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善治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新选择,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是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成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善治的最大障碍,对此,应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和宣传大学生公共精神;利用社区环境,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公共精神;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巩固和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明确社区规章,约束和消除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相似文献   

2.
"服务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将志愿服务整合到大学德育中的创新模式,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针对当前中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认知、参与和保障方面的问题,将"服务学习"理念和模式运用于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借鉴服务学习理念和模式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利他互惠理念、遵循专业发展的服务导向、构建服务推进的保障平台、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驱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如何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高校大学生精神培育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回答了为什么要用井冈山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以及怎样用井冈山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肩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重任。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环境,创新民族精神培育载体,引领民族精神培养方向,丰富民族精神培育内容,滋养民族精神培育的土壤,挖掘民族精神培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培育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培育的特色范本。传统家训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回应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新境况的有益尝试,既发挥现代家庭在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又贴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实现传统家训固有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社群和谐,安民乐民""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等传统价值基因的现代性转化,以涵养大学生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同时借鉴传统家训价值观培育方法:灌输和渗透相结合、说理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社会要求"与"主体需求"相结合、"体系构建"与"生活融入"相结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四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的四大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当前,中国社区的类型多样,但"中国特色"的社区还处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的过程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治理要淡化"行政化"倾向,探索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模式,理顺社区自治模式中的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居委会与驻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面对当今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的三大困境,要区分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关系,促进社区文化产业培育;中国城市老城区、老社区建设宜居社区,既要借鉴国外宜居社区的经验,更要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人际关系"等维度促进社区重塑.  相似文献   

7.
徐峰 《殷都学刊》2010,31(2):149-15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这种精神和思想理念,成为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竭力克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矛盾和困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提高民族素质、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目标要求不明确,内容陈旧、贫乏,措施不力、形式单一等不足。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通过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来培育民族精神,同时要把民族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需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针对大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和其所承担的时代任务,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为:攻坚克难、拼搏向上的斗争精神;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通过坚定奋斗意志、把准奋斗方向、明确奋斗任务、注重奋斗方法与提升奋斗本领五方面寻求有效路径,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10.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顺应形势,积极参与大学生民族的培育过程,从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两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为"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精英人群,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扮演着伟大中国梦的寻梦人角色。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民族精神状况整体是好的,我国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现状、民族精神培育现状也有令人担忧、有待改进的方面。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缺乏深度的思考,践行民族精神的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需要完善制度、加强领导,建立多渠道、立体式的教育机制,重视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奋斗精神蕴含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朴实纯粹的奉献精神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对于凝聚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需要从构建奋斗教育体系、建设奋斗主题文化、构筑奋斗实践平台等方面实施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奉献、务实、求真、和谐"为核心内涵的青海精神,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青海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海的具体展现。将青海精神贯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助力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相似文献   

14.
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需要经历扎根实际、资源发育、机制生成三个环节。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区教育成长"意识尚未占据主流地位;相应资源培育不足;配套机制培育明显滞后。后发城市社区教育成长需要通过推进社区教育成长基本共识培育、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培育、拉进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培育三个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淡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应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资源的作用,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肖应连 《理论界》2008,(2):167-16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血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光大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本文从文化的视野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内生性资源,外来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借鉴性资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实践性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共治过程中的区域化党建是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在价值引领、资源整合、行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项工作还面临着党建理念的行政主导、主体参与的"冷热不均"、客体属性的跨域跨界、媒介使用的重形式轻实效等多重困境。鉴于此,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推动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需要从四个方面作出努力:转变党建理念,从行政主导走向"一核多元"共治;衔接自治与共治,推动整体性引领;推动网格化治理,整合社区共治的边界;探索"互联网+社区共治",推动技术运用与社区共治的精准对接。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民族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培育现状,并从教育意识、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寻求培育缺失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129师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代表,而红色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129师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关联,以及"129师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遵守,分析"129师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并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力量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转型升级及其网络化速度加快,传统雇佣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为了使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政府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高等教育生态圈;高校要汇聚力量,构建独居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要以创新精神跨界协作,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生涯内涵;大学生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快速试错中优化成长,持续增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