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完整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就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作品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挖掘、揣摩、总结,全面设计演唱方案,规划声音,雕琢韵味,塑造意境,以情带声。演唱声乐作品仅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艺术表现。本文将从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作品韵味与风格、演唱中的声音和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完整演唱声乐作品,如何在演唱中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2.
赵华 《南方论刊》2010,(12):92-94
声乐是人声的艺术,它只有通过人的演唱并产生了听觉审美效应之后才能完成其艺术创造,人声是声乐艺术的物质基础。在演唱过程中,情感的抒发又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如何把握演唱中的声情因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至关重要。本文以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作品《弄臣》为例,通过对人物利哥莱托的性格剖析以及对音乐的把握,探讨了如何塑造利哥莱托的声情形象。  相似文献   

3.
歌剧选曲是民族声乐作品中专业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演唱难度较大的一类,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要兼顾多个方面如人物的演绎、戏剧性的表现演唱技术的控制、歌曲结构的把握、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二度创作的发挥等。本文针对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歌剧选曲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以此分析民族声乐作品中对于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唱与表现的技巧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提出有益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相似文献   

4.
钢琴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琴不仅可以作为独立演奏的乐器,而且还能够与其它艺术表演形式共同演绎完美和谐的音乐作品;同时,钢琴在其它艺术学科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钢琴对其它艺术学科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与“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种类之一,在人类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情”与“技”的两种不同概念,阐述了“技”为“情”而存在,“情”因“技”而升华,“技”是手段,“情”是目的,“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理论是文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声乐艺术是众多表演艺术种类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既是表演者与人声"乐器"的巧妙配合,同时也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受众.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谈及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受众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过程,力争从接受视角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观照,以加强对文艺审美接受研究的重视,推动声乐表演艺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声乐表演是以演唱的声乐作品为依据的创作过程。表演者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作品体验,才能对作品形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准把握作者及作品形象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演唱技能充分地展示作品。美声唱法是世界巅峰声乐艺术,在声乐表演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要求。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声声乐表演的体验技巧。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群中,特别是声乐表演艺术,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人们都过多重视演唱的技能技巧,而往往忽视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表演者的影响。文章将通过影响声乐表演心理的因素和培养声乐表演心理控制与调节能力两个方面详尽阐述声乐表演心理控制和调节能力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从而能够引起广大声乐艺术工作者的对这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声乐艺术是一个需要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共同努力协调配合的综合性艺术。在形成这个综合性艺术的各个环节中,声乐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着重阐述了这个环节上,演唱者的创作性活动,对于声乐作品艺术效果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进行这种创作性活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技巧。这包括: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正确使用意境想象;正确渗透感情、自然流露情感;进行旋律上的适当加工;正确的运用声音;进行适当的个人创造力,是演唱者使作品获得更完美艺术效果应该不断努力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人文主义思潮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它源于意大利,与同样诞生于意大利的美声声乐体系有着必然的紧密关系,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它引领了声乐作曲技术达到高峰并将声乐创作导向主调风格的独唱歌曲;又在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狂热复古中催生了歌剧艺术;同时带动了对声乐演唱技术的规范性思考和系统性研究。美声声乐体系在这一复杂的综合过程中悄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歌唱是音乐和歌词语言文字的相互结合体,歌词语言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歌唱语言的规范化和技能化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演唱者的咬字吐字的艺术特定化处理和正确科学的发声以及流畅动听的音乐旋律曲调相结合,给听众塑造深刻的音乐形象。演唱者必须充分认识语言的规律和特征.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充分发挥语言在艺术中的创造功能与作用,以便演唱时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演唱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感染力靠表演者的演奏与演唱来体现,表演者将无声的乐谱变为有声音乐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声乐作品的演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声乐作品的诠释与案头准备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者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理解与演绎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李人亮 《北方论丛》2002,(5):119-121
学习声乐演唱与学习乐器演奏相比,在人们意识中存在着很多误区;声乐演唱技巧从外部形态来观察只是一些皮毛,发声器官的内部活动主要是靠人们的听觉去感知它.因此,了解掌握学习歌唱的入门方法和常见的问题,探讨进行嗓音训练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歌唱悟性和利用语性采学习歌唱,使自己的声乐演唱达到完美境界,是每一个学习声乐演唱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经典声乐作品《古老的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作品的词曲风格与演唱技艺的深度融合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基础,《古老的歌》词曲优美、厚重深沉,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具有巴渝峡江风情和"川江号子"的源流。一首经典的歌曲,是作词者、作曲者和演唱者三维打造的结果,文化元素、情感体验、演唱技巧共同挖掘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深度。廖昌永教授抒情恣意的演唱,展现了《古老的歌》的震撼魅力,成为近年来蜚声中外声乐殿堂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声乐艺术的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声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昌盛的阶段,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好歌声及好作品出现,因此,声乐艺术亟需从科学方面创建一种规范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科学体系,以供后来者进行学习和探讨。本文简要阐述声乐和声乐艺术的内涵,着重对声乐语言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群 《学术探索》2012,(3):183-185
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群 《学术探索》2012,(4):73-75
民族声乐作为·种子t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8.
表达思想感情是歌唱的本质,只有当把声音技巧运用于表达思想感情时,这种声音技巧才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在具体演唱中,由于个人的思想性格,文化素养、生活经历、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对同一作品的感受和感应也不尽相同。因此,同一声乐作品,不同的人演唱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并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美的嬗变——论当前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声乐是大众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而不同类型民族声乐作品的普及与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大众对于民族声乐的欣赏取向。我国当前的民族声乐形式,既有前所未有的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发展背景,又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以"土洋之争"、"原生态之争"作为切入点,通过"争鸣"来回顾建国以来民族声乐审美的转变;其次,通过阐述当前流行音乐文化对于民族声乐各个艺术层面的良性影响,试论当前民族声乐所包含的多元化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论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 《学术论坛》2006,(4):156-159
歌唱艺术不是单纯追求歌唱技巧的艺术,而是十分重视歌唱感染力的艺术。歌唱者要发挥最佳的演唱水平,声音的美固然重要,却不能轻视情感的表现,这两大要素的结合十分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如果只重视技术而忽视艺术表现,发声技巧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只有在演唱时真正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准确、生动、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