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争论最多、关注最广的文学和哲学理论之一。解构思想的诞生撼动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在场"中心论。解构主义的出发点是西方的经典文本,德里达引用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将它们作为他思想的源头和研究的对象。从柏拉图的《斐德若篇》(Phaedrus)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德里达一步步地构造了一套由不同的新概念相互交叉、相互说明的解构思想。这种蜘蛛网型的解构思想,制造了一个西方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及其代表性经典无法逃出的陷阱。德里达通过他本人创造的新概念如原始书写、延异、踪迹等攻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语音中心主义思想,为几千年受敌视的"书写"(文字)重新定位。由此可知,"书写"概念在德里达解构思想中所占的地位。那么,这种以"书写"(文字)问题作为基础的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是如何被解读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个概念在非西方世界的解读,探索德里达解构思想在非西方世界的影响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文字学”理论 ,是 2 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文本的传统意义以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等级概念 ,德里达实际上为我们解构了亘古如斯的西方传统哲学 ,即“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海德格尔以其基础存在论,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但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同样被德里达指责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当然,在德里达那里。仍然存在着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误读。虽然。在反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德里达比海德格尔更为彻底,但德里达也难以摆脱被解构的命运。在这里,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表明了一条永无止境的解构之途。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5.
幽灵性是德里达早期以异延为中轴的解构理路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无X的X"、弥赛亚性、宗教性等话语筑起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场域。幽灵性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和基础——主导辩证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政治学,成为对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后马克思思潮认知测绘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6.
摹仿作为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德里达认为传统摹仿理论建立在形而上学哲学基础之上,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意义并未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德里达从书写/文字、文本、主体三个维度对传统摹仿论进行了“清淤”与解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摹仿理论——文本摹仿论,为人们解答“何谓文学”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后现代思想的前提,建构富有活力的后现代话语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构主义,因而需要梳理他们在一些共同论题上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关系,这是深入把握解构主义必须进入的领域.把德里达的"起源缺乏"与海德格尔对在场的论说相联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这一思想是在与海德格尔持续展开批判性对话中来阐发的.海德格尔一方面解构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在场"谬误,另一方面他要寻求早期希腊思想中的"在场"所具有的真理性.而在德里达看来,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补充和替换的结果.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历史,就是通过对起源之空缺的填补,而后展开其历史性.德里达将这样的起源与历史性放置到补充与延异构成的场域中,对于他来说,起源与历史性只能在"延异"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场"和"隐喻"既是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两个主题.德里达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来自于他独特的哲学关注点,他把它们看作形而上学幻觉的发源地,关注它们的定性;文学则完全不关心纯粹的在场和隐喻是否可能,也不关心它们的定性,而只关心怎么把在场和隐喻游戏做好.两者的裂痕表明了德里达解构理论对文学理论的不洽适性,看来,并不存在把一种以哲学为旨趣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研究的直接通道.由此可见,我国文艺学界应对将德里达的概念和理论直接用于文学批评的做法进行检讨.  相似文献   

9.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指称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实质特征的一个概念,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通过为人类提供人类之根支撑起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德里达通过发现潜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替补游戏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指出逻各斯作为原始起源的概念不过是补充的神话。德里达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解构了它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把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人类之根连根拔去而把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从不合理的一元价值观下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成了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个人。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与形而上学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的历史是一些隐喻及换喻的历史,隐喻是能指的游戏,没有先于隐喻的原义,因此也没有一个给与意义的他者存在。他由此去解构形而上学,也因此给与了我们一条理解形而上学的途径。应该说,德里达对隐喻的形而上学结构的描述与对形而上学的隐喻结构的解构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议,涉及朱自清是否是大师、批评心态和标准及其散文好用女性意象、语言技巧等或大或小的问题,究其实质,是如何处理道德批评和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于 192 7年 7月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讲演 ,既是一篇研讨魏晋文学的重要文论 ,也是一篇讨伐专制独裁的战斗檄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对魏晋一代文学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剖析 ,其中对晋末诗人陶渊明的评论尤具学术独创性。全篇讲演运用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 ,至今仍不失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本细读以及文学社会学的有关方法,对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进行了研究,认为小说对于健全人和盲人分别进行了推拿。健全人的病症是尊严感的严重缺失与犬儒主义的盛行,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抽离了"爱"的内涵的"秀爱"心理。盲人的病症是其过于坚硬的自尊,导致盲人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心墙,徘徊于反驳健全人与皈依健全人之间。同时指出小说也存在一些问题:功利化写作的影子,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由中短篇向长篇的转变,作为盲人群体与健全人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还有瑕疵。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分属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畴,批评也在话语理论的冲击下走向文化研究,两者并不全然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为文化批评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同时文化批评也可以激活文学批评,从而走向更宽广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新批评从属于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文学本体论是其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是其主要方法。新批评派对惠特曼一首诗歌的解读是其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新批评派诗歌批评的特点。新批评派对这一诗歌解读的个案给了我们关于文本细读的理论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蒙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实践相兼相融,其书写视野和致思路径独特而新颖。作为最为典型的作家批评者的王蒙,他将感受和对话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颠覆了苦大仇深似的学术陈见,彰显出一位优秀的小说理论家和出色的批评家双重角色的智慧和才情,确立了王蒙在中国当代批评史上特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代第一部评论当代藏族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集<歌者无悔>进行深入剖析,指出这部评论集力求从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和现代文艺思潮的大背景,用诗的思维、诗的语言进行理性的评论建构,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批评的诗性.  相似文献   

18.
批评家: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结合,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当下的文化批评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认识到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差异。中国的文化研究在1990年代的兴起具有本土文化语境与西方理论影响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本土现实的挑战是更为根本的。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早年从事词的考据之学,中年以后转入词的批评之学.他的考据成果如<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宋词论丛>等著作,代表了20 世纪人谱牒之学、白石词乐之学与声韵之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评成果如<月轮山词论丛>和<词学论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考据之学到批评之学,体现了夏承焘在研究方法上由"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的重要转变.他的"词内看词,,表现为对词的字、句、声、韵、调、体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订;他的"词外看词"则表现为诗词之比较、词文之对读、词作与词论之互参,以及由作者的时代、环境、遭遇、个性、政治倾向、生活态度、文学观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形式与风格等等."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各有优点和局限,夏承焘的过人之处是能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非洲批评家往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非洲文学批评,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学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将文学批评看成社会批评的一部分,强调文学批评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他们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文学批评方法,而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采取最合适的方法。他们对文学形式本身并不十分关注,甚至将文学形式本身也看成是文学的社会因素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