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共有150个姓氏,依据拥有进士数量,可以分成进士大姓、进士常见姓、进士小姓和进士稀见姓等四个层次.与清代前中期相较,后期进士群体所涉姓氏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姓氏分布集中度产生弱化倾向.进士姓氏在分散的同时,也具有一种区域集聚的特征.考察和揭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的基本状态,对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重要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州历代从外地迁入的姓氏中以福建的姓氏最多,如陈、薛姓等。2007年~2012年,温州10大姓排名不变,"百家姓"后10个姓氏人口总数和排名变化较大。温州姓氏文化特征:大姓聚族而居,各族大都设有祠堂,修有族谱,以苍南最为典型;人数在100以下的小姓、罕姓移民基本上是现代的外来户,大多来自山东。  相似文献   

3.
清代安徽共有11 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4.
陕北目前主要姓氏约有三百多种,其中张、王、刘、李为大姓,人数最多,遍布陕北各县市。此外,各县均有大姓巨族,如绥德马姓、安姓、霍姓,米脂高姓、艾姓、杜姓,清涧白姓、惠姓、师姓等。陕北姓氏来源复杂,明代以前居民称为土著,另有因仕宦、屯兵驻防、移民、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本地者,因各民族融合定居本地者则是陕北姓氏的另一主要来源。同姓聚居、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及同姓分户是陕北姓氏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安徽名媛数量分布遍及全省,但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了以皖南徽州府、皖中安庆府及庐州府为中心的核心区,名媛数量呈现出从南到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从每个府名媛数量的分布来看,名媛数量在姓氏分布上极为均匀。以县为单位计,清代安徽名媛数量存在着县域分布上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且其科试名次极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榜眼、探花更不在少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江南进士在全国的突出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府与府、县与县之间极不均衡,尤其集中在苏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府的附郭各县的一些世代仕宦的簪缨望族,显示了个别地区和少数家族在科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姓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分布规律。本文作者,通过对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的统计分析,指出这一群体的姓氏分布不但遵循我国人口姓氏分布的一般规律,而且表现得更加突出。同时,对于这一群体中的鼎甲者也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姓是血缘的标记,氏是姓的分支。大型辞书对姓氏的收录、释义、书证,应该体现出对姓氏的最高研究水平。《汉语大字典》等大型辞书对生僻姓氏的处理存在如下问题:漏收某姓;对某姓进行溯源,但未列书证;所列书证为氏的书证,不是姓的书证;书证迟后。汉碑收录姓数量繁多,可补正以上四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姓氏的渊源     
姓氏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经产生就固定不变或永远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存在,只同人类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 姓和氏,发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概念.“姓”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氏”则是同姓的分支.后来,“姓”和“氏”两个概念逐渐融合了.到秦汉时代,姓氏早已混为一谈,所以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列传》中,一概说成:某某,姓某氏. 几千年来,我国姓氏不断演变.追溯现有三千多个姓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①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唐”是尧的族号,其一部分后代便姓唐;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子孙就分别姓“文”、“武”.②以居住地、国名或采邑为姓氏.传说伏羲氏居住在东方,其后代便姓“东方”  相似文献   

10.
进士人数的多寡及分布,不仅反映出一个区域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水平,而且是文风、士习的直接反映。甘肃作为地处西北的边地省份,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通过研究不难发现,清代甘肃共产生进士332名。这332名进士在清代各朝的分布状况,不仅与甘肃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也与清朝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一致。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合理分配具有如下价值内蕴:社会基本经济权利平等分配,个人所享受的权利与责任、义务基本对应相等;价值生产、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的基本合理。为提高新时期我国政府干预社会分配的合理性、有效性及适度性,政府职责应主要在于:为市场初次分配创造公平制度环境;完善财税体系,灵活运用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收入分配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从西方经济理论自身的演变来看 ,还是从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合理回归与相互融合来看 ,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都愈来愈受到关注。而在收入分配研究中又表现出两大鲜明的特点 :一个是对非收入因素的关注 ,另一个是对社会最底层成员的关注。作者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提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介于政府与个人间的一个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理顺国家、企业、个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国家作了大量的改革与调整,形成了“保两头(国家、个人),挤中间(企业)”的分配格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企业利润下降、亏损上升。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使企业的收入分配合理化,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则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关系的一种提法,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分配方式只可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收入到底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还是按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分配的结果或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改革的转型期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本文首先阐述了转型期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先富带共富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然后分析了中国改革前收入分配的特点和改革后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根据这些分析 ,作者研究了导致转型期收入差距变化的四个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体制变迁、经济政策和外部影响 ,最后对改进收入分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方式,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所具备的特点、实施的条件和采取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拟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今的按劳分配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实行市场化的按劳分配,必须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有较大的突破,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摆脱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和束缚,应该把按生产要素分配看作是市场经济共有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两者的结合是有层次的结合,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权或占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就是参与收入分配.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合理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将长期共存,二者配合、互补,既可以较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较好地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劳动者有权参与利润分配.  相似文献   

19.
按贡献分配在肯定了人力资源以其自身的劳动要素向社会做贡献并参与收入分配的同时,还包含和承认某些优秀人才的"资格因素"所形成的贡献.这些"包含和承认" 体现了对按劳动分配理论的突破和对既有的人力因素收入分配理论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生鲜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管理子系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的农产品销售组织业态生鲜超市正在兴起,这一业态的核心是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而配送管理子系统是又是物流系统规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生鲜配送对保鲜、运输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对配送管理子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公司生鲜物流配送中心配送管理子系统规划为例,对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