,但对其表述的相关概念诸多,有待进行梳理和建构。本文在对前辈学者提出的"民族保守主义"、"总体保守化"、"政治右倾化"的表述给以评价的基础上,试对"日本右倾化"可作为冷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趋向的一语概括的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一、冷战后美台关系的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依仗其“一超”地位,凭借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以架构由其“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并由此来指导美台关系。从1989-1998年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一关系较之冷战时期,既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性,又具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即在保持冷战时期美台关系基本架构基础上,美国着力提高台湾“独立政治实体”的地位,以实现“以台制华”的目的;但又抑制台湾当局自我膨胀,以免影响其对华战略的实施。而台湾当局则企图借助美国“以台制华”政策,期望美国“修…  相似文献   

6.
日美同盟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生物,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相反却日益强化,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用,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东西方为了刺探对方军事情报、战略部署、政治动向,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各种间谍活动。今日世界,冷战结束,东西方矛盾大大缓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前苏联分崩离析,各共和国为了在旧体制的废墟上创建新的国家而艰苦奋斗,内乱频仍。那么,间谍战是否停止,各自相安无事?恰恰相反,间谍战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在不断升温。人们称间谍战为“无硝烟的战争”。 近年来,随着经济日益成为各国国家战略和国家关系的重点,国际间谍战的焦点也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了经济、科技领域,并且已由从前的东西方集团互为敌对目标演化为美国及其盟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竞争。 德国、日本、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的经济间谍活动日益频繁、激烈。法国间谍人员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等企业中安插“鼹鼠”,以窃取科技情报。日本在恢复经济、发展科技的过程中,从美国、西欧等国盗窃了大量的高新技术情报,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及中日美三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冷战后的中日美三角关系有过多次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年4月以日美发表有关安保关系新定义的共同宣言为标志的日美关系的调整,和1997年10月以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中美宣布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标志的的中美关系的调整。冷战时期的日美关系是以美苏争霸为背景的双边关系,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在东亚建立起一条新月形防堵圈,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是这条防堵圈中最重要的环节。1951年签订、1960年修改的《日美安保条约》,构成了冷战时期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条约基础。为了维持日美…  相似文献   

9.
冷战对美国社会造成的诸多影响中,官智合流是最为深刻且最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出于冷战需要,联邦政府大力扶助社会科学研究,客观铸就今日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地位;出于保卫"自由"的观念,美国学术界积极投身于冷战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冷战的进程。冷战危机下形成的"政治——学术复合体"随形势发展而不断变迁,迄今仍是主导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日、中两国都曾与缅甸保持过传统友好关系,但是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上台后,两国对缅甸采取了不同政策,因而导致了后冷战时期不同的对缅关系格局。1988年以来,日本对缅甸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在缅甸的投资和贸易额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其一贯使用的外交工具ODA也呈下降趋势,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对缅外交受日美同盟外交、国内政治分歧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日本的缅甸政策定位模糊。相比之下,中国的缅甸政策目标清楚,政策执行富有延续性。在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上,中国国内各种行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导向明确,并成功利用了地缘、华商网络等有利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台湾对美游说活动历史悠久,基础较好,目标明确,协调有力,方式多样,影响较大,成效明显,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不利影响。冷战后,台湾对美游说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值得研究、关注。同时,为减少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对中美关系的不利影响,中国大陆应加强对美民间外交。  相似文献   

12.
有关美日同盟的争论时来已久,由于是冷战的附属产品及其历史遗产,其在冷战后存在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国际政治的发展,并没有阻止美日同盟强化的步伐。这一历史遗产能持续性发展,存在诸多的内外动因,即国际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美日同盟职能的不断演进、可靠性需求在不断增加与同盟机制建设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3)
昭和天皇的态度对日本对华战略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侵华初期的以战迫和主张到占领南京后的积极主战,再到侵华战争僵持期的"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以及日美开战后企图挽回战局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上,昭和天皇发挥了重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昭和天皇在御前会议上支持极为苛刻的对华和谈条件,以致遭到中国拒绝后,近卫内阁做出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决定,使战争陷入长期化。对此,昭和天皇难辞其咎,应该担负最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281-284
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以其特有的冷战意识形态特征,成为肯尼迪政府冷战的政治工具。美国的冷战国家安全体制和肯尼迪本人的政治理念,又为现代化专家广泛参与肯尼迪政府第三世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在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下,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对印尼的基本认识和外交策略,试图把印尼纳入美国所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印尼的国内局势却不是按照现代化理论指引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理论自身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深入思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的政策是其对东欧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服务于遏制苏联的冷战大战略。1956年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政策从"解放"调整为"和平演变",波兰因其在华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十月事件后出现的民主化倾向而成为美国推行新政策的重点对象。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深受美苏关系的支配;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美国对波兰政策受总统大选政治的影响;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看,美国对波兰政策体现了一致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台关系得到发展,而美台军事关系是美台实质关系的核心。本文首先回顾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历程,然后剖析了冷战后美台军事关系得以提升的原因。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美台发展军事关系必然会给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本文指出了美台军事关系发展的影响和限度,笔者最后探讨了中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8,2(1):161-169
德里达后期的著作<友爱的政治学>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展开思考,他从古希腊的友爱来源于血亲兄弟之关系,来讨论城邦政治,正是血亲关系建构了社会共同体.德里达对施米特的"敌意"展开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既没有友爱也没有敌意,这也就是说,朋友与敌人构成一种奇妙的转化关系.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突显出的"敌意",在德里达的解构中,那就是"幻影朋友之回归".  相似文献   

18.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与终止,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全面正常化的曲折历程。此间美台双方围绕这一条约的具体运用所产生的互动,则在微观层面上折射出美国对台政策的实质。在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理念中,谋求"对美友好的中国政府"不仅带有旧式的殖民主义色彩,而且还兼具"冷战政治学"的意识残留。  相似文献   

19.
自冷战结束及台湾政治变动以来,美国国会议员与台湾当局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美国国会台湾小组"和"美国参议院台湾小组"的相继成立、壮大及频繁活动就是一证.越来越多的美国国会议员加入参众两院"台湾小组"并开展频繁的游说和立法活动,这势必对中美关系和美台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对此,中国应考虑相应的应对之策,包括加强与美国议员的沟通,发挥华裔社团和华裔精英的作用,加强游说队伍建设,打"经济牌",建立美国国会个人资料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等.  相似文献   

20.
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战后初期日美所建立的日美安保体制逐步发生了嬗变,至冷战格局瓦解后,质变为以日美军事联盟为核心的新日美安保体制,昔日的日美同盟得以重新定义。此文拟从亚太地区安全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以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